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吉林省梨樹縣為背景,通過調查2016年梨樹縣農民收入狀況,對農民收入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梨樹縣具體情況,從縣政府角度出發,并提出農民增收問題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政府;農民增收;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4.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08
近年來,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都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這一主題,如何采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縣級政府部門的首要工作。
1 2016年梨樹縣農民收入現狀
2016年梨樹縣農民人均收入實現13702元,同比增加2187.8元,增幅為19%。其中經營性收入全年實現9537.23元,同比增加1136.79元,增幅為13.53%;工資性收入實現1725.36元,同比增加179.9元,增幅為11.64%;轉移性收入實現2403.2元,同比增加835.15元,增幅為53.26%。
2梨樹縣農民收入現狀分析
從上述數據看該縣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定問題。
2.1收入雖呈增長態勢,但農民收入水平整體不高
從農民人均收入構成看其中經營性收入所占比例最大,但增幅不大,主要原因是玉米價格大幅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收入。
2.2在人均收入中轉移性收入比例比較大,存在結構不合理問題
上述轉移性收入占人均收入的17.5%,并且2016年增幅高達53.26% ,比例較大,增幅又快,導致收入結構不合理。
3農民增收問題的對策研究
3.1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力度,調整種植比例,促進農民增收
全縣2016年玉米播種面積359萬畝,比上年減少20萬畝;大豆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了1.8萬畝;花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了4.7萬畝;瓜菜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了6.4萬畝;新增播種馬鈴薯面積4萬畝;新增雜糧面積0.3萬畝;新增黑豆播種面積2.8萬畝。
要引導種植業向青貯玉米、飼草料、雜糧雜豆方向轉移,可以推進 “米麥間作”、“糧豆輪作”等措施,鼓勵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做法。
3.2積極引導鼓勵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和種糧大戶,促進土地流轉,讓農民既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又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外出務工,促進勞動力轉移,增加收入。
3.3發展棚膜經濟促增收
強力推進梨樹縣精品棚膜蔬菜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加大投資和扶持力度,繼續新建和續建標準化節能日光溫室小區、提升改造日光大棚標準化小區、提升標準化日光溫室、日光大棚等項目,并配套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棚膜蔬菜的經濟效益。
3.4在品牌產品上做文章,大力發揮品牌效應
以“九月青”豆角為龍頭,在此基礎上,繼續鞏固和發展蔬菜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經濟效益。
3.5全力抓好畜牧業生產
目前全縣畜牧小區總數達到530個,生豬飼養量達到250.8萬頭,全縣畜牧業生產農民人均增收為3609元,同比增加1195元,較大程度彌補了糧食種植業負增長的問題。
要抓住市場機遇,積極鼓勵引導養殖戶擴大養殖規模,以紅嘴種豬繁育有限公司為依托,在劉家館子鎮葦田村建設存欄原種豬場;以吉秀滿園食品有限公司為依托,開展“東北民豬”、“松遼黑豬”養殖,建立養殖基地,通過生豬養殖,增加農民收入。
3.6發展鄉村旅游促增收
將生態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休閑農業和旅游開發結合起來,集中投入開發生態休閑旅游項目,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重點以“霍家店北方巴厘島”、“東北民主聯軍指揮部”和蔡家村“美麗鄉村”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綠色產業、生態和文化旅游精品環線,加快發展農家樂等餐飲服務業,點線相連、整體開發,使其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3.7加快發展園藝特色產業
根據第一季度糧食價格下降的實際情況,我縣應及時把園藝特產業作為農民經營性增收的重要產業,進一步擴大園藝特產業發展規模,擴大園藝特產播種面積。隨著園藝特產業的效益不斷顯現,棚膜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春茬作物陸續上市,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8積極推進勞務輸出
始終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認真落實政策,不斷擴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范圍,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能力,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向農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就業,同時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緊缺用工領域的對接,建立有效的勞務供求機制,使農村勞動力科學、有序、高效輸出。
3.9 盤活農民家中閑置的資產,積極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要加大力度,深入農戶,鼓勵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產權制度改革,放活農民財產抵押和出租、租賃,充分發揮農民閑置資產的物用權能,提高資產的收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隨著政府投入的增大,措施的不斷調整,惠民政策的不斷落實,梨樹縣農民收入將會逐步提升。
作者簡介:劉志剛,本科學歷,副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