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彬
摘 要:修辭的目的和效果是在具體語境中增強語言表現力,使詞義由語言義轉化為言語義,產生語境義變。語境義變在深層次上屬于語言能力,這種能力是指靈活運用語言的言語創造能力,對外漢語教學要培養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漢語言語創造能力。
關鍵詞:修辭;言語創造能力;語境;第二語言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從目前國內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和國外漢語推廣機構的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來看,他們的漢語運用情況即便合乎規范不影響交際,卻不地道。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漢語修辭的認識不足,缺乏語境意識。
一、言語創造能力與語言能力、交際能力
20世紀50年代末奧斯汀提出“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們所說出的話語可分為言內行為(字面意義)、言外行為(言外意義)和言后行為(對聽話人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喬姆斯基提出“語言能力”概念,指人們所具有的語言知識,是一種內化了的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的語言規則體系。同年代,海姆斯提出“交際能力”概念,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僅指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還包括能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
固有的修辭格、修辭學理論屬于語言知識和語言規則,但話語者具體語境中的言語修辭具有主觀創造性、臨時性,言語創造能力即具體語境中對語言的創造性運用,由此生成言語,因此言語創造能力是建立在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之上的,是二者的升華。
二、語境與語境義變、修辭
駱小所(1997)指出:“修辭中的語流義變和情景義變就是語境義變。”“語流義變和情景義變過程是詞義由語言義向言語義轉化的過程。”“從語言的運用符號本身來看,語流義變和情景義變的表層結構屬于語言行為,深層結構屬于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指人對自己的語言生成本能具有潛在的創造能力,即一種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特別是情感自然地創造語言代碼的能力。”駱小所(2001)倡導修辭學研究由“表”的層面深入“里”的研究,“特別是修辭產生的心理基礎”。駱小所先生認為:“語言意義向言語意義轉化的過程中,由于交際對象的不同,言語意義往往帶有主觀色彩。言語意義的獲得,往往與交際雙方的心理活動有關,言語材料的選配與交際者主觀情感和心境等密切相關。”
三、言語創造能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不難發現,目前在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身上呈現出漢語運用缺乏語境和修辭意識、符合規范卻不地道的問題。這一問題逐步被學界重視,諸多學者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所面臨的修辭教學問題。目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修辭和語境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對癥下藥的方式開展對外漢語修辭教學、語境教學來解決,從而提高他們靈活運用漢語進行修辭表達的能力,即言語創造能力。
四、思考與對策
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將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漢語交際能力細化為言語創造能力,它與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存在不同之處。
針對現行高校現代漢語教學大綱和教材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孟建安(2007)提出:“修辭教學應以語境為綱。”盡管這是針對國內高校的現代漢語教學提出的觀點,但其對修辭的重視和對修辭教學的建議是值得對外漢語教學者關注與學習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針對外漢語教學的語境、語體、情景教學等提出相關觀點。如在語境方面有的學者提出了相關的對外漢語教學問題及建議與策略,這些研究體現了語境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應用價值。
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語境研究和修辭研究,都將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言語創造能力研究的學習和借鑒對象。關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言語創造能力研究不只限于語境和修辭方面,還有更多的現實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才能體現和被發現的,希望廣大對外漢語教學實踐者和研究者開拓思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參考文獻:
[1]駱小所.修辭中的語流義變和情景義變[J].修辭學習,1997(4):8-9.
[2]駱小所.21世紀中國修辭學研究的出路和發展[J].學術探究,2001(5):65-68.
[3]孟建安.修辭教學應以語境為綱[J].修辭學習,2007(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