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局 姚迪 甄石 王思琢
沈撫新城三生空間優化配置研究淺析
文/遼寧省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局 姚迪 甄石 王思琢
三生空間指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沈撫新城位于沈陽、撫順兩個特大城市之間,是沈陽經濟區的中心區域,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交通條件??傮w用地面積596.17平方公里,目前工業生產面積20.19平方公里,農業生產空間面積為213.96平方公里,生活空間114.58平方公里,生態空間面積為227.44平方公里,預計沈撫連接帶2020年總人口為60萬,其中沈陽片區22萬,撫順片區38萬;中心城區人48萬人;規劃目標面積595平方公里,人均面積991平方米/人。新城地勢平坦開闊,由北向南漸高,海拔在60米至70米之間,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冬季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為7℃,渾河貫穿新城市中心,核心區兩大湖泊成為新城重要景觀節點。
按照同城區布局定位產業發展方向,核心區重點發展以金融、商住、辦公、會展、研發等為主體的現代綜合服務業;產業區依托遼寧(撫順)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形成重型裝備及配件產業、石化電力裝備產業、煤礦安全裝備產業、汽車零部件產業四大產業集群。生態區重點打造以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休閑娛樂為主題的現代旅游業。連接帶規劃形成。一帶、三脈、五區、多點的空間結構, 一帶:渾河都市景觀帶;三脈:貫穿連接帶南北的三條生態廊道;五區:以集錫高速、渾河、輕軌和沈撫南環為分界,自北向南分別為旅游風景區、旅游度假服務區、生活配套服務區、產業區、田園景觀區;多點:分布在旅游風景區及田園景觀區的多個特色小鎮,分別為中心城區北部的望濱鄉、滿堂小鎮、樂高樂園小鎮、國際會議中心、泗水科技城,中心城區南部的塔域小鎮、拉古小鎮和石文小鎮。
構建土地空間優化配置框架優化方案空間布置依據一定的原則,應用GIS技術將數量配置的結果分配到空間上,所依據空間優化配置的原則包括:
(1)以三生空間適宜性評價結果和預測結果為基礎。空間上體現為農業生產空間主要分布在地勢平坦的南部,生態空間集中在渾河兩岸及北部山區,生活空間主要集中在渾河兩岸和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區,城鎮用地盡量形成組團式發展,總體形成集中發展的用地格局。
(2)土地配置過程中應考慮土地利用現狀,盡量減少土地利用類型調整時的面積,而根據優化方案需要調整的部分,同一土地利用類型應連片分布,以方便管理和經營。
空間面積以及與現狀的對比
(3)優化配置時建設用地應盡量依托現有基礎設施,少占農用地,避開基本農田、適宜性等級較高的農用地以及重要生態環境用地。
(4)配置時應考慮交通便利性,增強交通網絡的連接性;生產空間配置的先后順序為農業生產空間和工業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的配置順序為城鎮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
實現沈撫新城用地空間布局優化的具體技術方法是依據上述原則,在GIS技術支持下將不同類型用地數量結構優化結果布局到空間上。
規劃方案設計整體布局為:生活空間沿著渾河景觀帶兩岸集中分布,工業生產空間集中整齊分布,南部為農業生產空間,北部與東南部為生態空間(見下表)。
1.生態空間配置
優化配置后的生態空間面積為218.26平方公里,盡管比配置前面積減少了9.18平方公里,空間分布充分考慮了與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關系以及適宜性,能夠更好的體現其生態功能,實現了新城區北部的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事宜,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以及渾河兩岸。具體配置方案如下:
(1)在渾河北岸依托已有的沈陽世博園和棋盤山風景區旅游資源,以及豐遠熱高樂園、皇家極地海洋世界等娛樂旅游景點,重點建設滿族文化城和渾河北岸旅游集散中心。
(2)在沈撫空間連綿區域要留有足夠的生態空間等,以便形成自然綠地,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可以為居民就近提供游憩環境和場所。
(3)沈撫空間連綿區域的多個組團空間,應以綠地加以適當分隔,避免城市建設空間不間斷連綿開發,以便增強組團發展動力,并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
2.生產空間配置方案
優化配置前后生產空間總面積變化較小,以現有產業基礎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引領,充分挖掘連接帶的生態特質,高起點、集中規劃,做大高端產業,對中部工業產業園區進行優化配置。優化后工業生產空間面積33.71平方公里,工業生產空間增加的主要來源是新城中心區適宜性較低的農用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農業生產空間面積為198.40平方公里,耕地保留區集中在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區以及北部的部分地區,具體優化配置措施:
(1)工業生產空間改變傳統城市邊緣地區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的梯度發展模式,將提升核心城市能級、提高兩市產業綜合能力作為出發點,突破行政界線,從宏觀的戰略視角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局面,實現兩市產業整合,化連接帶地理邊緣劣勢為區位發展優勢,構建同城特色產業體系,打造同城特色產業發展搖籃。
(2)工業生產空間落實撫順“西進”的戰略發展目標,即城市新興產業重心向西發展,依托撫順經濟開發區和沈撫新城的區位優勢,形成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物流園區和高科技園區,帶動撫順經濟社會發展,與沈陽融為一體的發展理念,是撫順產業轉型和空間布局調整的重點方向。
(3)農業生產空間落實沈陽“北擴”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導,以高效都市型農業為依托的城鄉統籌發展區域。南部農田集中分布,不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多個特色小鎮散落其中,形成獨特的田園風景區。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為游客提供觀賞、品嘗、娛樂、勞作等活動,重點打造有地域特色的采摘園、觀賞園、勞作園。
3.生活空間配置
優化配置后的生活空間面積為118.90平方公里,預計2020 年連接帶城鎮人口為48 萬,城鎮化水平約80%。2030 年連接帶城鎮人口約為90 萬,城鎮化水平達到90%左右??紤]到新城區的發展及現有城鎮化水平和新房保有量,增加面積9.4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沈撫中心城區以及南部特色村莊及城鎮。
具體配置方案如下:
(1)在空間結構的基礎上,明確沈撫連接帶規劃范圍內中心城區各功能組團、外圍特色小鎮的職能和分工,合理安排城鄉建設活動,力爭形成以渾河南岸濱河帶型組團式新城為中心,渾河北岸的生態旅游小鎮和沈撫高速以南的產業小鎮為特色的城鎮一體、城鄉整體協調發展格局。
(2)劃定中心城區的規模邊界和擴展邊界,加強建設用地的空間管制,嚴防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通過道路網絡的組織與街區的布局構造有特色的新城格局,強化城市空間的流動感。
(3)充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合理開發利用未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適度加大未利用地的開發力度,引導和鼓勵在適宜的未利用地上建設。嚴格控制農村居民點用地增長規模,不斷提高鄉和村莊集約用地水平,提高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利用效率。
4.保障空間配置
優化配置后的保障空間面積為27.82平方公里,增加了3.6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道路及公共服務區域。新城連接帶內現狀村鎮眾多,并建有較為完善的撫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部分道路完全可以改造與再利用,強化與現有建成區的銜接,也提高新城建設的經濟性。主要配置方案:
(1)規劃主干道形成“六橫、八縱”的路網結構,東西分別與沈陽和撫順的城市道路網絡相接。
(2)撫順的城市道路網絡相接。優先發展軌道交通,建設圍繞中心城區的環線輕軌和地鐵,加大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力度,構建多方式協調的公共交通客運服務系統,滿足市民多樣化出行需求,確立公共交通的主體地位。
(3)構筑多種停車方式并存的城市停車系統,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費體制,健全管理機制,完善配套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