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受求真經濟研究基金會委托,由東北農業大學經管院組成的農村經濟社會調研組,于2015年7—8月赴省內13個市地47個鄉鎮的47個行政村,對基層村干部和貧困戶進行了深度訪談調研。
在受訪樣本村中,最狹義的貧困戶(低保戶與五保戶)總數為3002戶,占受訪樣本村農戶總數比重的10.57%。其中,受訪貧困縣樣本村最狹義的貧困戶總數為1070戶,占受訪貧困縣樣本村農戶總數比重的12.27%;受訪非貧困縣樣本村最狹義的貧困戶總數為1932戶,占受訪非貧困縣樣本村總數比重的9.82%。
根據訪談分析貧困原因主要有:“孤、寡、殘、疾”、脫貧意識薄弱、醫療負擔沉重、勞動力文化素質低下、教育消費偏高五個方面。訪談中了解到,精準識別、資金使用、政策執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扶貧措施減效、低效。如貧困識別問題上存在貧困戶收入高于非貧困戶的現象、見效快的生活性和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多而忽視貧困戶技術水平和經營能力的扶持提升、地方財政因無力承擔配套資金使扶貧項目縮水或停滯、外部資金引進能力差、銀行信貸作用有限、以分散到戶救助形式補助的扶貧資金難以支持產業發展、貧困戶對政府的扶持信息及進度知曉度不高等。
據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貧困戶識別與管理制度。構建以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為核心內容的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符合不同區域特征、兼顧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化貧困戶識別標準,采用客觀評價和民主評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識別。建立貧困戶動態跟蹤、分類管理制度,通過追蹤貧困戶的數量、結構、收入、生活等主要指標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核定扶貧對象。將貧困戶按經濟發展特征分成發展型、持續性和萎縮型,重點扶持具備一定經濟發展條件而缺少外部啟動力的發展型貧困戶。
二、拓展扶貧合作新渠道,科學使用和管理項目資金。探索建立能人、大戶、龍頭企業入村投資興業,帶動產業發展、就業增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制度和合作模式。出臺貧困戶創業扶持辦法,落實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村、鎮兩級主導的信貸擔保平臺。資金使用突出重點打造特色致富項目,兼顧生產型、生活型和發展型基礎設施建設,并匹配一定份額的基礎設施長效管理費用。加強項目區貧困戶代表對項目投資、經營、收益的全程監督。明確項目后續管理中的組織機構、管理資金和人員的配備。
三、重點突出救助和醫療等最基本的社保制度的完善。明確最低生活保障的社會救濟制度的受益人群和準入標準,制定差異化的救助標準和救助方式,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監控和評估體系。加快實現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并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