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政+王學義
摘要 當前中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共識。然而僅僅依靠全要素生產率不能轉變生產方式,關鍵在于區分綠色與非綠色偏向。研究使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運用面板與動態空間面板模型方法,對比分析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綠色“軟技術”、綠色“硬技術”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①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發展需要區別綠色與非綠色偏向;②必須注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對綠色發展的作用及其運行機制;③不同偏向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省際空間學習效應不同;④綠色“軟技術”對綠色發展貢獻不充分。這就意味著,在當前中國資源環境約束日趨收緊的背景下,要區別綠色與非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不同作用,否則將不能促進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重視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重視綠色管理技術等綠色“軟技術”對綠色發展的貢獻。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既要重視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又要考慮技術市場、勞動智力結構、勞動者年齡結構的影響。提升綠色“軟技術”的貢獻率,改善綠色技術效率變動的吸納能力。通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省際空間學習效應,實現中國省際區域間綠色可持續協同發展。此外,在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綠色技術時,既要重視對綠色“硬技術”的吸收,又要重視對綠色“軟技術”的再學習。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要繼續鼓勵支持綠色“硬技術”自主研發,鞏固提升綠色“硬技術”對綠色發展的貢獻。
關鍵詞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動態空間面板;空間學習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0-0017-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0.003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是已落下帷幕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闡釋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綠色發展哲學理念,也是當前中國有感于現實資源環境形勢而做出的必然選擇。面對當前中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等嚴峻形勢,學者為破解這種粗放式的增長方式提出了一些有益思路與見解。盡管這些思路和手段,短期內對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成效,卻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落后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生產方式。蔡昉指出,沖破資源環境約束、推進技術進步,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雖然這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新思路。但是,是否通過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就一定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文獻回顧與假設
必須承認依靠技術進步轉變生產方式,以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進而實現綠色發展,這似乎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Galor and Tsiddon、董鋒等發現技術進步通過創造高技術能力的生產個體和高技術的生產單位,來刺激經濟實現生產方式轉變。盡管有學者已經關注到技術進步的節能減排效應,但是卻周旋減排效應的高低問題。然而,實證的結論又頗為蹊蹺,有的研究支持技術進步有利于碳排放,而有的則發現存在“門檻效應”,還有的則認為不存在減排治污效應。技術進步是否真的能夠促進環境治理、控制污染?眾說紛紜。Marx指出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既有可能有利于環境保護,又有可能增加環境污染是一柄“雙刃劍”。Ekins指出技術進步必須要強調其生態、環境優化、資源節約的偏向,環境生態技術進步將有助于建立起有利于環境生態的工業生產體系。景維民、張璐基于SBM模型驗證了“技術進步偏向在初期表現綠色或非綠色特征時,技術會進一步加強這種表現出的綠色或非綠色特征”,這表明區別技術進步綠色與非綠色偏向的必要性。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偏向?
技術在創造新生產的同時,也在締造新需求。如果不考慮技術發展的綠色與非綠色偏向,那么將同時帶來非綠色的生產與非綠色的需求。問題是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是否有可能推動這種擴散?對該問題的分析在現實上能夠有助于從根本上轉變生產方式。李平、慕繡如強調了環境政策與技術進步的相互促進作用。李斌、趙新華等指出環境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工業結構的不合理,這說明綠色技術進步對綠色發展有積極的作用。金培振等等指出綠色技術創新能帶動重工業的能源效率提升,進而有利于節能減排。在現實中,既有通過管理方式、決策方式、管理制度等改進或變革,以有利于治理污染節約資源的綠色技術,又有通過純生產方式、生產工藝等改進或變革,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技術。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包含了全部這兩種類型的綠色技術。
研究假定考慮兩種類型的綠色技術:a1,通過管理方式、決策方式、管理制度等改進或變革,以有利于治理污染節約資源的綠色技術。b2,通過純生產方式、生產工藝等改進或變革,以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技術。為了簡化和區別研究假設,將第一種方式設為“綠色技術效率變動”,也可理解綠色偏向的“軟技術”。第二種方式設為“綠色純技術創新”,也可理解為綠色偏向的“硬技術”。為了分析二者交互作用,研究設綠色技術效率變動與綠色純技術創新的乘積交互效應為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即包含了“軟技術”和“硬技術”二者的全部交互效應,為c3。那么,什么因素影響a1,b2,c3,其作用機制如何?
在參考Arrow,Griliches,Scherer等關于技術積累、知識生產的模型后,Griliches考慮了隨機沖擊影響,又再次提出如式Ii=αRDβiHKγiεi的知識生產模型。RD代表技術進步、研發資本投入,HK代表人力資本在技術進步中的投入,I代表技術進步。該模型解釋了影響技術進步、知識生產的因素。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是綠色技術進步、知識積累的重要方面,研究推測也應該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說:
H1:研發人力投入、研發資金投入以及技術引進將對綠色技術效率變動產生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