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靖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公益眾籌作為一種創新型公益籌資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公益方式,逐步進入大眾視野。與此同時,高校貧困生數量逐年增多亦成為當今高校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公益眾籌這一新型籌資模式為高校開展扶貧助困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文章圍繞高校貧困生問題,從公益眾籌視角對高校扶貧助困新模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公益;眾籌;眾籌平臺;高校貧困生;扶貧助困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扶貧助困模式概況
我國從1950年年初開展高校扶貧助困工作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在探索高校扶貧助困有效方式的半個多世紀里,依次經歷了免費上大學加人民助學金階段(1952—1983年)、人民助學金制度與獎學金制度并存階段(1983—1986年)、獎學金制度和貸學金制度并存階段(1987—1994年),初步建立“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階段(1994—1999年)。現階段我國高校扶貧助困是以國家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主,以獎學金、學費減免、勤工助學、伙食補貼和綠色通道為輔,處于以社會力量捐款為補充和多種助困方式并存的助學體系階段。隨著資助面、資助基金來源的不斷擴大,如今我國高校扶貧助困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高校貧困生的就學困難,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二、公益眾籌視角下高校扶貧助困新思考
(1)公益眾籌經費使用透明度高,其監督體系健全,可以有效地解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高校在扶貧助困過程中,最主要問題是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可能性較大。一些家庭經濟并不貧困的學生冒充貧困生申請助學貸款、獎學金或者助學金,導致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被排除在外。
公益眾籌的第三方平臺對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有比較高的要求,公益眾籌項目的發起一般有時間、目標限制,同時需要提供詳細的經費預算情況。利用眾籌平臺可以實現社會公眾、志愿者、慈善基金會與貧困生的結對幫扶,使四方形成一種持續、長久的資助與被資助關系。通過這種監督方式,可有效降低道德風險,解決逆向選擇問題,加強監督的針對性和效率。
(2)通過公益眾籌提高貧困生主體意識。公益眾籌項目發起人趨向年輕化。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下,接受資助的貧困生是被動的,在公益眾籌模式下,高校貧困生可從被動接受資助轉為主動創籌措脫困資金,應培養貧困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品質,體現扶貧助困的教育意義。在公益眾籌的回報機制下,可以讓一些有創業意向,但資金有限的貧困生通過公益眾籌平臺分享自己的創業想法,募集資金,并承諾未來給予支持者產品或者服務回報。
(3)公益眾籌項目門檻低,可極大提高社會資金所占比重。就目前的高校扶貧助困工作而言,依靠的主要是政府和學校的力量,社會力量參與少。雖然近年來企業、個人或其他社會組織援助高校貧困生的新聞時有發生,比例呈上升趨勢,但目前的貧困生資助工作還是任重道遠。
公益眾籌項目發起人資質認定較為寬松,公益眾籌項目發起門檻低。在這個網絡圈子里,每一個個體不僅是旁觀者,還可以是行動者,更可以是發起者,從而達到“人人公益”的理想目標。另外,公益眾籌的低門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公眾的參與度。通過公益眾籌模式開展高校扶貧助困工作,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資金所占比重,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4)公益眾籌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可滿足貧困生的臨時性資金需求。貧困生所面對的困難是多方面的,而且時間不可預測。目前的“貸、獎、助、補、減、綠色通道”資助結構屬于常規性資助,而且各項資助工作往往是在學生學期初或學期末開展,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臨時困難情況則不能夠及時發現并幫助他們解決,這就滿足不了貧困生的臨時性資金需求。
互聯網公益眾籌項目是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發起,其也具備互聯網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高校發起公益眾籌項目后,可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不斷擴散,實現籌款。同時,在項目進展過程中,可及時更新項目執行情況,強調與捐款人溝通、交流以及回饋方式,甚至可以邀請捐款人參與其中,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特點。利用公益眾籌這幾個特性,對高校扶貧助困資金進行籌款,可有效且快速解決貧困生的臨時困難與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曾贛斌.新形勢下高校對口扶貧新模式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5.
[2]王秀珍.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