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漢
4月8日,春日陽光正好,石棉縣回隆鄉竹馬村的羅明春,坐在家門口曬太陽,一抬頭,就看見了不遠處郁郁蔥蔥的馬駝柴(地名)。他興奮地說:“這幾年我們一直和涼山州甘洛縣海棠鎮開展護林聯防,看這森林長得多巴適。”
地處雅安、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交匯地帶的石棉縣,素有“民族走廊”之稱。2014年以來,該縣啟動開展縣際邊界區域黨組織“攜手共建”活動,在三年多時間里,邊界鄉鎮分別建成了7個跨市州的聯合黨組織,搭建出“攜手共建、互助共贏、合力維穩、協調發展”的縣際邊界合作發展平臺。
山水有區域,黨建無邊界。隨著邊界區域黨建平臺的搭建,石棉縣與邊界縣之間的交流擴大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護林聯防就是一個縮影。“我們雖地處邊界,但大家和睦相處、共同致富。”羅明春感嘆道。
組織共建 邊界雙方協調發展
護林聯防機制,其實早在羅明春擔任竹馬村黨支部書記時,回隆鄉與海棠鎮就已經進行探索。十余年前,為了加強平安邊界建設,兩地黨員干部群眾打開交流的“大門”,共同開展了護林防火、民情收集、衛生防疫、環境監測等工作,全面排查影響邊界和諧穩定的各類隱患。
“竹馬村有近一半的村民都是甘洛縣的,大家多多少少有姻親關系。”羅明春說,竹馬村與鄰近的村經常交流合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事務,常按地域分工共同完成。
正因為有這樣的合作基礎,開展縣際邊界區域化黨建后,石棉縣的回隆鄉與甘洛縣的海棠鎮、坪壩鄉建立了聯合黨工委,竹馬村與坪壩鄉雙馬槽村、瑤廠村,海棠鎮西橋村、唐家灣村,分別建立了聯合黨總支。聯合黨組織書記由涉及鄉鎮(村)黨委(支部)書記輪流擔任,各任一年。通過村村聯建、產業聯建、村企聯建等,很快形成了多維度、全覆蓋的邊界區域化黨組織構架,搭建了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合作平臺。
“兩年多來,兩地按照共建目標,將邊界線打造成友誼線、團結線、小康線,實現黨建共抓、發展共謀、資源共享、和諧共創、文化共融。”石棉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合作交流從黨建拓展到經濟社會各個層面,邊界區域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以協調實施,大大改善了邊界區域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位于回隆鄉的石棉工業園區,與甘洛工業園區毗鄰。由于地域相近,不少來自甘洛的群眾到石棉園區務工;因為資源類似,兩地企業關聯度高,石棉不少企業的石灰礦、鉛鋅礦等生產原材料,經甘洛縣火車站中轉,源源不斷通過石甘公路運送過來。
“目前石棉與甘洛兩地,正積極向上爭取甘洛火車站的擴容,提升火車站貨運能力;與此同時,兩地還在籌劃提升石甘公路的等級,修建快速通道,進一步改善區域內物流運輸條件,推動園區企業快速發展。”回隆鄉組織委員宿仁仲介紹。
發展共謀 脫貧致富共奔小康
在雅西高速公路和國道108線之間,石棉縣栗子坪鄉的一片高山草甸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4月9日,該鄉鄉長李志華來到孟獲村,和村干部商討香菇基地的建設事情。
“魯壩搞的香菇基地有點大,我們已經和公司談得差不多了,等我們把基地弄好,他們就過來指導。”看見孟獲村村委委員魯忠華,李志華介紹了前段時間在冕寧縣拖烏鄉的考察情況。
原來,冕寧縣拖烏鄉與栗子坪鄉相鄰,在聯合黨工委成立后,兩地開始探索制定邊界區域農產業發展規劃,尋求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而魯壩在引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公司后,大力發展了食用菌產業,推動當地村民增收,同為貧困村的孟獲村,決定改變傳統產業發展路徑,試種食用菌。
“兩地海拔、氣候相似,晝夜溫差大、濕度小、光照強,是種植香菇、花菇的理想之地。”李志華介紹,栗子坪鄉前期將建設1000平方米的種植大棚,在50戶貧困戶中開展試點。冕寧的食用菌公司會派遣技術人員指導,并遠程開展技術服務。
這樣的合作交流,從石棉縣和鄰近縣“攜手共建”后持續開展。兩地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經常相互走訪、學習參觀,交流黨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發掘傳承、鄉村旅游等方面的工作;由兩縣農技、機械、水利專家組成技術咨詢服務團隊,為雙邊農牧民免費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分析等服務,有效促進了邊界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共調共管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4月初,栗子坪鄉栗子村的朱某和李某,化解了一場糾紛。這其中的調解人,除了栗子村五組的“德古”邱明華,還有拖烏鄉的“德古”。
“德古”在彝族是指知識淵博、能說會道,公正無私地運用古今彝族“德古”范例、彝族習慣法等調解民間糾紛的活動者。同屬于彝族聚居區的栗子坪和拖烏鄉,群眾語言相通、習俗相同,家支交錯、姻緣互聯、往來密集。
結合縣際邊界區域黨建,兩地巧借彝族“德古”之力化解民事糾紛,共同建立了矛盾共調制度,制定完善“德古”調解規則,邀請本土和鄰縣的鄉村干部、退休干部,參與少數民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工作。
在邱明華看來,現在的調解工作,國家法律法規和彝族習慣法相結合,程序規范了,規則完善了,經過溝通和調解后,形成“調解文書”,當事雙方一般都能服氣。
據統計,在創新實施“德古”參與社會矛盾調處工作機制后,石棉縣成功調處140余起涉及婚姻、土地、財產、工程建設等方面的跨縣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高達98%。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有效維護了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確保了邊界地區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大大增進了兩地群眾的友誼和感情。
除了矛盾共調,石棉縣還與相鄰縣推動治安共管,進一步強化社會治安方面的交流合作。多次聯合政法等部門到邊界地區開展普法宣傳和聯合打擊違法犯罪動員活動,兩年來共協助公安機關破獲邊界犯罪活動20余起,有效維護了邊界區域社會秩序穩定,進一步優化了發展環境。
4月10日,回隆派出所指導員金星華,來到轄區內的省級工業園區某企業,回訪在該企業務工的吸毒前科人員木某某,了解其工作生活近況。
對涉毒前科人員不定期回訪,是回隆派出所對轄區在冊涉毒前科人員幫扶教育的重要管理舉措。該所轄區緊鄰甘洛縣,境內石甘公路成為連接石棉縣和甘洛縣的重要通道,工業園區位于縣際邊界區域,長期以來因通婚、務工等因素的影響,人員流動大,一直是涉毒高發區、治安案件頻發區,綜治維穩難度大。回隆派出所除了按照屬地管控原則加強管理外,還把掌握到的相關案件、維穩等情況告知相鄰的甘洛縣。
“我們與甘洛縣的鄉鎮派出所溝通一直都很暢通。”金星華說,在加強治安管理中,兩地民警盡責盡力,共同動員邊界群眾共同參與到聯合打擊盜搶、吸販毒、盜獵、盜伐、車匪路霸等違法犯罪的行動中,大大提升了打擊成效。(作者單位:周天奮/石棉縣委組織部)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