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來縣1994年至今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致貧原因主要是資源約束、生態脆弱、區位偏遠,沒有立縣富民的支柱產業。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和省市部署落實以來,我縣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首要任務,層層壓實責任,激發內生動力,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工作進展情況
(一)做實做細精準識別。采取“看資源收入、看病痛災荒、看勞動能力強弱、看家里有沒有讀書郎、看日子正當不正當”等方式識別貧困人口,嚴格執行農戶申請、民主評議、抽驗審核、公示公告等識別程序,全縣統一制作電子扶貧地圖,逐戶建立電子檔案,做到致貧原因清、收入來源清、扶貧對策清、脫貧目標清、幫扶責任清,掛圖作業、按圖銷號,確保不漏一戶一人。
(二)健全精準脫貧政策保障機制。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貧困生,每人每年給予1000元定額補貼、2000元食宿補貼;對就讀大學的每人給予1萬元學費資助。對65歲貧困老人免費體檢、“先住院后付費”、提高醫保和醫療救助標準。推行住房修繕一批、并戶一批、流轉一批、供養一批、翻建一批,力爭年內完成1113戶國標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
(三)落實精準脫貧增收措施。一是產業項目帶動。投資40億元的飛鶴奶山羊養殖和乳品加工項目,一二三產融合,種養加一體,被確定為具備優勢有效供給的立縣主導產業。二是種植結構調整帶動。引導農民“減玉米、擴水稻、增雜糧、種飼草”,今年全縣新增旱改水面積14萬畝、雜糧雜豆10萬畝,江橋鎮引嫩工程旱改水可帶動3個貧困村整村脫貧。三是扶貧專項帶動。飛鶴配套項目基礎母羊場是利用扶貧資金建設的重點項目,通過該項目資產收益扶貧,可拉動7個村整村脫貧。
(四)依托黨委引領,構建大扶貧格局。縣委把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組織縣級領導包鄉聯戶、縣直部門和鄉鎮領導包村聯戶、縣鄉村干部包組聯戶“三包三聯”活動,全縣2211名黨員干部包聯貧困戶14987戶。我縣扶貧脫貧工作還得到省政協、東北林業大學、省國資委、省政府研究室等中省直包扶單位的大力支持,杜宇新主席兩次深入泰來,省政協委員捐資創建“協力基金”支持教育脫貧。
二、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
我縣在脫貧攻堅上還存在著貧困戶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個別貧困戶識別不夠精準,農田水利、教育、衛生等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貧困村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業拉動脫貧的力度還不夠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推進主導產業生成和特色產業發展。利用扶貧專項資金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吸納貧困戶廣泛參與。二是積極推進保障政策與貧困戶的有效銜接。完善監測體系,實行動態管理,脫貧銷號、返貧重錄,確保數據真實可靠。三是進一步強化脫貧攻堅基層基礎保障,重點推進“三包三聯”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調優調強基層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教育督導各級黨員干部,把脫貧攻堅作為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政治任務,克服浮躁心態和短期行為,杜絕急于求成“搶碼”,穩扎穩打、分期分批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到2018年完成脫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