文 璐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北京 100032)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教師一遍遍地講授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率的,而是要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積極探索知識并達到知識的同化。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教師要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做中學的情境,促使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2.1 教學內容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各項生理活動,首先要了解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說明生物體的生理活動與細胞是無法分開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生物界大多數的生物體是多細胞的,而生命的起始是由一個細胞開始的。由一個細胞到多個細胞是怎樣實現的?本節課的教學就是探究細胞數目如何增多,過程如何。
2.2 學生情況 本校學生整體學習狀況較好,各班之間有微小差異但并不大。尤其筆者所教授的實驗班,由于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都有較好的發展。此前已經對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探索,學生對細胞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已有一定了解。
2.3 技術準備 植物有絲分裂的切片、顯微投影、動物和植物細胞分裂過程flash、植物有絲分裂 flash、教學 PPT。
1)知識目標:描述細胞分裂的過程;說出細胞分裂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切片、動畫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比觀察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圖片、動畫等,提高對比觀察、分析思維、獲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觀察探究的過程。
1)教學重點:細胞分裂的過程;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2)教學難點: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本節課首先回顧細胞的結構,使學生意識到細胞分裂時有哪些結構要分開。進而觀察細胞分裂的圖片,學生通過觀察概括細胞分裂的定義。教師設置疑問:在分裂時,哪個結構可能會遇到問題?引導學生想到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會越分越少嗎?復制的遺傳物質怎樣分配?學生產生疑問,并帶著疑問觀察有絲分裂的裝片,通過觀察認識細胞分裂的特點。然后再觀察細胞分裂的動畫,描述細胞分裂的過程。最后在學生對于細胞分裂的概念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細胞分裂的意義,進一步完善細胞分裂的概念。
6.1 引入課題 教師出示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模式圖,幫助回憶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為本節課學習奠定基礎。接著出示人類從一個受精卵到成人的圖片及數據資料。教師提問:人類從一個受精卵發育生長至成人,細胞數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細胞通過怎樣的生理活動實現數目的增加?
6.2 細胞分裂的概念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完善、總結細胞分裂的概念。此過程旨在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6.3 細胞分裂的特點 教師提出一連串問題:從細胞結構的角度分析細胞分裂時有哪些結構需要進行分裂?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也隨細胞分裂而一分為二?遺傳物質會越分越少嗎?分裂前已經復制的遺傳物質在分裂時怎樣分配?這些問題的提出意在引發學生的思考,進一步思索有關遺傳物質的分裂問題。在學生已有大膽猜測的基礎上提出探究的問題: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如何分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探究,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找到處于中期、預后期的細胞進行觀察,反饋觀察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接著教師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幫助學生進一步構建細胞分裂的特點。然后教師提問: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平均分配有什么意義?幫助學生自主生成細胞進行分裂但遺傳物質保持不變這一重要事實。
6.4 細胞分裂的過程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分裂和動物細胞分裂的圖片及動畫,描述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并比較二者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歸納細胞分裂的過程。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在觀察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并提高了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分析思維的能力。
6.5 細胞分裂的意義 教師通過提問與講授使學生理解細胞分裂對于單細胞動物與多細胞動物的不同意義。

圖1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的教學流程圖
7.1 評價方式 課堂提問。
7.2 評價量規 可以準確說出細胞分裂的概念。可以敘述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及這2種細胞分裂過程的異同點。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發現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有可以不斷完善的地方,總有值得商榷推敲的細節,正是在不斷完善、商榷、推敲中教師才逐漸成熟,因此適時的反思是必要的,反思后并不斷總結,吸取別人的意見與建議可以讓教師成長。上完“細胞分裂”這節課,筆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反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本節課教學思路的反思。在以往教學中,有關細胞分裂這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往往是按照:細胞分裂的概念→細胞分裂的過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平均分配→細胞分裂的意義,這一思路進行教學設計的。而本節課則是在學生對于細胞分裂的概念進行總結后,從細胞的結構角度考慮細胞分裂有哪些結構要進行分裂,在分裂時哪一部分會遇到問題作為切入點,先對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平均分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因為剛剛講過細胞的各部分結構與功能,從這一角度入手既有利于對前面知識的回顧,又有利于學生理解為什么細胞分裂時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要分裂,同時對于要探究的問題創設了合適的情境。在對于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平均分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后自然過渡到細胞分裂的過程。
2)有關學生如何有效地構建概念的反思。生物學教學中概念如何獲得,是教師直接講授,還是由學生自己得出?當然學生自己得出的概念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注重給予學生充分的材料,動畫、圖片、切片,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提問由此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可以自主地獲得知識,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知識構建。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效率,完成有效的學習。
3)有關遺傳物質平均分配探究的反思。最初設計這一探究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自己體驗到遺傳物質是平均分配的。但在實踐中發現如果教師不加以指導,觀察效果不好、時間太長、學生對于平均分配的認識也不強。鑒于時間的限制,在教學中調整為讓學生找出有絲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細胞進行觀察,從而體會已經復制的遺傳物質在細胞分裂時是平均分配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很好地控制時間,學生的觀察目的比較明確,但也明顯存在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學生的探究程度減少了。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蔡鐵權,姜旭英,胡玫.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41.
(E-mail:wenlulu@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