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為
近年來,一些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容易引發社會恐慌,產生社會矛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熱點。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原因有些屬于生產者道德喪失,有些屬于政府監管不力,有些則屬于科技支持水平有限以及質量標準過高等過渡性因素,應區分對待。
從近兩年以來數千個檢驗結果中,種植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采收時沒有達到安全間隔期;濫用、過量使用農藥,殘留量增加,延長農藥降解時間;煙劑中添加高毒農藥克百威,給蔬菜質量安全帶來極大隱患;設施農業發展快,作物復種指數不斷提高,土傳病害的發生難以控制,土壤污染對蔬菜質量安全影響很大;國內水稻重金屬鎘超標引發的社會反響。
其中畜牧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瘦肉精,禁用藥物使用和獸藥殘留,其中瘦肉精是一類藥,主要有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幾種。水(漁業)產品存在的問題是:工廠化養殖水產品存在禁用藥物使用現象,主要是呋喃類藥物,可用藥物濫用,小部分海洋捕撈水產品(渤海貝類)重金屬鎘輕微超標等。
為此建議:
1.引導民眾理性看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站在數量安全、產業安全的高度考慮質量安全。部分質量安全不達標、不合格的農產品,并不一定是有毒、致癌,而是質量安全標準過高或因國情、貿易需要等原因造成的,不必要引起恐慌、不必要盲目搶購。
2.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是應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科普范圍,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使公眾掌握、運用得好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知識,以科學的態度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安全感和幸福指數。
3.審慎媒體報道。慎用“有毒、致癌、嗑藥”等失實報道,對報道事實的真實性、科學性要事前復核,消除負面影響。
4.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業推廣機構要深入農村,為農業生產服務,讓廣大農產品生產者掌握更多的生產技能,生產合格的農產品。
5.加快農產品質量檢驗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疫機構是資金、技術密集型機構,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機構受部門設置影響,有限的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尤其是縣級級檢驗機構,由于受資金投入的影響,難以正常開展工作。縣級至少應設置一個可以開展檢驗檢疫工作的綜合性實驗室,直接為縣域內農業生產經營及農業執法提供技術支持。
6.積極培育、發展農業經濟組織。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不僅是生產經營的聯合體,而且可以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還可以形成統一的經營主體,壯大農產品生產者實力。要通過大力推動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7.從生產源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我省正處在城鎮化進程中,在這個進程中,農村會形成少數種糧大戶一統農業生產的局面,這些種糧大戶生產經營更多的土地,要注意引導這些種糧大戶,提高他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技能,規范他們的行為,提高自我約束的意識,成為良好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