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斯源
摘 要:導游口譯在旅游服務和旅游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其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媒介,要求導游口譯員熟練掌握母語和一門外語。然而,由于文化間的差異,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障礙在所難免,如果不能夠妥當解決,尋求有效的良好交流則會事倍功半。目的論三原則包括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在目的論三原則以及它們之間的等次關聯的指導下,文章提出了導游口譯在處理文化沖突時的基本原則:以游客為中心、盡可能保留中國文化、保持中立,進而提出四種常用的導游口譯策略:文化增補、刪減、意譯、類比法,并分別通過實例加以論證,使導游口譯有章可循。
關鍵詞:導游口譯;目的論;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其功能包括引導游客鑒賞以達到游覽的最佳效果;傳播文化知識,使游客增長知識;陶冶游客情操,使旅游者陶醉在一種特定的意境中。導游詞特點包含口語化、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其要求是和藹、親切、自然輕松地對旅游地進行說明講解,客觀上起到推介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不可避免,給導游口譯帶來了不良影響。
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創立了翻譯目的論,包括三個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以及忠實性法則,其核心是翻譯過程中對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必須由預期的目的或目標來決定,也就是翻譯方法、策略的選擇必須針對特定翻譯目的。這一理論對于解決導游口譯中面臨的跨文化交際障礙有重要指導作用,有助于妥善處理中英文導游口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對傳播中國文化和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漢英導游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障礙
由于生活方式、地理環境等的不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對漢英導游口譯產生很大影響。因為譯員每天都會遇到文化差異問題,因此,他們必須妥善處理,才能實現成功溝通。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這些差異對漢英導游口譯產生的不良影響。
1.文化起源差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受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種思想的影響。而西方文化主要以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為基礎。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會給后人留下記憶和啟示,這種記憶和啟示也反映在他們的語言中,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典故都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導游只有運用恰當的口譯技巧,解釋清楚典故的文化意義,才能把口譯工作做好。
2.宗教信仰差異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基于宗教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宗教信仰的不同,會對語言產生很大影響。中文和英文表達方式有很大差異,這對跨文化交際的導游口譯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漢語中,我們有像“陰陽”和“如來佛祖”這樣的詞語,與我們的宗教信仰有著密切聯系,而許多關于基督教的詞匯都是用英語來表達的。
3.價值體系差異
中西方文化傳統差異導致中西方價值體系出現差異。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因此中文中存在諸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和“眾志成城”這樣的成語。而英美人民崇尚個性自由,因此英語中有許多詞語是個人權力和個人努力的代表。 例如 “每個人都是自己財富的建筑師” “上帝會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等, 他們有根深蒂固的自我觀念。因此不同的價值體系導致兩種語言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4.社會習俗差異
語言來源于現實生活,社會習俗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語言的表達。由于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各有各的不同,這些習俗有時會成為漢英導游口譯中的跨文化障礙。更主要的是,社會習俗的差異在漢英導游口譯中起著比其他口譯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在口譯中頻繁出現。
5.地理環境差異
每個國家都生活在其獨特的地理框架中,已經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文化生活的外部環境是文化的生態。這意味著天氣、氣候、資源的可用性,例如能源、水、森林、空間等。中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地理位置,導致同樣的句子也可能在中文和英文中有不同的內涵。
三、目的論關照下導游口譯策略研究
在目的論三原則和它們之間的等次關聯的指導下,本文提出了導游口譯在處理文化沖突時的基本原則:以游客為中心,盡可能保留中國文化。進而提出四種導游口譯策略:文化增補、刪減、意譯、類比法,并分別通過實例加以論證,使導游口譯有章可循。
1.文化增補
文化增補首先采用直接順應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填補文化空白。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會欣賞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他們必然會遇到很多文化負載信息。在導游口譯領域,各種場合均要求文化增補。提到歷史事件、朝代和文學經典時,導游通常需要添加相關信息。
此外,一些文化項目也需要增補。原因是,中國游客對這些背景信息和歷史知識非常地熟悉,但外國游客幾乎完全不了解。如果導游譯員選擇與中國導游完全一致的翻譯方法,那么外國游客會陷入迷茫,從而導致出現無效溝通的情況。
舉例:一名導游在向美國游客介紹當地文化廣場時說:文化廣場有特色,大家快看,這些大叔大媽常常在這個時候到廣場上來扭秧歌。譯員口譯:Look! Th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quare where people come to relax themselves. At this time of the day many senior citizens come here to do the Yanko dance, a unique folk art in northeastern China. 根據目的論,順應交際目的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場合,導游的目的是向參觀者展示文化廣場的文化特征。然后以秧歌為例來說明文化廣場的特征。此處,譯員還應突出其獨特的文化,所以在解釋中應有意識地增補有關秧歌的更多信息以突出其文化特色。
2. 刪減
為了成功地達到交際目的,一些資深導游譯員更喜歡刪除或省略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認為是冒犯性的表達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刪減策略非常重要,有利于口譯員更好地完成翻譯任務。
舉例:一名英語導游告訴筆者,有一位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工作的工作人員問一個英國人抱完熊貓寶寶是什么感覺,英國人回答說“I am as happy as a dog with two tails”.一般來說,生活在西方的人們喜歡用“狗”來表達一些積極的感受,例如“I love me, love my dog.” (愛我,愛我的狗)“lucky dog(幸運兒)”等。相反,漢字“狗”擁有完全不同的內涵,在很大部分的表達中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都是具有貶義的。因為這個詞在東西方有不同的文化內涵,英語導游最終譯為“我高興得不得了”,翻譯的刪減可避免出現文化沖突。
3.意譯
意譯是再現原文一般意義的解釋文本,它可能不會密切遵循原文形式,但可以充分表達原文的實際含義。當直譯不能實現交際功能時,導游口譯員可以考慮使用意譯策略。
舉例:在中國,“望子成龍”這個成語不應該解釋為“渴望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龍”。在中國,龍是神圣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中國封建帝王穿的衣服被稱為“龍袍”。但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認為龍是邪惡的怪物,能吐火,有時有三到九個頭。因此,龍對于西方人來說并不吉利。在這種情況下,對成語的字面解釋不能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那么,如果把它解釋為“to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西方游客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它。當然,導游也可以向英語解說嘉賓解釋龍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的是很重要的角色,從而更好地交流。
4.類比法
類比是指將源語言中的一個事物與另一事物在目標語中具有的相似特征進行比較的策略,以便使目標受眾更容易理解。雙方可以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了解異國文化。對漢英導游口譯來說,類比法是一個非常靈活和有用的策略,它可以幫助口譯者縮小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距。有利于譯員克服文化因素的制約,使跨文化交際更加生動有效。
舉例:西施—Chinese Cleopatra;濟公—Chinese Robin Hood;青島—Switzerland of the Orient;觀音—Eastern Venus;月老—Chinese Cupid; 梁山伯與祝英臺—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在這些例子中,中文術語與它們的對應部分共享共同特征。例如, 西施和 Cleopatra 是歷史上傳說中的漂亮女人,因此, 西施可以類比為Chinese Cleopatra(中國的克莉奧帕特拉七世)以達到最佳口譯效果。
四、結 語
作為本文的理論框架,作者認為,目的論指導意義明顯。目的論帶來了一場翻譯研究革命,對口譯也會產生巨大影響。維梅爾理論的中心思想是:翻譯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譯/口譯活動的目的或功能決定的,其三法為: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后來諾德進一步補充了這一理論,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原則。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本文總結了應對導游口譯中文化沖突的具體策略:文化增補、刪減、意譯、類比法,并分別通過實例加以論證。
旅游業在中國是新興產業,潛力巨大。毫無疑問,導游口譯是促成中國入境旅游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媒介。它也有助于展示一個新的、繁榮的中國對世界的意義,在世界舞臺上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在這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文化沖突引發了交際障礙,需要口譯員改進口譯策略,以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目的。目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遠不能充分指導該領域的從業人員開展相關工作,因此,筆者根據經驗提出一系列口譯策略,旨在為導游口譯領域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興榮.論漢英導游口譯中的文化差異[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2]宋 瀅.目的論視角下漢英導游口譯中文化沖突的處理[D].長春:吉林大學,2013.
[3]仇蓓玲,楊 焱,英漢口譯理論研究導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王 微.從功能翻譯理論看漢英導游口譯[J].今日中國論壇,2013(Z1):181-182.
[5]劉文川.論漢英導游的差異化[D].長沙:中南大學,2011.
[6]候海冰,周生輝.目的論視角下漢英導游口譯中文化沖突的處理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4).
[7]周雋溪.漢英導游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及應對策略[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