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80元,游遍北京城”,五一期間,北京的“黑一日游”又出來騙人了。遺憾的是,又有不少游客著了騙子的“道兒”。
不惟北京如此,一到假期,各大在線旅游網站充斥著各種低價促銷,“原價近6000元的巴厘島4晚6日自助游只要2999元;原價3000多元的韓國濟州島4日游只需1466 元;而原價3299元的香港4日游現在只賣1159 元……”同時,尾單、爆款、特惠、0元購……這些字眼也用在了旅游產品上。
低價旅游陷阱多多
和北京“黑一日游”相仿,云南的“低價游”早已經臭名昭著。
張麗回想起2014年那趟云南之行,至今還耿耿于懷,“以為撿了便宜,實際沒少花錢。”張麗說。
張麗是山西人,2014年國慶節假期到云南旅游。一家三口人一下火車就被銷售人員“忽悠”著參加了第二天的“昆大麗”5天團。“每個人只需要1000元,我們一家3口人,3000元還在可承受范圍內。”張麗高高興興地付完款,第二天踏上了“放血”的旅游之路。
同一個旅游大巴內,坐著和張麗一家一樣的“散客”。這個由五湖四海的游客組成的旅行團,在交納了相同的低廉旅費后,被組織在一起。在每一個景點拍完照后,在導游的“介紹”下,張麗一家和同團的游客暈乎乎地在固定的商場刷了卡購了物,“有些景點就在門口合了個影,還不如在家上網看圖片呢,最后買回來一堆用不上的首飾。”張麗回想起來,依然憤憤不平。最后張麗一家花了近一萬元購買了據說是當地特色的沙金首飾。
“對于這些低價旅行團,很多游客難以說不。一方面市場對‘質優價實的產品供給不足,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游客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覺得會‘物超所值,他們不是不明白低價后面的貓膩的。”一位云南當地旅行社的負責人說。在云南,這樣的薄利旅行團百花齊放。“‘昆大麗5天團的成本價是每人1600元,如果不讓游客購物消費,根本賺不回成本。”
“羊毛出在羊身上。你被低價吸引,就會為低價付出‘代價。”一位旅行社的負責人說。和許多商品一樣,旅游產品存在一定的成本,機票、住宿、餐飲、景點門票……這些都是出游行程中必不可少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出游高峰時期,旅游成本會更高。以低價做噱頭吸引消費者的旅游產品,背后往往隱藏著諸多貓膩和陷阱。當惡性競爭沒有了受眾和市場,自然就會銷聲匿跡。
隨著越來越多的強制消費、低價騙局的曝光,對于“0元游香港”“一元錢游遍東南亞”等類似的宣傳標語已經越來越不能吸引到消費者,大多游客已經有了警惕之心。“按照合同法規定,違反國家禁止零負團費的規定而簽訂合同的,對于消費者、對旅行社都不產生法律約束力。”一位資深法律人士說。
“長期的惡性價格競爭也造成了旅游產品的變形。為爭搶客源,零負團費屢禁不止,組團社把利潤壓力轉嫁給地接社和導游。”云南上途商務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偉峰說。導游正常工作不但不能取得合法勞動所得,甚至存在導游要向旅行社買團的現象。旅游購物、自費項目成為地接社和導游唯一可實現收入反轉的賭博性行為。
消費陷阱防不勝防
2013年10月開始實施的《旅游法》明確規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游活動,誘騙旅游者,并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旅行社組織、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法律明令禁止,違法事件卻依然屢禁不止,“不合理低價”頑疾難除折射的是當前旅游市場的不完善。盡管《旅游法》否定了“不合理低價”,但何為“不合理低價”目前仍無明確的定義。
3月27日,云南省公布的“史上最嚴的旅游治理措施”,對旅游購物進行了“一刀切”,治理措施造成的結果是:云南全線的旅游價格普遍上漲了三到五成。選擇云南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迅速下跌,而同期,周邊的貴州、廣西卻異常火爆,桂林甚至出現一房難求、一車難求的景象。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整個云南旅游市場看起來秩序井然,游客體驗也有明顯改善。但旅游從業者普遍認為,生意難做。昆明市旅游行業協會會長朱伯威介紹說,節假日的剛性需求還比較旺盛,但是今年云貴川三省的旅游總人數,云南墊了底。按照國家旅游局最新的統計數據,4月30日,云南省當天共接待游客243.09萬人次,而當天,貴州的接待游客數是852.57萬人次。
“對于消費者而言,以價格為導向,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旅游目的地;對于組團社而言,當然是選擇利潤空間大的旅游目的地。”李偉峰說,“云南省‘壯士斷腕的決心固然應該得到肯定,但是如果整個市場主流的產品結構不能得到改善,這種做法勢必會給當地旅行社、旅游中低端住宿業和導游、旅游運輸等行業帶來沉重的打擊。”
“不合理低價”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場需求。
“市場會有消化這些‘治理措施的手段。”據一位云南當地旅行社的負責人介紹,很多景區景點在取消定點購物的措施公布后,應聲而起了很多自費項目,比如喝茶看表演,或者登塔遠眺,“都是需要另行收費的。以前這些項目也存在,但不是大頭,現在取消旅游購物了,景點的這些自費項目就如雨后春筍一樣層出不窮、環環相扣。”
禁止了強制購物,旅游市場真的就能回歸良性嗎?
治理路漫漫
“我更愿意出國游,價格相對透明,基本成本顯而易見。”一位在五一假期選擇了出境游的游客說。
解決國內旅游市場“不合理低價”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根除這一亂象,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越成熟的游客越不會為低價所迷惑。隨著游客的不斷成熟,“不合理低價”將失去市場。
對消費者而言,一個紛亂的市場是難以博得信任和支持的,無論是傳統旅行社還是OTA企業,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旅游企業應把更多精力放在旅游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上,以此帶動整體旅游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而非進行簡單的“價格戰”。
要想讓旅游市場回歸良性軌道,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導游和相關旅行社進行了“嚴肅處理”,而應該下大力氣肅清旅游市場的“潛規則”。“僅僅依靠云南一個省去取消旅游購物,不是長久之計,應該是在全國范圍內治理肅清。”李偉峰說。
旅游行業應從根源上杜絕亂象發生,出臺具有事前防控效應的規范,建立完善的導游酬勞機制,加大對不規范從業者的懲罰力度,讓行業競爭與發展回歸理性。同時,要加強對《旅游法》的實施和監管力度。旅游市場的監管者并非只有國家旅游局,地方旅游部門應明確自身責任,填補監管空白。
有專家表示,若要杜絕導游與游客沖突事件的發生,應盡快規范導游管理制度,完善導游薪酬體系,讓導游得到更合理身份。導游應該有基本合理的工資,再加上業績提成,但業績的提成應該是合理的,而不是隱性的個人行為。
“旅游行業的亂象由來已久,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改變的。改變游客的比價理念、讓企業停止價格戰、協同背后的資源合作、保障導游收入等,這些事情要全部做到,還需要時間。”李偉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