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華相
【摘要】孔子的學問,就是為人處世的學問。而其“君”之道,也就體現(xiàn)了孔子對做人做事的最高道德要求與標準。在孔子眼里,只有上古時代的堯舜才有資格成為君子。所以,君之道就成為了孔子理想中做人做事的目標。關(guān)于孔子君之道,包括君子之學、君子之修、君子之為、君子之爭、君子之過、君子之交等。
【關(guān)鍵詞】孔子;君之道
孔子關(guān)于君之道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特別是在《論語》里有非常多的內(nèi)容談到君之道。
一、君子之學
君子要愉快地學習,把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孔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同時,君子要博學知禮。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君子要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知書達理、克己復禮才能成為君子。不學無術(shù),亂性亂為,胡作非為,不受約束的人不可能成為君子。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而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孔子會以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小人哉,樊須也!”對不愛學習的宰予,孔子是非常生氣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這是講君子之學,不是簡單的學習一般的生存技藝,而是要博學知禮。所以,修養(yǎng)非常重要。孔子教育學生既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更是以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樂經(jīng)》。就是要學生不但要學習技藝,更要博學于文。孔子強調(diào),“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強調(diào)克己復禮就是要學生約之以禮。所以,孔子培養(yǎng)的是多才多藝、博學知禮的君子。
二、君子之修
君子必須要有修養(yǎng)呢。所以,孔子告誡學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你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有修養(yǎng)的儒者,不要做沒有修養(yǎng)的小人。所以,后來人們把孔子及其學生、繼承者等稱為儒者的原因吧。儒者有君子之儒,有小人之儒;有大儒,有小儒。什么是儒?有學問的君子就是儒。孔子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就是君子之儒。君子該怎么修養(yǎng)呢?君子要達到知、仁、勇。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論語·憲問》)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而最重要的是仁、智、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后來,《中庸》引用孔子的話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這就是后世所謂的三達德。
三、君子之為
君子必須有自己的行為方式。一是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是不盲目茍同,有自己的主見,不排斥不同意見和有不同意見的人。小人則相反。二是君子有仁有義。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繼承和發(fā)揚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了仁者愛人。他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仁者愛人》)。孔子認為“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君子重仁義,小人重私利。君子有大德,小人只想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君子尊重國家的規(guī)矩、尺度,小人老是想鉆小空子、占小便宜,只貪圖眼前的小惠。“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禮記·雜記》)這些都是仁義之君子應(yīng)該具備的品行。三是君子篤于親。“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篇》如果君子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四是君子孝悌。所謂孝,就是子女孝敬父母;悌,是弟弟愛戴兄長。孝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從小的一方面說,是家孝敬父母、愛兄弟姐妹;往大的方面講,就是孝敬天下百姓、愛天下蒼生;對國家就是忠。所以,真正的君子,必須有孝。五是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四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應(yīng)該有三點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規(guī)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懼畏。他輕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視圣人的言論。”
四、君子之爭
過去,我們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老子為代表的道家進行區(qū)別,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爭與不爭。其實,孔子與老子時代是沒有道家與儒家區(qū)分的。所以,兩家的觀點有時是一樣的。其中就包括了君子之爭。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與世無爭、無為而治;孔子也提出君子無為、無爭。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開,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之爭”一方面是講君子無爭。作為君子應(yīng)該是與世無爭的。這與老子的觀點非常一致。但是,君子要爭,爭的是“射”,爭的是技藝。這種爭也是“揖讓而開,下而飲”,首先是要揖讓。我們在古裝電視劇里看到的,兩個人練拳或者對打,雙方都要抱拳說請,然后才開始練拳或者對打。而且抱拳也有規(guī)矩,是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為什么?因為,右手是攻擊對方的,左手是防范對方的。是右手在內(nèi),左手在外表示我不首先攻擊你。以此表示謙讓。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之爭。否則就是小人搞突然襲擊了。
五、君子之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是人都會犯錯誤,即使是圣賢也有犯錯的。孔子弟子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這是對孔子君子之過的充分理解。這里的關(guān)鍵是強調(diào)“過”而能“改”。人人都會出現(xiàn)過錯,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過錯。有的人知道自己犯錯誤,但是礙于自己的面子、聲譽等,就不愿意改,這是非常可怕的。君子就不一樣,過而能改,這是非常可貴的。所以,君子“人皆仰之”。
六、君子之交
我們常常強調(diào)君子之交淡如水。什么是君子之交?孔子強調(diào):“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君子要團結(jié),不要勾結(jié)、拉幫結(jié)派,結(jié)黨營私。孔子認為,君子有仁德之心,是大公無私的,心系天下百姓,主張“天下為公”。所以,君子是“周而不比”的君子,不是“比而不周”、自私自利的小人。君子應(yīng)該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的君子。(《論語·泰伯》)
孔子在《論語》里關(guān)于君子的論述還非常多,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贅述。
【參考文獻】
[1] [南宋]王應(yīng)麟. 國學經(jīng)典大全集[M]. 華文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