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瑤
課堂教學問題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因此,問題的優劣對于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要考慮規劃好教學的各個環節,設計出合理有效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一系列的高質量問題,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不僅如此,教師還能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中得到學生學習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教師能夠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下面對設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進行研究.
一、利用引導式問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使學生缺乏思維養成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可以對一個問題進行分解,利用一個個的小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思考.利用引導式問題有諸多好處.比如,能夠幫助一些基礎不太好的學生解決難度較高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清晰過程.這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例如,在講“一次函數”時,我考慮到學生剛剛接觸這部分知識,如果直接將概念灌輸給他們,會讓一些學生難以理解.我對函數的含義進行思考,認為世界萬物都有一種關系,函數恰恰反映了這種關系.我設置了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這個抽象的概念.我讓一個學生配合做了這樣一個游戲:我和這個學生站在教室的一邊,并讓這個學生和我一起走到教室的另一邊,我走一小步,他走三小步,我走兩小步,他走五小步(我走的步數乘以2加1是他的步數).很快,這個學生走到了教室另一邊.游戲結束后,我提出問題:“我和這位同學的步數是有一定關系的,我走一小步,他走了幾步?”學生回答:“三步.”我又問:“我走兩步、三步時,這位同學走的步數是多少?”引導學生對這個關系進行探究.最后學生得出了我們走的步數的關系.接下來,我引出一次函數的概念.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利用一個小游戲和啟發性的小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了函數的概念,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二、利用討論式問題,在溝通中了解學生的學
習情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討論式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利用這種問題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啟發學生的思維.當然,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參與到討論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還能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促進數學教學的開展.例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組”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年級有500人,男生比女生多50人,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學生很快就給出了解題思路:“假設男生x人,女生y人.x+y=500,x-y=50,解得x=275,y=225,所以男生有275人,女生有225人.”接下來,我利用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帶領學生對比剛才的問題,討論探究這個問題在原來的問題的基礎上有哪些變化,使學生體會由難到易的學習過程,也使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在引入討論式問題時,教師可以和學生由易到難地對問題的本質進行探索,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教師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對問題進行反復的推敲.這樣設計出來的問題,才值得師生去討論,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
三、利用啟發性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給學生解決一道題,讓他們掌握這道題的方法,不如利用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原理,掌握這一類題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利用啟發性的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全等三角形”時,我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讓學生對其進行思考探索.學生回答:“一模一樣的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我又提出問題:“我知道同學們理解這個概念,不過是否還能表達得更加形象一些?”有的學生認為,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有的學生為了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拿出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板,然后其中一個疊到另一個上面,最終重合.這就是全等三角形.接下來,我引出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此時學生再理解這個概念就輕松得多.由此可見,適當的“留白”,利用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還是在課堂上,而課堂上提問式教學仍然是較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要利用好問題這個紐帶,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