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輝
化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一個方面,是指非化學專業人員對化學學科的理解程度,強調了化學學科的基本觀念、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和科研態度.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化學素養
首先,化學新課程標準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教科書的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不斷修改.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化學學科的前沿發展,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掌握化學科研動態.同時,化學課程中的學科交融意味著教師單一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這也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必須由單一化向綜合化發展.
其次,學生是不斷成長的,所接受的教育不是只有化學一門學科.教師若想了解學生學習時可能遇到的障礙,不僅要有較高的化學素養,還要在數學、物理、技術等方面有著較高的素養.
二、課堂設計趣味化
利用情境原則,提供必要信息,使學習者通過同化與順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完成知識的建構.例如,在講“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魔術情境,將橘子皮的汁擠向氣球,結果氣球爆炸.在驚訝的同時,學生就會思考:怎么會爆炸呢?又如,在講“溶解度”時,教師可以呈現人悠閑自得地躺在死海上看書休息的視頻等.在羨慕的同時,學生就會思考:為什么不會沉下去呢?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
在化學教學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要用生活化的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拓展視野,開拓思路,讓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促進學生將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講“酸堿鹽”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純堿蒸饅頭酥松多孔,味道香甜;氫氧化鋁可以治療胃酸過多;氫氧化鈉可以加工皮蛋;土壤偏酸可以加熟石灰進行改良;等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酸堿鹽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四、課堂陣地學生化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一改傳統教學中的傾聽者的身份,而作為教學活動中平等一員全身心地介入教學環節.師生、生生之間通過信息與情感交流,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真實過程,體現參與、民主、自由的課程理念.這是構建有效課堂的核心.
五、課堂形式多樣化
1.利用富有青少年語言特色手法,把一些趣味實驗設計成小游戲.例如,在講述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變成糖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它的化學性質編制“不做狼吞虎咽的小淘氣”的小木偶游戲,讓學生覺得化學有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樂學的情緒.
2.開展專題講座.由教師或聘請有關技術人員開展講座.例如,城市用水與凈化專題;二氧化硫和“酸雨”及其控制問題;二氧化碳和“溫室效應”及其控制專題;等等.這些專題報告,不僅能使學生增長化學知識,而且能使學生懂得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的道理,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3.以故事、談話的形式講述一些身邊的化學知識.例如,在講“稀有氣體”時,教師可以這樣描述:每當夜幕降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映入眼簾.有的黃如橙桔,有的紅如旭日,有的青如柳葉,有的藍如碧玉,等等.它們飛舞著、閃爍著、變幻著、跳躍著,為什么呢?原來,它們是由稀有氣體氦、氖、氬、氪、氙、氡形成的霓虹燈.又如,在講“食品中的有機物”時,教師還可聯系生活:為什么煮排骨、燒魚頭時要加點醋?為什么不能買那些發泡劑浸泡的海鮮品?為什么廚師燒菜時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起來去烹調?為什么房子裝修后不能馬上住人?為什么超標的油漆對人體有害?這些問題,不僅解決學生的許多疑問,而且讓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學習化學對他們有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學習化學的熱情與興趣.
4.教師補充演示一些實驗.例如,在講“燃燒”后,教師可以演示“燒不壞的手帕”實驗.取150mL水和10mL酒精,倒入一個大燒杯中,將手帕丟進燒杯浸濕再擰成“八成”干,用坩堝鉗夾住手帕移向酒精燈外焰.此時學生看見手帕在燃燒,片刻待火焰熄滅,手帕安然無恙,完整無缺.學生看了驚訝不已,必會打破沙鍋問到底.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原理,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化學知識,為他們提高化學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學生化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作為化學課程一貫到底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