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向陽
上海市嘉定區豐莊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創新了“班班有品”京韻特色課程,從滿足幼兒和教師的發展需求出發,通過創設“班班有品”京韻特色環境,發揮教師主體作用,促使幼兒實現多元發展。
一、建“班班有品”研討環境,發揮教師主體作用
1.建年級聯動,跨班級年齡,分主題研討
在京韻特色課程的實施中,確保教師以小組形式開展特色課程研討,給予研討小組充分的研討時間與空間是教師主體作用發揮的保障。
我園每兩周開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韻特色年級聯動研討,按活動內容分成兩個研討大組:唱唱、跳跳、演演研討組;學學、做做、玩玩研討組。每個研討大組根據班級京韻特色的具體內容成立互幫小組?!鞍喟嘤衅贰本╉嵦厣珒热菖c主題式京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以幼兒發展水平為依據,從京劇傳統劇目中選擇相應的民族文化元素,達到多角度拓展京韻特色課程內容的目的。
2.設立實驗班,定研討主題,找新的視角
每個年級組設立一個實驗班,以“班班有品”個別化學習活動材料投放為研究內容,每兩周開展一次研討,每次根據本班京韻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兩套個別化學習活動材料以及活動方案。力求在京韻特色教育中有效融入科學、語言、藝術、健康、社會領域目標,開拓京韻特色教育個別化學習活動材料新的視角。實驗班領頭研討,向級組輻射推廣研討成果,在此基礎上每月全園開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韻特色個別化學習活動材料投放研討,學期末將每月評選出的優秀材料匯總成冊,充實園本教材。
京韻特色個別化學習活動材料能幫助幼兒匯集京劇藝術的各類信息,根據各自對京劇藝術的了解,解決在游戲過程中共同碰到的一些問題。因此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適時有效投放京韻特色材料,對幼兒多種智力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3.招特長教師,組信息小組,建京韻資源庫
“班班有品”京韻特色教育需要教師創設濃郁的京劇藝術氛圍,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劇照、人物造型被教師吸納為環境創設的素材。教師們在實踐中發現復雜的圖案給幼兒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擾。繁復的圖案可以欣賞、可以感受,但是讓孩子在欣賞感受的基礎上進行表演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圖案必須化繁就簡,在大量的圖片中提取京韻元素,以簡單經典的圖案、艷麗的色彩,大膽運用對稱圖案、排序,創造出孩子眼中的京韻藝術美。
為了減少教師篩選圖案、修改圖案的時間和精力,我園招募有電腦特長的教師來組建信息小組,充分發揮教師專長,建立京韻教學資源庫,共享教學資源,為教師進行特色教育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滿足了不同特長教師的發展需求,為有電腦特長的教師開辟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
4.牽園際聯動,引專家入園,促專業提升
園本課程的有效實施關鍵是要有一支較高專業素養的教師隊伍。京韻特色課程的實施對教師專業素養有較大的要求。我園與京劇院聯動,利用暑假的業務培訓,邀請京劇院教師來園開設“唱念做打基本功”講座。青年教師分組開展培訓,扎實新教師京韻特色課程實施的基本功;骨干教師開設園本課程解讀講座,幫助新教師了解園本課程階梯進程,對新教師實施京韻特色課程奠定基礎。
為了開闊教師京韻特色課程建設與實施的視野,提升教師京韻特色課程實施的主體意識。我園參加了由華東師范大學林茅教授發起并組織的園際聯動,派骨干教師到上海市寶山區的星星幼兒園、徐匯區的五原路幼兒園觀摩學習,參與園際研討。林茅教授帶領各幼兒園骨干教師來我園就京韻特色環境創設、材料提供、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建議。青年教師在與專家的互動中,受到點播,得到啟發,增強了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體意識,對京韻特色課程的進一步實施有很大的幫助。
5.搭展示平臺,推研討成果,增教師信心
教師自信心的增強有利于教師在特色課程實施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教師參與京韻特色課程的信心來自于課程實施過程中成功感的體驗。搭建多種展示平臺,為不同層次、不同特長的教師創設多途徑獲得成功體驗的可能。
我園為了提高教師的京韻特色教育教學能力,推動教師在實踐中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增強教師從關注幼兒需求、分析幼兒學情出發設計各類京韻特色教育活動的意識,組織教師開展“班班有品”京韻特色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大賽、京劇教學基本功評比、京劇課件設計制作評比等活動?!鞍喟嘤衅贰眰€別化學習活動環境創設中,教師圍繞本班京韻特色主題,以推動幼兒個體發展為出發點,根據日常個別化學習活動觀察記錄,精心設計和投放適宜的“班班有品”個別化學習材料,牢牢把握幼兒的個體差異性、選擇性和過程性特點,有效發揮環境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一系列評比中,教師的自我鉆研意識不斷增強,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也有多位教師在各類各級比賽中獲得了獎項。
二、創“班班有品”京韻環境,促幼兒多元發展
1.增設京韻特色活動室,滿足幼兒不同發展需求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了家長對我園課程設置的意見,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只能局限于本班所開展的京韻特色活動中,不能自主選擇京韻特色課程內容。針對這種情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小班新開設京劇劇目欣賞廳,中大班開設京韻活動室,大班增設京韻特色科創智慧墻。
多種內容的京韻特色活動室的開放,打破了班級特色的局限性,加強了班級之間的聯動,給孩子更多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孩子參與課程的積極性也隨之發生了質的變化。孩子走出班級,在活動室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也是自己喜歡的京韻特色課程內容,學習的主動性較之以前被動參與特色課程要高。在初步了解課程設置的情況下,家長參與課程設置的調整與選擇,對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利用社區資源,拓展特色課程外延
利用家長會、微信公眾平臺、幼兒園APP等途徑充分挖掘家長和社區資源、發揮家長的力量和作用,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我園聘請社區有專長的人員參與京韻特色課程實施,協助創設具有京韻特色的教育環境。我園邀請社區有專長的人員到幼兒園當“老師”, 如開展的“變廢為寶”活動——廢舊物品制作京劇道具,我們邀請街道巧手團成員來我園給孩子們表演巧手小制作,老奶奶、老爺爺的巧思妙想,讓本已廢棄的報紙在卷卷黏黏中成為可以喝酒的杯子,空油瓶在剪剪改改中成為可以擺放盔頭的架子。在“六一豐幼京韻藝術節”等各類節慶活動中,家長及票友參與“做做玩玩”“唱唱跳跳”活動,既增加了家長和孩子親子互動的機會,也給幼兒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加幼兒的自信心。同時我園向社區、家長展示各班京韻特色及教學情況,進一步激發幼兒對京劇的興趣,感受京劇藝術魅力的同時開闊幼兒的視野,讓幼兒獲得多種經驗,促進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發展需求的“班班有品”京韻特色課程,我園在教師參與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的過程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創設了豐富的條件;教師在“班班有品”的實踐—反思—研討的過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京韻教學經驗和素養。同時,我們通過吸取家長、教師們等多方的建議,在不同年齡段增設不同內容的特色課程活動室,加強班級、年級聯動,共享教師資源,既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又有效融合京韻元素,更滿足了幼兒發展的不同需求,讓幼兒切身感受到京劇藝術的真正魅力。因此,“班班有品”京韻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是我園探索教改的試驗,并從中得到其成功的有效經驗,即應基于本園教師和幼兒的發展需求,才能凸顯特色,創新園本課程。
參考文獻:
[1]袁愛玲.冷靜思考園本課程的熱潮[J].學前教育研究,2002(4).
[2]陳時見,嚴仲連.論幼兒園的園本課程開發[J].學前教育研究,2001(2).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豐莊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