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俄羅斯小說家、評論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改革家,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被視為最經典的長篇小說,他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愛音樂勝過其他一切藝術。”如果說文學為托爾斯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他的文字成為苦難中人們吶喊的利劍,那么音樂就為他尋找到了一葉方舟,安撫著他執筆戰斗時的孤獨、人生起伏時的波動,所以托爾斯泰是那么癡迷音樂,以至于讓他的好友斯特拉霍夫不得不為他感到擔憂:“您要生活得安靜些,對音樂、對寫作都不能太狂熱。”這句話道出了這位文壇巨匠對音樂的熱愛以及音樂對他一生的影響。
音樂始于家族,忠于熱愛
托爾斯泰出生在俄羅斯的名門望族,他的家族出了許多文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在一本《俄羅斯名人傳記詞典》中,托爾斯泰家族就有四十多位被收錄其中,這個從彼得一世時就獲得封爵的傳統貴族家庭對家族成員音樂的培養早在托爾斯泰出生之前就存在著。
托爾斯泰的母親文化修養極高,富有藝術情趣,且對音樂頗有研究,尤其熱衷于鋼琴的演奏。雖然她在托爾斯泰一歲多時就因病去世了,但她是托爾斯泰靈魂深處的寄托,是其心中圣潔的白月光。
在托爾斯泰以他本人為原型創作的小說《童年》中,有一段文字生動地描寫了母親彈琴給主人公聽時所帶來的微妙感覺:“母親在彈她的老師菲爾德的《第二協奏曲》,我在打瞌睡,在我的想象中出現了一些輕快、明朗、晶瑩的回憶。她開始彈奏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于是我回憶起一件令人感傷、壓抑的凄慘事情。母親常常彈奏這兩支曲子,因此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情緒。”這段描寫淋漓盡致地述說了音樂和母愛對托爾斯泰的影響。
除此之外,托爾斯泰的父親、妹妹、姑父等家人也都喜愛音樂且都會彈奏鋼琴,可謂家庭音樂氛圍特別濃厚,這也是托爾斯泰對音樂癡迷的根源所在吧。
托爾斯泰從小就是一個很有主見和思想的孩子,然而這樣的性格卻導致他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1844年,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言系,準備當外交官,可是他考試不及格,第二年就轉到了法律系,但托爾斯泰對此專業并不熱衷,于是他在1847年便退學了。
托爾斯泰后來之所以能如此舉世矚目,是因為他是一個經常反思與自我批評的人。那幾年的求學經歷讓這位未來的大文豪頗為慚愧,他一度萎靡不振,因為他深感自己那幾年什么有用的事也沒做,什么知識也沒學到。而這時的托爾斯泰多虧遇到了一位姓魯道夫的音樂家,他的出現讓年僅十九歲的托爾斯泰走進了音樂的世界,重新調整了心態。
正如托爾斯泰回憶的,在那段十分糟糕的日子里,他在音樂里找到了安慰,因此開始系統地學習音樂,并為自己擬訂了一個龐大的自學計劃,目標是達到中等完美的程度。他堅持每天練習二十四個大小調音階、琶音、和弦和半音階,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練習四頁樂章,在沒有掌握相應的彈奏技法前絕不練習新的樂章,他還購買了大量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嘗試作曲,托爾斯泰就這樣在音樂世界里尋找靈感,尋找內心的慰藉。
托爾斯泰成名后,他的居所亞斯納亞·波良納莊園也成了著名的音樂交流中心。周末或者隨意某個晚上,許多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都會聚到托爾斯泰家為他演奏或者演繹自己的新作品供他賞析,比如鋼琴家塔涅耶夫、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小提琴家格爾日馬利、西勃爾、莫基列夫斯基、艾爾琴科,大提琴手布蘭杜科夫、布金尼克,三弦琴演奏家特羅揚諾夫斯基,撥弦古鋼琴家蘭陀芙斯卡婭,法國低音提琴家庫謝維茨基,歌唱家克里門托娃、夏里亞賓、奧列寧娜·德·阿爾杰姆等。每當這個時候,不分什么作家、音樂家,只有音樂與人的靈魂相伴和相互碰撞,人們在美妙的旋律中尋找靈感,放飛才華。
除此之外,托爾斯泰對音樂理論也有著很獨到的見解,他不僅在與世界著名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的書信往來中討論音樂作品,還發表過一篇名為《音樂的基本原理及其學習法則》的論文,試圖對音樂進行定義。
其實,托爾斯泰之所以能成為托爾斯泰,都源于他對于一切美好事物與理想的追求,對音樂亦是如此。正如他說過的:“像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音樂可以喚起人們的愿望,使更多的人體驗和分享,沒有一種藝術比音樂更能表現出藝術的真正含義。”
將自己融入音樂之中
文學作品的感染力需要作家無限的靈感與強烈的情感給予,這一點與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假如作家恰好被音樂的魅力所吸引,并將音樂融入到他的作品中,那么我們必然能從這位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印證。托爾斯泰就是如此,他對音樂有著強烈的個人喜好,并會因為音樂情感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和文學作品。
托爾斯泰一直關心著俄羅斯貧農的生活,所以一切反映農民現狀的音樂都能撥動他的心弦。曾經有一次,托爾斯泰在莫斯科劇院聽柴可夫斯基根據泥水匠唱的民歌而創作的《如歌的行板》時淚流滿面,他說:“我已經觸碰到了忍受著苦難的俄羅斯人民靈魂的深處。”柴可夫斯基曾在日記里這樣寫道:“我從來不曾這樣感動過,為的是托爾斯泰坐在我身旁傾聽我的第一部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時竟然哭了。”
托爾斯泰非常喜歡民歌,因為民歌的內容、表達方式都極其簡單,它能將音樂中最為質樸的部分傳遞給每一個人,人們在欣賞過程中能夠直面音樂的情感與魅力,并深受感染。所以,托爾斯泰初次見到柴可夫斯基時就遞給對方一份民歌手稿讓其修改,而他在騎馬散步時聽到傳來的歌聲會毫不猶豫地去尋找聲源,哪怕對方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伙。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夾雜著許多他對音樂的看法以及音樂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他的處女作《童年》里就有對主人公母親所彈鋼琴曲的描寫,深刻反映出一個孩子在回憶母親時對母愛的期待之情。托爾斯泰甚至在晚年的作品《克萊采奏鳴曲》中還在述說著音樂的強大,并發出感慨:“音樂是一種可怕的力量。”他雖然不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但文中深刻地體現了貝多芬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托爾斯泰創作了一部與貝多芬音樂作品同名的小說。另外,他還出了一本關于探尋藝術實質的《藝術論》。
托爾斯泰是一個孤獨探索的智者、一個追尋藝術天堂的學者、一個熱愛音樂的發燒友,所以他說:“音樂是直接作用于情感的藝術,音樂是人心靈最深隱的情操的升華,在音樂中,你總是可以感覺出那個本人——直率的莫扎特、天真的海頓、嚴酷的貝多芬……而對我來說,海頓最珍貴的品格是他生命的朝氣。”
托爾斯泰一生醉心于音樂,他雖為文學而生,卻力求與音樂同在,聽著音樂,他會動情地說:“活在世上真好!”托爾斯泰的大兒子利沃維奇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音樂家,他在回憶父親時也提到了音樂對父親的影響:“在音樂聲中,他的臉上會呈現出特別的神態,他臉色發白,目光凝視著遠方,常常不能自己,眼里噙著淚水……”即使在托爾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當他聽到留聲機放起特羅揚諾夫斯基演奏的樂曲時,還會不由得感嘆道:“真想跳舞啊!”
這位大文豪的人生似乎就這樣與音樂牽絆著,他愛音樂愛到甘愿讓音樂影響他的情緒、他的作品、他的人生,這大抵就是一位作家對音樂最高的禮贊吧。其實,想必也是音樂無限的魅力才讓托爾斯泰如此折服,如此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