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鈺嬌
摘要:歷史是高中階段開設的一門全新課程,是人文學科的基礎。入門課是其中的關鍵一環,上好入門課是幫助高中學生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教學策略,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是各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入門課往往會被忽視,造成學生對學科認識模糊和知識銜接不暢等問題。目前,在新課標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中學教學改革更加深入地展開起來,無論是適應國家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都引領著中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教學改革重大的的宏觀課題。明確高中歷史入門課的重要性、掌握歷史入門課的基本技巧,對于順利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具有戰略性意義。
導學案式教學法是當下采用最廣泛的教改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以導學案的完成為核心,在完成導學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開展小組的討論與探究。在導學案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只充當引導角色,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形成師生互學、生生互教的模式。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教學方案
1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預習的重視和積極性
導學案式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預習的重視和積極性,同時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積極性。在學生對知識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的能力,預習過程是相當重要的。雖然歷史教師在授課之前相當強調課前預習,但是大家都清楚,有幾個學生能夠認真預習或者到底有幾個學生知道怎樣去預習。而導學案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導學案就相當于一個課前作業,而且導學案一般都會在上課開始發放,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規定的內容,做不完就會影響到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和課后對小組的評價,這樣就能夠激勵學生認真預習。因為不認真預習,導學案是完不成的,也完成不好;離開了預習,就等于在課下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識需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去課上了解,影響了上課的學習效率。同時,預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是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核心部分。在每一節新授課的內容當中,有一部分學生通過自學是能夠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比如: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發生的原因、結果,甚至影響等等。在教改之前,這些內容也在教師的講授內容之中,對于短短的上課時間來講就是有點浪費了。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也會了解自己在本節課中的難點和疑問,從而提高課堂聽課的積極性。在導學案中對于學生通過預習就能掌握的這部分知識點,只需學生做完,互相訂正即可,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把有限的時間放到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引導上。
2 把學情分析和對課標的研讀與理解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討論探究式的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的過程,既不是單純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授過程,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統一的過程。這個統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換言之,教師的“教”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學生的“學”。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在歷史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所表現的適應性個體特征,是學生以歷史知識和材料為中介所形成的感知、閱讀、闡述、評價、釋疑等能力的總和。學情的分析就是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水平的分析。在這個分析過程中,既要對單個學生進行個體能力分析,也要對整體學生的能力進行分析。個體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不足可以通過小組探究和學伴討論的方法來彌補,這就是在導學案問題設置上的“易與難”。對于學生獨立完成的問題要“易”,對于需要討論探究來解決的拓展問題就需要有一定的“難度”。
新課標是歷史教學的“魂”,是歷史教師在授課前應該認真研讀的必要內容,是歷史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的核心要求與原則。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既明確了對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使教學具有基本的規范,又要有一定的彈性,為教學實施留有拓展的空間,以便于學校、教師和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操作。因此,教師只有在熟知課標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正確分配一節課的時間和針對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基于新課標要求的歷史課程設計,要依據歷史學科的宗旨和性質,體現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要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使課程內容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種雙邊活動,教師不僅要重視如何教,更要關注學生如何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能將課件設計得過于“完備”,將什么東西都清楚地展示給學生,這樣只會剝奪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么,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呢?筆者認為只要能為學生的探索提供足夠的材料,能為學生的自我構建創設有效的情境,便可以了。如講《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在海上奮勇抗敵,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后大肆鋪張地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了日本侵略者手里?這樣教學,學生能夠將這幾個鏡頭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學會了多角度思考歷史背景和歷史結局。這比起教師口述講解、直接給出答案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導學案教學模式一定要把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注重學生個體能動性的培養和小組間的合作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和調控能力,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討論與交流的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總體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