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學音樂不是考驗孩子,而是考驗家長的耐心和責任心。其實我們細細想來,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堅持不了,而是家長的懈怠以及其他原因導致孩子的學習半途而廢。
助力空間
學習音樂不是在經商
有時候家長心疼學費,孩子彈不好就不讓其上課,但學習不是一個經商的過程,你可能省下了一節課的學費,但也很可能延誤了一個好習慣、好態度的建立。
上海音樂學院的趙曉生教授曾說過:“學琴學會一個音就夠了。”這句話讓我很受益,但它的前提是你找的老師是值得你信任的。如果你懷疑老師,哪怕一點點,那也要考慮趁早換老師,因為你的懷疑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也會給可能被你誤會的老師造成傷害,影響老師與孩子的互動。
往往琴學得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虎爸或虎媽,李云迪、郎朗等著名鋼琴家都是因為在他們學琴的路上有一只嚴厲的“老虎”在不斷地監督、鞭策著他們向成功的高峰邁進。但如果孩子的背后是一只“問題虎”,那就適得其反了。
在評價孩子學琴和老師教學質量的同時,家長評價自己對孩子學琴的態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道路上,你是否認真耐心、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一起努力過?
在家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在課堂上孩子出奇地聽話,琴彈得好,學習效率也很高,但是一到家里就完全變了樣,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不愿意練習,練習時又開小差、小動作不斷等等。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這都是因為家長在家里沒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孩子練琴時,你在干什么呢?在一旁玩手機、煲電話、看電視、聊天,甚至在打麻將,再或者你很勤勞,在叮叮當當地做家務,還時不時對孩子吼兩句“好好練,別分心”,可是他能不分心嗎?如果你就是上述家長之一,那你的行為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怎么解決?辦法很簡單,孩子練琴時你要停止手中的事,盡量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如果你想讓孩子學好,但又無法停止手頭的事務,那就最好讓孩子堅持每天去老師那里學習。這兩種選擇都是要你舍得付出,一個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精力和時間,一個是更多的物質支持。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天你可能會跟不上孩子的進度,有些曲子很難,孩子一時彈不下去,這時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到孩子呢?有經驗的老師可能會分兩種情況,如果是樂曲太難,那就手把手耐心地教幾遍,直到孩子學會為止;如果孩子的資質聰慧,只是因為沒有好好練習、不愿吃苦而導致學習止步不前,那么老師也會像你那樣去教訓他,但會采取平等的態度和平和的語氣,因為誰也受不了劈頭蓋臉一頓罵。
有時候你得問問自己,你憑什么批評孩子,你解決了什么或者發現什么問題了嗎?一味地批評和苛責不利于孩子樹立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只會加深你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拉遠距離,你與孩子的戰爭也會不斷升級。
常有孩子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彈不出來,父母走開就彈得很好,這個時候你就得分析孩子是不是有了厭煩自己的不良情緒。而一首曲子彈多久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孩子是否彈好、演奏是否忠于原作,而不是彈多少、彈多快。
家里如果是隔代帶孩子的一定要謹慎,因為孩子最喜歡找爺爺奶奶做靠山,動不動就耍賴,在學習上找理由偷工減料。老人心軟,難免縱容,一旦大人們溝通不好,孩子良好的習慣就很難養成。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十五六歲,超級懶,上課的書要奶奶拿,每次上完課奶奶都會說:“寶貝兒,辛苦了,奶奶幫你按摩一下。”說完就立馬蹲下來給孫女使勁地按胳膊揉腿。這樣的結果是這孩子學了五六年琴,老師換了不少,可還是什么都不會。我想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成長,孩子不但琴學不好,將來走上社會也很難獨立自強。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的態度和理念非常重要,有的家長總是以學習內容多、學習進度快為標準,認為孩子學得多、學得快就好。老師要讓孩子學得多,多布置作業就能很快見成效,但是這種不量力而為的做法很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囫圇吞棗地進行大量的學習和練習,可是到最后什么曲子也彈不好,錯音錯節奏,甚至犯一些非常低級的錯誤,還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彈琴習慣,比如不科學地用力、沒感情地亂彈等。
如果老師讓一次錯音一大把、曲子完全不符合樂曲要求的彈奏通過,那他肯定是一位不負責任、誤人子弟的老師。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記住,有一些樂曲需要孩子反反復復地練習,而一節課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學習內容的,演奏技巧、樂曲內容、思想情感的表達等都是互相支撐的,一項沒做好都不合格。
曾有一位從別處轉來的學生,第一次上課時家長告訴我孩子彈琴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注意情感表達。他們既然已經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所在,那么我們就一起找原因吧:一是技術有問題,各種音符沒注意,該連的地方不連,該斷的地方不斷;二是不注意分析樂譜的表情記號,強弱不分、快慢不分。這都是最基本的樂理知識,我給孩子講了整整一節課的基礎知識,一分鐘都沒停歇,之后孩子的演奏明顯有了起色,家長也說孩子現在彈琴時能夠做到聲情并茂,連肢體好像也有音樂感了,我暗自竊喜學生的這點進步。
但是,家長在下課后總是問我:“老師就教一首曲子啊,能不能多布置幾首?”很明顯,他有不滿的情緒。我耐心地告訴家長,學習音樂不能急于一時,我們要保證孩子能夠非常準確和完整地演奏好每一首曲子,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慢慢進步的過程,我們不能讓孩子一口就吃成個大胖子。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
很多孩子一開始對學琴充滿興趣,學得也很輕松,但學到一定程度時就學不下去了,原因很可能就在多和快上。試想大量錯誤堆積的音樂誰能受得了?這個時候音樂對孩子來說便不再是充滿樂趣的了。問孩子所彈何物?不知道!為什么彈?不知道!沒樂趣、沒目標、不知為何學,這樣的音樂學習想必大人也很難堅持下去吧。
有的孩子考完鋼琴十級后就拋出一句“我再也不要彈琴了”,想想這是多么可悲,學琴竟讓他如此痛苦和煎熬。當下的學琴“大躍進”害了不少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學習音樂一定要以興趣為基礎。
以前學琴是奢侈的,是“高大上”的,有的人買一架鋼琴擺放在客廳用來充臉面,有的人則是為了裝高雅。現在,很多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都會買一架鋼琴或其他樂器,孩子學習音樂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了。
我不建議大家把鋼琴等樂器放在客廳當擺設,客廳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家人來來往往、交談、看電視等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孩子會一邊彈琴一邊瞄電視,就是不瞄也會偷聽,心不在焉。如果長此以往,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很難養成,練琴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孩子學琴的進度自然會很緩慢。所以,我建議家里有條件的要把鋼琴等樂器放在一個獨立的空間里,沒有條件的至少要保證孩子練琴時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對于目前的器樂考級熱,很多孩子考完業余十級就不再碰琴了,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彈琴的頂端,但殊不知真正的音樂之路才剛剛開始。然而音樂對于那些被逼迫學習的孩子來說或許并沒有那么美好,這都源于家長的不理性思考和孩子的音樂基礎知識匱乏、興趣不夠等。
對于業余學琴的孩子來說,學習音樂不單單是學習一門樂器、一種技能,而是學習一種文化,它會內化為一個人的氣質。另外,學琴也是培養一種對學習的態度——認真耐心、持之以恒,如果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能有這樣的態度,我想這對其他任何學習都是有促進作用的。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更應該是寓教于樂,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
(林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