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史研究作為新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學科發展伊始就處于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層。目前新聞史的研究與寫作面臨變革的趨勢。本文通過對傳統新聞史敘事的解析提出新報刊(媒介)史的概念,旨在突破原有的“現代化”和“革命史”的邏輯,突出媒介的元話語特征。邁克爾·舒德森的《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作為新聞社會史的成果,昭示著其方法論的可行性。米切爾·斯蒂芬斯的《新聞的歷史》中對人類學方法的運用也給新聞史研究與寫作帶來新的啟示。
【關 鍵 詞】媒介史;新聞社會史;人類學
【作者單位】石更新,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將新聞學分為理論、歷史和實務是目前新聞學界的共識。新聞史是新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新聞史即新聞的歷史,其研究范圍涵蓋了新聞傳播的歷史、媒介發展的歷史、新聞制度的歷史等不同側面和層次的問題。概括而言,新聞史的構成要素包括媒介和人兩個端點。新聞史研究多是圍繞這兩個要素展開的,但側重各有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新聞史研究和書寫的路徑。
一、傳統新聞史的敘事邏輯
回溯早期的新聞史主要著作,如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林語堂的《中國新聞輿論史》、汪英賓的《中國本土報刊的興起》、伯德遜的《中國新聞簡史:古代至民國初年》等,這些論著或可被視為較早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以資料豐富著稱,對各個時期的報紙收錄較多,成為后來研究、撰寫新聞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林語堂的《中國新聞輿論史》在史料搜集上不如戈公振,但其將新聞史的研究放置于特定的歷史時期,為新聞史研究做出貢獻。汪英賓的《中國本土報刊的興起》是其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畢業論文,或可被看作是用西方的新聞理論審視中國的新聞實踐,進而探討中國的報刊問題。伯德遜的《中國新聞簡史:古代至民國初年》是由外國人撰寫的,在視角和關注重點方面均與國人不同。以上新聞史著作所研究的對象在時間距離上較近,有的直接延伸至自身所處的時代。這種時間上的接近性使作者更為真實地還原當時報刊界的狀況,但對某些報刊和新聞史事件的評判與當下有不同之處。
粗略劃分的話,以方漢奇為代表的新聞史學者所著的一系列新聞史著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為第二批新聞史專著。如方漢奇的《中國新聞傳播史》、黃瑚的《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丁淦林的《中國新聞事業史》、王潤澤的《中國新聞媒介史(1949年前)》等。方漢奇的新聞史可以說是最耐看的新聞史,敘述平實,行文嚴謹,史料豐富。若以方漢奇的著作為標尺來看其他的新聞著作,則黃瑚的新聞史加入了較多國民黨報刊歷史的內容,王潤澤的媒介史加入了宗教報刊史的內容。總體而言,第二批新聞史著作展現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審視中國新聞史的特點。同時這些著作又都是以教材的面貌示人,整體上偏重介紹羅列,不以深入探討為要義。
關于傳統新聞史的敘事邏輯問題,黃旦在論文《新報刊(媒介)史書寫:范式的變更》中將其總結為兩種路徑一種方法,即戈公振等的新聞史寫作和王中的新聞史寫作,前者是在政治話語下的歷史書寫,后者試圖展現新聞事業的全貌。即“現代化”邏輯和“革命史”邏輯,兩種范式有著共同的前提和假設:連續的進化觀、整合一統的時空觀,媒介只是一種供人使用的工具或載體。“根據丁淦林先生的勾勒,中國新聞史書寫或者說敘事,可以分為兩種‘范式。一是以戈公振、胡靜道為代表,注重新聞媒介本身的變遷,以新聞為本位,兼及廣告、經營、新聞法規與新聞教育等方面;二是自1956年《中國報刊史教學大綱》延續而來的以新聞傳媒的內容為重點,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的、進步的新聞傳媒的歷史為主體,以新聞傳媒在政治斗爭、思想斗爭的作用為基本內容,迄今是影響未減。”[1]
以此觀點審視現有的新聞史寫作,則會發現在戈公振的著作中存在對史料削足適履的現象,為了與既有的立場、價值判斷契合,犧牲某些史料,不說或少說。以王中為代表的新聞史寫作補足了中共黨史之外的新聞史內容。陳建云的《大變局中的民間報人與報刊》《向左走 向右走:一九四九年前后民間報人的出路抉擇》即在該研究思路下的成果。
二、從報刊史到媒介史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新媒介的出現,新聞的載體不再局限于紙張,而拓展至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興媒介。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提供了反觀傳統媒體的新視角,另一方面也逐漸取代新聞史中“報刊史”的叫法,越來越多地展現出媒介的特征。特別是在媒介技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當下,學者紛紛討論新聞傳播學研究范式的革新或創新。技術和媒介再次成為廣受關注的研究視野。其中,以媒介概念作為標尺,梳理人類以往的新聞傳播歷史,是關于新聞史研究和寫作的較為一致的觀點。
黃旦撰文指出,在現存的新聞史寫作范式之外,還應該有一個革新,即以媒介為歷史。用文中的話說,以媒介為重點,以媒介實踐為敘述進路,報刊不是本質的而是構成的,要有多樣的分析視角和單元,以實現范式的變更。黃旦新報刊(媒介)史的提出,既是對傳統新聞史敘事邏輯的創新,也是對既有媒介史敘述方式的完善和深化。
歷史書寫固然對史料極其依賴,但對史料的梳理整合也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對史料的運用取決于研究者對歷史的架構和設想。黃旦在其論文中提出新聞(媒介)史書寫的四點設想:在研究視角上以媒介為重點;敘事路徑是媒介實踐;在史觀上,不抱持本質論和連續進化的目的論;避免本質論,報刊史家無權構造一個人造的報刊,而是描述一個實在的經驗的報刊。
在新報刊(媒介)史的視角下,新聞史學者應該要放棄原有的“現代化”和“革命史”的邏輯。對“現代化”邏輯的變革或許就是要拋棄目的論,要尊重史料,不能理論先行。對“革命史”邏輯的變革應該是進一步將新聞史從政治史的架構中解放出來,形成自己的歷史。新聞史不再只是與政治事件的互動,而是事件的反映,對事件起著組織動員的作用。
包含在傳統新聞史的研究和敘事邏輯中的是特定的價值判斷。沒有判斷的陳述不能稱之為“論”,而沒有“論”也就不存在研究。因此,在展開每一個研究時,判斷是必需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價值判斷不存在對錯優劣之別,或者可以換一種說法稱之為研究立場、研究視角。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往往能夠帶來新的研究成果,發現那些在既有的研究視域中被忽視的事物,能夠豐富整個研究。2010年王潤澤的《中國新聞媒介史(1949年前)》出版,該著作揚棄了革命史的框架,回歸新聞本位,從而發現了在原來的視角下未發現,或者說未凸顯的新聞史內容。如果王潤澤僅僅是把宗教報刊視為中國報刊近代化的前期準備,就不會發現整個宗教報刊在中國報刊發展歷史中的脈絡。
研究與寫作是緊密相連的兩個變量,寫作應該是對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的呈現。新報刊書寫的范式變革,同樣也要求在研究方法路徑上變革。方漢奇說,新聞史是歷史的學科,是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知道說“新聞史是對史學范式變革最不敏感的一個領域”是否恰當,但新報刊(媒介)史的提出,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昭示這一研究思路的轉變。
三、新聞社會史
邁克爾·舒德森1978年出版的《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在2016年舉辦的國際傳播學會年會上,榮獲最高學術獎“國際傳播學會院士圖書獎”,評委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激發了后面幾代媒介學者去探究特定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形態下的新聞業和媒體”,并譽之為“以歷史方法研究傳播理論的時代典范”。該書的中譯本于200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對我國新聞學、新聞史領域產生廣泛影響。
邁克爾·舒德森的這本專著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述新聞業為何對客觀性如此執迷。陳昌鳳在《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學轉向——再讀<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一文中指出,舒德森的《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顯示了新聞史研究的轉向,通過引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在理論上超越了描述與闡釋,“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以社會科學而非人文科學為主導性理論視角的新聞史研究專著”,通過對社會史這種方法的采用,對傳統新聞史研究進行了革新,使得新聞史研究最終走向科學。“在社會學的‘科學化改造下,美國新聞史和新聞學研究者的工作最終突破了新聞文本和知名新聞從業者經歷的束縛,他們開始切切實實地走進新聞業生動而波瀾壯闊的發展演進的社會進程中。”
在新聞學研究中運用社會學方法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是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學轉向,這一轉向將給新聞史研究帶來“科學化”的變化,提升人們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提升新聞史對新聞業歷史、現狀、發展前景的解釋力與預測力。反觀國內的新聞史研究,雖然在研究中也注意到新聞的發展與社會發展變革的互動,但仍呈現出兩條脈絡,也就是說,新聞的歷史為一條主線,與之處在同一時間維度的社會的歷史為一條主線,進而論述二者的關系。如李衛華的《報刊傳媒與清末立憲思潮》一文,其主要觀點為清末崛起的報刊傳媒為立憲運動提供了有效的載體,立憲思想也為報刊傳媒生成的輿論注入了立憲民主的內涵。
邁克爾·舒德森的《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從社會學視角研究美國報業對新聞真實性追求的歷史進程。陳昌鳳撰文認為,從社會學的視角研究新聞史,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四、新聞史中人類學的引入
新聞史研究中人類學的介入,既有理論的探索,也存在研究實踐。人類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主要特征之一是深入田野調查。對于新聞史的研究和寫作而言,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鑒性。
郭建斌在《媒體人類學:概念、歷史及理論視角》中,梳理了新聞傳播研究的人類學方法前進的道路。文中提到,美國研究者艾瑞克·羅森布勒認為媒體人類學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媒體研究中使用人類學的概念和方法進行的研究,二是人類學對媒體的研究。文中舉了一個關于電視的例子,什么是媒體人類學?就是圍繞電視這個媒介展開的關于人的活動的研究。可以說這大大擴展了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范圍,因為以往對媒介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幾個既定的社會維度,如經濟、政治、文化等,但人類學的介入則致力于對人類活動的探究,從這一視角出發,將有可能勾勒出更為立體的新聞傳播史。媒體人類學的概念雖不夠清晰,但無疑昭示了新聞傳播學研究中對人類學方法借鑒的可行性。
同時,美國學者米切爾·斯蒂芬斯對新聞史與人類學方法的結合做了嘗試。其著作《新聞的歷史》首次出版于1988年,在2007年的第三版中擴充了電視新聞部分的內容,并增寫章節,專門論述互聯網和數字革命。該書被認為是采用了獨特的人類學視角,將新聞的歷史追溯至史前時期,向下貫通至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關于新聞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有媒介人類學的提法。如該書在論述新聞的起源時,作者沒有將其籠統地歸類為“好奇說”“需求說”等,也沒有僅僅梳理早期人類社會中起到最初的新聞作用的事物,而是另辟蹊徑。“為理解新聞的魅力,一個辦法是考察人們缺乏新聞時的表現。” [2]這就比之于前兩種論述方式更加生動鮮活。
若從嚴格意義上考察新聞史的研究與寫作方法,對于新聞傳播學而言,特別是新聞學,似乎并沒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法。這一學科的興盛本來就是對社會發展的回應,是為了詮釋不斷更新的媒介形態,解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新現象。相比于新聞史,傳播學由于其“十字路口”的學科定位,在研究方法上呈現豐富多彩的態勢,但也多是將社會學、人類學、統計學等研究方法和理論引入新聞傳播領域,研究本學科的問題。
從上文提到的新聞社會史和人類學方法的運用可以看出,無論是甘斯還是邁克爾·舒德森,都是社會學家涉足新聞傳播領域,并撰寫了影響力廣泛的著作。反觀國內,或許不太有這種情況。新聞傳播學學者眾多,或許也有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在新聞傳播學領域耕耘,但幾乎沒有能與甘斯、邁克爾·舒德森等相比的著作問世。如果這種情況確實存在的話,那么可以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國內的新聞傳播學科教學關于研究方法的系統訓練還不夠,出現了很多“拍腦袋”的文章;其二,學科隔離現象較國外還是比較嚴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新聞傳播領域的問題不怎么感興趣。這就需要國內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作進一步的探索。對于新聞史而言,在黃旦等學者的提倡和嘗試下,變革的趨勢已日漸明顯。
|參考文獻|
[1]黃旦. 新報刊(媒介)史書寫:范式的變更[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12).
[2][美]邁克爾·埃墨里著. 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M]. 展江,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美]邁克爾·舒德森著. 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 陳昌鳳,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英]斯圖亞特·艾倫著. 新聞文化[M]. 方潔,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方漢奇. 中國新聞傳播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王潤澤. 中國新聞媒介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陳昌鳳. 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學轉向——再讀《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J]. 新聞春秋,2016(3):4-13.
[8]郭建斌. 媒體人類學:概念、歷史及理論視角[J]. 國際新聞界,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