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伶俐
【摘要】戴望舒因為其自費留學的特殊性導致留法期間主要進行文學作品翻譯工作,新詩創作數量少,而且作品質量有高有低,在法國留學期間進行的創作符合他中期詩歌創作的特點,而創作特點總括起來有三點:受法國象征主義影響,運用象征手法進行創作;融合法國象征派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象征與浪漫抒情;運用比喻、暗示,偏重情感的描寫和抒發,感受獨特、細微,情緒微妙。
【關鍵詞】戴望舒;新詩;創作特點
戴望舒被公認為中國現代詩派代表人物,他的新詩創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寫于1927年的《雨巷》在音韻美上達到了極致,陳丙瑩認為“是戴望舒探索新格律詩的頂峰之作”。
戴望舒在1932—1935年曾有過一段海外留學經歷,在二三十年代,出國不是一件容易、舒服的事,因此戴望舒視出洋為畏途。在留學之前,戴望舒已經熟練掌握法文,并且在翻譯工作上和新詩創作上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加上家里沒錢的緣故,他并不是很愿意花費如此大的代價進行不必要的出國深造。但是1932年10月,戴望舒還在未婚妻的催促下登上了從上海開往法國的郵輪,并在11月抵達巴黎。他一邊在巴黎大學旁聽,一邊學習西班牙語。他不在乎上課,更愿意自己看書。戴望舒是自費出國,學費、生活費都得自理,因此他在法國留學期間只能通過不斷地寫稿、翻譯掙取微薄的稿費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在留法期間,戴望舒還曾去西班牙游歷了一個多月。在西班牙的那段時間,戴望舒大部分時間是去圖書館,逛書店和書市,還購買了不少西班牙語的書籍?;氐嚼锇褐?,他依舊不上課,繼續翻譯文學作品。1935年5月,戴望舒被學校開除,被迫回到國內。對于他被學校開除的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因為他在法國和西班牙上街參加游行示威被捕,學校收到警方通知后將他開除;有人說是因為他沒有按照學校要求完成學業而被開除。
戴望舒在法國的兩年半內,詩作少得可憐,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翻譯上,能夠確定是在留法期間創作的詩有《霜花》《古意答客問》和《燈》三首,而《不寐》《見毋忘我花》《微笑》極有可能也是他在法國時的作品。戴望舒作為詩人,在法國的兩年半時間里只寫了六首詩,產量之低令人匪夷所思。對此,北塔則認為“大概他不是那種濫寫和硬寫的人,寧愿不寫,也不胡亂涂鴉。”
戴望舒對詩歌藝術的探求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他前期的作品(《我的記憶》中的《舊錦囊》輯)主要受法國浪漫派的影響;在二十年代后半期,他轉向對法國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吸收和借鑒,幾經變革后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他中期的作品(《我的記憶》中的《雨巷》輯、《我的記憶》輯、《望舒草》以及《災難的歲月》開首幾篇)主要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和蘇聯文學的影響;他后期的作品則主要借鑒了法國現代詩人的藝術手法,同時還明顯的受到西班牙詩歌的影響。1932年發表在《現代》雜志上的《望舒詩論》表明戴望舒的詩歌創作取向,他認為詩歌不能過分注重音樂、繪畫的作用,詩不能只是美的字眼的組合,更要注重詩情的表達,是全感官或超感官的東西。詩的情緒是他反復強調的一點,詩的創造性同樣重要。戴望舒留法期間的作品也同樣體現了他的創作主張。這時期他的作品受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重用暗示、感覺挪移、迷離神秘、強調人與自然的契合。留法時期戴望舒對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同時,那些文學作品也影響了他自身的創作。
留法時期的戴望舒正處于其中期創作階段,所以他這時期的作品有明顯的法國象征主義的特點,運用象征手法進行創作。以《燈》為例,《燈》抒寫了戴望舒對“美的渴求與幻滅的心態流程”。孫玉石評價道:“詩人有大寂寞,但又想用超越一切世事糾紛的處世哲學來觀照人生,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在獨對孤燈中展開了自己的幻象世界。燈,這一象征性意象,是自己孤寂之夜獨坐無言的伴侶,也是自我內在情緒世界的外化?!薄盁簟毕笳髦鴷r間親切而溫暖的一面,而“木馬欄”象征著時間無情而冷漠的一面。戴望舒在這首詩的第一節中,以一種相對舒緩而松散的筆調,寫到了兩者的對照:
燈守著我,劬勞地,
凝看我眸子中,
有穿著古舊的節日衣衫的,
歡樂兒童,
憂傷雉子,
像木馬欄似地,
轉著,轉著,永恒地……
戴望舒把燈比喻成一個忠誠的、可以相守、信賴的人。“燈守著我”重復出現,在第四節中“燈守著我。讓它守著我!”表達出詩人無法忍受與燈的分離,在燈的陪伴下,詩人感到安心,燈的存在是人生的亮色,是我們繼續存活的理由。而詩人敏銳地察覺到燈可能會隨時消失,所以他急切地呼喚著,要燈守著他,不要離去。然而在“我”享受著燈的脈脈溫情的同時,也必須承受時間的無情,它似木馬似的不停轉動,根本不理睬“我”的悲歡離合。時間這一特征可能是無形的,但它更普遍,影響更加深刻,是我們無法擺脫的事實存在。
時間的兩面相互間的這種殘酷對照在第三節中有著更加集中的表達:
木馬欄猶自轉著,轉著……
燈徒然懷著母親的劬勞。
詩人感到時間的溫情抵不過它的無情,木馬欄肆意轉動,無視人的感受,在旋轉中,燈漸漸暗淡終至熄滅。在自身減弱的過程中,它雖然像母親一樣懷著對世界的無私的愛,但它無法避免孩子被時間控制和侵蝕。一個人的成長和老去,都是木馬轉動的結果。
可誰能阻止時間的木馬轉動呢?我們只能承受,眼看著時間一滴滴地墜落:
這里,一滴一滴地,
寂然墜落,墜落,墜落。
對這兩行,孫玉石有很好的解說:“你可以理解為‘魚燭永恒地高燒時一滴滴燭淚‘墜落,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獨對的孤燈燭淚一滴一滴地‘墜落,可以象征詩人的生命在流逝的時光中一點一點地過去了,也可以隱喻著詩人在獨對孤燈中痛苦的淚一滴一滴地‘墜落??傊o你一種沉重的失落感,生命美好價值與意義追求幻滅之后的沉痛感,但這虛無的背后呢?詩人真的絕望地去歌頌永恒的死亡嗎?一滴一滴墜下的燭淚已有詩人的心了?!?
戴望舒將法國象征派詩和中國詩歌傳統相融合,將象征與浪漫抒情相結合形成新詩史上具有“古典美”意義的現代詩。戴望舒對傳統的接受不是簡單的吸收古典詩詞歌賦中的主題、意象與意境,而是在接受傳統詩歌精髓的同時,進行現代詩歌的重新塑造。用傳統詩歌的舊有藝術指摘,來為現代新詩服務。在戴望舒的詩歌創作過程中,他一直有意識地將二者進行結合,而留法期間寫下的《古意答客問》同樣具有這種明顯特征。這首詩基本上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總共三個問題,分別是“我的歡樂何在?”“我的靈魂安息于何處?”“我可有人間的掛慮?”戴望舒的回答極具詩意:“窗頭明月枕邊書?!薄翱茨茄U繞地,裊繞地升上去的炊煙?!薄奥犇窍料氯サ陌俅^客的跫音?!钡谝粋€回答里的“明月”“書”帶有“超越性的”、“精神性的”意味,而對于第二個和第三個回答,吳曉東作了合理的解釋:“靈魂隨炊煙裊繞上升則說明詩人在大自然中也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詩人的本意正是力求傳達獨自面對永恒的時候所油然而生的歷史憂患意識?!?/p>
除此之外,戴望舒創作的事物來自生活細微、獨特的感受,稍縱即逝的微妙情緒。他在詩歌創作中多次運用巧妙的比喻、暗示,偏重情感的描寫和抒發。在《不寐》中,詩人寫出深夜不眠時的心靈世界,往事翩翩而至,一個個“愛嬌的影子”在詩人的頭腦里“作瞬間的散步”,情感描寫細膩微妙。在《望舒詩論》中戴望舒便說過:“詩當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而使人感到一種東西,詩本身就像是一個生物,不是無生物?!笨梢钥闯?,戴望舒對于象征的情和理之間更加傾向情感象征。因此他在創作時會更加注重情感的細膩表達,并運用比喻、暗示等方法來進行。戴望舒的《微笑》情思復雜,第一節寫對微笑的感覺,用兩個隱喻和一個擬人化的呼喚寫出了微笑的美感?!拜p嵐從遠山飄開,水蜘蛛在靜水上徘徊”,喻體和本體神似,勾勒出一幅明麗、恬適的畫面。微笑就像淡淡的煙霧自邈遠的山頂彌散,又像水蜘蛛于平靜的水面上愜意徘徊,比喻新穎,匠心獨運。對此,陳旭光也有更為詳細精彩的賞析:“這或許應理解為詩人對‘微笑這一生理機能性表情所作的詩性化的‘形象化狀貌。要寫活這個抽象‘微笑的‘微,自然不是件容易輕巧的事。詩人以兩組并列基本對稱的意象結構來暗喻‘微笑之‘微:‘輕嵐與‘水蜘蛛相對,共同的特性都在于一個‘輕字?!h山和‘靜水相對,亦極言‘山與‘水之悠遠縹緲,虛若無物;‘飄開與‘徘徊兩個動詞相對,除各在自己所屬的意象結構系統內貼切巧妙、千金不換外,還共同指向歸結于‘微笑的總體情境與主旨意蘊:‘飄開動作之輕渺微茫,‘徘徊動作為哀婉纏綿,都無不是如此?!?/p>
總的來說,戴望舒因為其自費留學的特殊性導致留法期間主要進行文學作品翻譯工作,新詩創作數量少,而且作品質量有高有低,在法國留學期間進行的創作符合他中期詩歌創作的特點,而創作特點總括起來有三點:受法國象征主義影響,運用象征手法進行創作;融合法國象征派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象征與浪漫抒情;運用比喻、暗示,偏重情感的描寫和抒發,感受獨特、細微,情緒微妙。這段兩年半的留法經歷對于戴望舒來說更偏向于一番折騰:原本他在國內憑《雨巷》已享有名譽,也翻譯過很多法國文學作品,對于法國浪漫主義與象征主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出國也只是迫于無奈,加上在國外生活艱難,基本上沒有閑暇進行新詩創作,在歸國后更是與未婚妻解除了婚約。但是在這期間,戴望舒結識了許拜維艾爾等好友,也“對新詩創作傾向做了最后的選擇和定型”。通過《望舒草》的編集可以看出,戴望舒對音韻美進行了否定,刪汰了以音韻美見長的舊作,甚至連膾炙人口的《雨巷》也不愿保留下來,將《望舒草》編成了一本純粹統一的詩集。雖然《望舒草》中并沒有戴望舒在法國創作的詩作,但是這一定型是在留法期間形成的,可以看出戴望舒的思想變化。這本詩集是法國象征主義對戴望舒新詩創作影響深化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北 塔. 雨巷詩人——戴望舒傳[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126.
[2] 金安利. 戴望舒詩歌外來影響的多元性[J].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 2003(3):19-20.
[3] 孫玉石. 戴望舒名作欣賞[M]. 北京: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3:254-258.
[4] 施蟄存. 戴望舒詩全編·引言[M]. 浙江: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89:2.
[5] 闕國虬. 試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J]. 文學評論叢刊, 198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