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吉
社會在進步,學生的思想也在逐漸改變,對于學習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優化高中化學教學模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
的參與度
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大,任務重,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為了多講幾道題,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講課,學生不僅不能全部接收知識,反而對化學產生厭倦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從而導致學習化學的效率下降.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而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
所謂的探究式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自主研究,讓學生的腦細胞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化學反應中的熱量”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我們以前做過鎂條燃燒的實驗,大家知道鎂條的燃燒是發生了什么能量變化嗎?”學生回答:“應該是變成了光能和熱能,因為看到了光,也感覺到了熱量.”教師繼續提問:“那是什么能轉化成了光能和熱能呢?也就是說,鎂條本身的能量是什么呢?”學生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教師解釋道:“鎂條含有化學能.在燃燒的過程中,鎂條把自身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其他的能量.所以,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放出或吸收.”這樣,教師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收新的化學知識.接下來,教師提問:“剛才的鎂條燃燒就是放熱反應.大家平時見到的燃燒大部分都是放熱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酸堿中和反應、大部分的化合反應也都是放熱反應,大部分分解反應都是吸熱反應.”緊接著,教師提問:“需要加熱進行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嗎?”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再告訴學生:“需要加熱的反應不一定是吸熱反應.如,只需加熱達到物質的著火點所產生的燃燒現象就是放熱反應.不需要加熱就能進行的反應也不一定是放熱反應.如,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既不是吸熱反應,也不是放熱反應.”
二、運用分層教學模式,照顧到班內每個學生
的情況
班內學生的化學水平是不同的.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經常出現差異越來越大的情況.因此,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準和目標,保證每個學生都在進步,保證學生學習到的知識相對于自己來說都是最多的.教師要照顧到班內每個學生的情況,就要做到因材施教,爭取滿足班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讓班級的學習氣氛越來越濃,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例如,在講“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時,有機化合物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難點,學生不僅要接收有機化合物的新知識,還要用到之前學習的化學知識,使學生在這一節學習中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教師要注意分層次教學.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掌握乙烯、乙醇、乙醛、乙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合成乙酸乙酯的一條路線;成績中等的學生,要在此基礎上掌握乙酸乙酯所有可能的合成路線,以及課本中出現的化學方程式;基礎教好的學生,在上述基礎上掌握更多內容,根據已知條件寫出反應的過程和未知方程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學到知識,獲得不同的發展.
三、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大都是班級授課.這樣的教學模式,易于教師進行統一管理,但是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和溝通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活躍化學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在課前,教師要把相關的任務布置給各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目標,并且在課上和大家分享,相互之間合作共享.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自己搜集的內容有更深的印象,還能讓學生積極對待化學課程,從而提高化學教學質量.例如,在講“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時,教師可以給小組布置任務:搜集鋼鐵、銅合金的性能、金屬材料的發展史、金屬材料的選擇.在課上讓學生進行分析和共享.這樣,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金屬知識,并且發現生活中的金屬元素,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中學化學教學模式創新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批準號為:B-h/2013/02/27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