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富,林 瑜,楊志鋒
(1.福建江夏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3.閩江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公共體育課素質拓展訓練教學改進研究
許金富1,林 瑜2,楊志鋒3
(1.福建江夏學院公共體育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3.閩江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對實驗對象進行為期16周的素質拓展訓練,對比分析實驗前后數據發現: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50米跑、肺活量、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耐力跑成績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群體任務吸引、群體社交吸引、群體社交一致性維度指標的改善和提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結合實驗數據,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等方面提出如下幾點改革建議:教師應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為教學目標,重視教授科學鍛煉的方法和知識,體育院校可開設素質拓展專業課程等.
公共體育課;素質拓展訓練;教學改進;身心健康
素質拓展訓練作為以“促進身、心素質共發展”為教學目標的體育教學課程,是時代發展、體育課程改革與學校拓展訓練的衍生產物,相對于枯燥的傳統體育教學,不僅具備傳統體育教學的教育作用,而且其獨特、創新的運動理念充分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1].既然將素質拓展訓練納入體育教學課程,就應該做好“兩頭抓”,既注重心理發展,同時更應該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不容忽視.所以本研究通過分析接受素質拓展教學前、后的學生身體素質指標和學生心理指標的變化,結合素質拓展訓練課程開展的現狀,提出基于學生“身、心素質共發展”為基礎的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教學改進建議.
1.1 研究目的
通過調查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身體素質和群體凝聚力的影響效果,探索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共發展的素質拓展訓練課程的教學改革路徑.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對象
選取80名大學一年級男學生組成2個素質拓展訓練教學班,每班40名.所選實驗對象為同年齡且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所選課程為學生自愿選擇.對實驗對象進行為期16周,每周2學時(90min)的相關課程學習.在16周的體育課學習中,僅有1人見習2學時,且經過教師幫助,未導致因見習而影響該生后期課程學習.在16周的實驗過程中,為避免因外界因素干擾而導致的結果差異,除了正常體育課學習外,要求學生不再參加其他課外體育活動,并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小組長對各組組員進行跟蹤記錄.因為實驗對象為同一專業的學生,所以平時的生活作息時間嚴格按照學院規定進行.
1.2.2 測試
在實驗前、后對實驗對象進行身體素質測試.身體素質指標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指標,主要包括身體形態指標:BMI指數;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身體素質指標:50米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1000米耐力跑.
1.2.3 問卷調查
采用馬紅宇依據Carron的《群體環境問卷》進行修改設計的《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該問卷被廣泛應用于團隊項目、運動隊的群體凝聚力測量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對實驗對象在實驗前、后,各發放一次《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兩次問卷共發放160份,回收160份,經過認真篩選、復查問卷,最終確定有效問卷155份,有效率為96.9%.為了驗證《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的信度,本研究采用重測法對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選取20名學生為重測者,對其發放兩次問卷,兩次問卷發放間隔時間為10天,兩次發放的問卷 ATG-T、ATG-S、GI-T、GI-S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分別為0.83、0.84、0.87、0.81,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為0.842.在統計學中,當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大于0.8時,說明調查結果可信度較好,所以本量表有較高的信度.且從2014年開始,本實驗采用的《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量表就已經被廣泛運用于研究運動團隊的群體凝聚力方面,故本實驗所用問卷調查結果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1.2.4 數理統計
對實驗對象實驗前后的體質健康指標數據和《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數據進行整理歸納.通過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對實驗前后測試數據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后測試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1.2.5 結果分析
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后,結合所收集的文獻、材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論證,對基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教學改進建議.
1.2.6 訪談、考察
對開設素質拓展訓練課程的部分高校進行實地考察,觀摩教學課的全過程,與任課教師、學生以及拓展訓練的專家進行訪談,旨在對素質拓展訓練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更好地對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提出教學改進措施.
2.1 實驗前后實驗組、對照組身心素質各項指標對比分析
對實驗對象在實驗前進行第一次身體素質指標測試和《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發放.實驗結束7天后,進行第二次的身體素質指標測試和《運動群體凝聚力問卷》發放,對測試結果和問卷進行數理統計、對比分析,所得結果見表3、表4.

表1 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指標數據對比
注:*為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
由表1可知,經過16周的素質拓展訓練,實驗對象僅BMI指數和引體向上指標數據沒有得到提升,其余五個指標數據均得改善,且為高度顯著性差異.通過與教師、學生訪談得知,引體向上指標未改善的原因是由于在內容的設置上缺少發展學生上肢力量、胸大肌和背闊肌等肌肉的項目,以及學生對引體向上技術動作完成姿勢的不標準等兩個因素.

表2 實驗前后群體凝聚力及各維度數據對比
注:*為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為P<0.01,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ATG-T群體任務吸引,ATG-S群體社交吸引,GI-T群體任務一致性,GI-S群體社交一致性,RGEQ群體凝聚力.
從表2可知,實驗對象在經過16周素質拓展訓練后,除了GI-T維度數據沒有較大變化外,其余三個維度和RGEQ的顯著性水平P(雙側)均小于0.05,存在顯著性差異.且觀察數據可得出,存在顯著差異的維度均獲得進步.通過與教師、學生訪談,在完成任務時難免出現隊員各抒己見,但由于課程設置時間有限,不能一一采納每位成員意見,這造成群體任務一致性維度指標沒得到改善的原因之一;且目前大部分任教素質拓展訓練課程的教師多為專任體育教師,他們熟悉身體素質的訓練,對心理拓展引導涉及較少,導致部分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重身體素質訓練,輕心理素質拓展,這也是造成該現象的重要原因.
2.2 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教學改進路徑
2.2.1 教學目標
素質拓展訓練作為新興的體育教學課程,依據其項目特點,應把堅持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為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學會運用體育活動調節和改善心情、情緒,培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人生態度,通過體育的遷移價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寓思想品德教育、與人融洽相處教育、科學鍛煉方法、危機應對能力于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教學之中,使學生參與體育、融入體育、熱愛體育、享受體育[3](圖1).

圖1 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教學目標示意圖
2.2.2 教學內容
素質拓展訓練是以體育技術為方法,充分利用自然地域和獨特的情景設計,讓參與者親身實踐,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心理挑戰為重點,旨在提高參與者綜合素質的一種體驗式教育模式[4],教學內容的安排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圖2).

圖2 素質拓展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示意圖
針對本研究的實驗和測試結果分析,素質拓展訓練課程對促進身體素質方面的效果較佳,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教授素質拓展訓練知識的同時,教授學生科學的鍛煉方法.例如傳授學生正確完成引體向上測試的技術動作以及該動作所參與的工作肌肉等,幫助學生正確完成鍛煉和測試.素質拓展訓練對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從客觀角度來講,個人在較短時間內較難徹底改變其以團隊為主導的認知或意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5].所以,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可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增加素質拓展訓練教學課時數.
2.2.3 教學方法
通過教學觀摩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在素質拓展訓練的第一次課就對學生進行破冰團建,對學生進行分組、組建團隊,學生自選團隊負責人.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基本采用以團隊為單位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該方法是拓展訓練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亦能較好地提高團隊間的合作力、隊員間的信任以及個人心理健康素質.
2.2.4 教學考核
依據素質拓展訓練課程的項目特點,其教學考核應從學習效果和過程進行評價與考核[3].學習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和心理素質方面的提升為主.可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指標進行測試,采用問卷量表發放,評價學生心理素質的改善情況.過程考核主要以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課堂紀律、團隊間的協作能力、任務完成情況等為主.該部分可通過教師評價、學生間互評、學生自評和實踐總結等構成.
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50米跑、肺活量、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耐力跑成績均有明顯改善作用;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群體任務吸引、群體社交吸引、群體社交一致性維度指標的改善和提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素質拓展訓練應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為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享受體育帶來的遷移價值.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增加發展上肢肌肉量的訓練項目,教師應在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鍛煉的同時,教授學生科學鍛煉的方法和知識.
體育院校可考慮開設素質拓展訓練專業,培養懂身體素質訓練、熟心理拓展引導的素質拓展專門人才;學校可依據自身情況,合理開發和創新素質拓展訓練教學內容;使素質拓展訓練課程為更好發展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心理健康服務.
[1] 許金富,林瑜,江武貴.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影響[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4):138-141.
[2] 馬紅宇.我國高水平手球隊群體凝聚力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論文,2004.
[3] 李金芬.高校拓展訓練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80-82.
[4] 許金富,鄧禹欣.拓展訓練教學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8):113-116.
[5] 郭勇.拓展訓練對企業員工凝聚力影響研究[D]. 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責任編校:晴川)
Teaching Improvement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Quality Development Training
XU Jinfu1, LIN Yu2, YANG Zhifeng3
(1.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2. 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3.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Teaching,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 16-week quality development training was conducted on a grou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quality development training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tudents’ behaviors of 50-meter race, vital capacity, standing long jump, sit-and-reach and endurance run;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group cohesion, individual attraction to group-task, individual attraction to group-social task and group integrity of social.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several reform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promo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ing their exercise abilit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ers should put emphases on the methods and knowledge of scientific physical exercise; and sports universities could establish specialized cours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training.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quality development training; teaching improvement; physical and metal health
2017-01-25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 “公共體育課‘素質拓展訓練’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及教學改進研究”(批準號:JAS150636);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高職體育院校學生體質健康動態分析”(批準號:JA15740).
許金富(1989— ),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學院公共體育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民體質監測與評價、體育教學.
G807.4
A
1008-4681(2017)02-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