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陽盂高速公路路基病害分析及穩定性評價
高 磊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以陽盂高速公路路基病害為例,綜合考慮了該段公路的工程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區域降水影響等因素,對路基病害現狀進行了分類,分析了沉降變形的原因,并對填土路基穩定性進行了評價,針對不同的病害狀況給出了相應的結論和處治建議,對類似工程有借鑒作用。
高速公路;路基病害;沉降變形;穩定性分析
陽盂高速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中東縱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區位于山西省中東部,太行山西麓,南北向展布,地形起伏較大,溝谷縱橫。 陽盂高速公路自2011年運營以來,部分路基路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開裂等病害,嚴重影響了高速公路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2.1 地層巖性
(4)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灰巖、泥巖:灰巖,青灰色、灰白色,強風化,結晶結構,層理構造,節理裂隙發育,巖心為碎塊狀柱狀;泥巖,灰褐色、褐黃色,全強風化,全風化呈粘土狀,強風化呈碎塊狀及片狀。
2.2 地質構造
項目區地處呂梁—太行斷塊的中東部,跨越五臺山塊隆南部,太行山塊隆中段西側和沁水塊坳的東北邊緣,系三個三級構造單元的交匯處。區內歷經多期構造運動,構成了現今的基本構造格局。項目區構造不甚發育,巖體總體傾向西,主要構造形跡為燕山期受水平擠壓而形成的次級寬緩褶皺及伴生的斷層,構造簡單。
2.3 水文地質條件
勘察期間,在鉆探深度范圍內未揭示地下水。項目區內水系主要有桃河、溫河兩大河流,在平定縣娘子關鎮會合后形成綿河。綿河是滹沱河一級支流,屬于海河流域。其中桃河支流有南川河,溫河支流有盂縣河、秀水河、陰山河、招山河等。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灰巖裂隙、巖溶水。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根據現場調查,公路病害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路基沉陷。分布在5個路段,長0.24 km。表現形式為路基沉降,路面呈波浪形,勘察期間發現最大沉降量可達10 cm。其中K13+546~K13+596段橋臺右側錐坡破損嚴重,坡面出現大量裂縫,坡腳完好,該段僅發生沉陷,未發生滑移。
(2)路面裂縫。分布在10個路段,長1.565 km。裂縫形式為張開和錯臺,張開裂縫有縱、橫向裂縫,張開寬度不超過1 cm,縱向裂縫長度較長,可延伸至整個段落,橫向裂縫較少、較短;錯臺裂縫分布較少,一般錯開深度2~3 cm。
(3)路基沉陷、路面裂縫。分布在15個路段,長2.665 km。表現形式為路基發生沉降變形,路面產生大量裂縫,發生側滑或存在側滑的潛在危害性。其中K21+000附近段邊坡坡面破碎,一級平臺排水溝破環,排水溝上1 m處有連續性隆起帶,該段已經發生側滑。
結合本次地質調查、鉆探和試驗成果分析,本次勘察的病害嚴重段落基本都是填方路段,填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黏性土,密實度低,含水量較大,含水率達18%~24%,呈可塑狀態,強度較低;另一種為碎石土,顆粒成分以強風化的灰巖巖塊為主,混合土充填,巖塊顆粒大小懸殊,最大可達30 cm,級配不均,呈松散-稍密結構,有少數段落為礦渣充填。所有鉆孔在鉆進過程中基本都有漏漿現象,有的甚至有塌孔現象,有的剛過巖塊就發生鉆進極快現象等等。這些現象都表明,發生病害的主要內因是填料級配不均勻、松散,黏性土含水量大、強度低;外因是部分填方路段附近地表水的排泄不暢導致路基范圍內填土含水量局部增大,造成強度降低,或是原地基承載力本身較低,引起路基不均勻沉降變形和側向滑移變形。
(1)斜坡路堤填土路段。分布在15個路段,填料與原地面接觸帶為斜坡,病害現狀為沉陷,或縱(橫)向裂縫,或錯臺,填料由碎石和黏性土構成。大部分段落路基目前沒有發生滑移,但有發生路基側向滑移的潛在危害,穩定性稍差。個別段落如K8+830~K8+860和K20+900~K21+210段,目前已發生側向滑移:K8+830~K8+860段桃河特大橋盂縣端左幅橋臺路基出現沉陷、裂縫,一級錐坡和二級錐坡坡面上均有連續性環形鼓脹帶,坡面有大量裂縫,路基已經向左側滑移,穩定性差;K20+900~K21+210段為高邊坡填土路段,最大填方高度40 m,邊坡局部坡面破碎,一級平臺排水溝破壞,排水溝上1 m處有連續性鼓脹,坡面裂縫較多,路基已經向右側滑移,穩定性差。
(2)一般路堤填土路段。分布在15個路段,病害現狀為沉陷,或縱(橫)向裂縫,或錯臺,填料有碎石和黏性土構成(K21+550~K21+680段中大部分為挖方段落),大部分段落路基目前沒有發生滑移,填料級配不均、密實度不足、含水量較大等,引起路基路面沉降變形,穩定性稍差,其中K13+546~K13+596段楊家莊大橋陽泉端右幅橋臺路基,此段最大填方高度僅10 m,錐坡坡面出現大量裂縫,被雨水沖刷現象比較嚴重,坡腳完整,未見變形跡象,此段僅發生沉陷。K22+675~K22+720段出現錯臺、沉陷,此段最大填方高度20 m,左幅路基錯臺高度達6 cm,路面上有向外側滑移的環形裂縫帶,表明此段已經發生側滑,路基穩定性差。
(1)碎石土填料級配不均、密實度差,黏性土含水量較大、強度低是引起填方路段路基產生不均勻沉降變形的主要原因,部分路段地表水排泄不暢為次要原因。
(2)建議對已變形路段進行加固處治,填料為黏性土的路段宜采用粉噴樁或高壓旋噴樁處治,填料為碎石土的路段宜采用灌漿法進行處治。
(3)建議盡快對K8+830~K8+860段桃河特大橋盂縣端橋臺錐坡進行抗滑樁和灌漿法處治。
(4)建議盡快對K13+546~K13+596段楊家莊大橋陽泉端橋臺已破壞的錐坡進行清理處治,并完善橋臺附近排水設施。
(5)建議盡快對全線具有潛在危害的路段進行加固處治,避免潛在滑移的發生。
(6)完善路堤邊坡的坡面防護及地表水的排水設施,減小地表水下滲對路基及邊坡體的影響。
[1]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 C20-2011)[S].
[2] 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 30-2004)[S].
[3]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030-2002)[S].
[4] 馬惠明,王恭先,周德培.山區高速公路高邊坡病害防治實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A dissertation on the Yangyu highway subgrade disease and stability analysis
GAO Lei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In Yangyu highway subgrade disease as an example, considering factor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road sect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regional precipitation impact,The status of roadbed diseases were classified, analyzed settlement reason, and filling roadbed stability were evaluated,For different disease status we give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reatment of similar projects have reference。
highway;roadbed disease;settlement;stability analysis
2016-05-13
高磊(1984-),男,陜西咸陽人,工程師。
U416.1
C
1008-3383(2017)03-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