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項 靜
時間之間或一場幻境
⊙ 文 / 項 靜

項 靜:一九八一年生于山東泰安,文學博士,就職于上海市作家協會理論研究室。在《南方文壇》《文藝理論與批評》《當代作家評論》《上海文化》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部分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出版評論集《肚腹中的旅行者》《我們這個時代的表情》。
王莫之是上海的一位青年作家,他是那種經過長期準備之后才開始寫作的作家,為數不多的幾篇小說,底牌就是他上海市民生活的經驗和腔調。針腳細密扎扎實實,不卑不亢,從小說中的生活到敘述的語調,都是疏淡而自立的,沒有背負什么這個時代常見的文學雄心。《顫抖的藍色之星》是一個生活的片段,是濃度過高的生活場景,小說的開端即把有中國特色的人群推到近景:有組織,有預謀,有口號,激奮起來齊刷刷地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的回城知青上訪。還有必不可少的看客,根據經驗知道出不了格,“也就罔顧是非,權當置身于一場幻境”。這是小說主人公岳華在去父母家路上偶遇的“風景”,也是他置身其中的家庭內景。小說是對一個知青家庭三口人的聚焦,兩代人看起來是一個家庭的內部關系,又不是那么簡單。退休的父母繼續延續知青的集體生活,他們的“老靈魂”,他們對時代、個人生活的牢騷積怨、獲利和不平,彼此之間關系的虛假與掩飾,還有發自內心的互相需要和快樂。
岳華的工作壓力、生活抑郁、婚姻情況等等,是另一個遠去的背景,按照敘事者的性格,這必然是一個不會過多交代的個人小歷史。岳華從個人生活來講,是一個社會的脫軌者,他潛在尋找的可能是某種精神意義上的不甚明了的東西,他像一個失業者那樣,在生活中和人群中發現同類,閱讀和行走,像一個生活的輕度審視者,但又絕對不是一個批判者,他與父母的生活保持距離,用隱忍、理解、抱怨、欺瞞和搪塞對付兩代人不可避免的齟齬。無論是敘事者還是主角岳華都始終保持著體面,沒有疾言厲色,也沒有獲得任何一種精神上的制高點,在一個平心素人的視角中,生活有其荒誕的部分,也有其合理運轉的部分,到最后,一場審視只能以若隱若現的溫情結尾——和母親祭奠故人,流下來歷不明的眼淚。
珍妮·溫森特重寫莎士比亞戲劇的《時間之間》里有一句話:“任何故事都有源可溯,不是嗎?你以為自己活在當下,但往昔就在你身后,像一道影子。”時間之間,疊加著難以盡數的故事,到處都是歷史的影子,都是時間的氣息。兩代人站在遙遠的兩端,一邊是積極火熱的幻境,一邊是低抑的略帶頹廢的旁觀,兩代人彼此借鏡關照,父母一輩的生活畢竟沒有獲得足夠的權力沖破旁觀者的審視,無形中戴著不屬于他們的外殼。在生活亙古不變的生活倫理之下,每一代人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姿態,為自己的時間和現實賦形或辯護,即使是一顆“老靈魂”也應該自我成就,野蠻生長。逆生的東西,是刺破帷幕的先鋒,靠著它們,才有別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