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磊
呼倫貝爾茫茫的草原,是鄉愁;天涯海角翻卷的浪花,是鄉愁;北方胡同深處游走的冰糖葫蘆,是鄉愁;南國雨巷盡頭散落的茉莉花瓣,是鄉愁……鄉愁,是地理的印記、是文化的浸潤、更是靈魂的牧場,它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灌溉了我們的來路、滋養著我們的前程。而旅游廣播要做的,就是用聲音營造平凡生活中的詩和遠方,呼應我們內心深處那一縷繾綣的鄉愁。
如今,全國各家電臺紛紛成立旅游頻率或設立專業的旅游節目,這些旅游廣播節目以深刻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旅游主題、寓教于樂的可聽性和服務性滿足著廣大受眾的需求,從而激發更多受眾的旅游興趣,進一步拓展旅游廣播的發展空間。作為廣播媒體的從業人員,面對聽眾的收聽需求以及媒體間各類競爭,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辦出有特色的廣播旅游類節目,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
好的廣播旅游節目有三個標準:好聽、有用、有情懷。好聽,就是要凸顯廣播的特色,將聲音的美好發揮到極致。主持人動聽的語言、山水間最能牽動人心的音響就變得格外珍貴,將這些聲音元素疊加在一起,以專業的制作手法進行加工處理,一檔使聽者身臨其境、如沐春風的廣播節目才可能呈現出來。有用,是旅游類節目的努力方向。讓廣播節目充滿有價值的知識和服務信息,加上色彩繽紛的線下活動,旅游廣播就變得不僅可聽、可用,更可以參與,聽眾對它的依賴性也就更強。媒體融合是廣播繞不過的話題,更是旅游節目一個新的支撐點。作為強場景的內容,傳統廣播結合現在火爆的視頻平臺,真的可以做到天下美景即在眼前。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生態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建設生態文明和大力科學、規范地發展旅游產業息息相關。
據世界旅游業理事會(WTTC)預計,到2020年,全球國際旅游消費收入將達到2萬億美元;國際旅游業人數和國際旅游收入將分別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長,高于同期世界財富年均3%的增長率;到2020年,旅游產業收入將增至16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生產總值的10%;所提供工作崗位達3億個,占全球就業總量的9.2%。由于我國旅游資源豐富,人口規模龐大,旅游業現已發展成一個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多業態產業群,在全球同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國內旅游人均消費增速也有抬頭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游人數將達73.5億人次,旅游收入接近7萬億元。如此龐大的市場給旅游廣播的發展提供了趨勢性的支持和具體化的需求,如何吸引受眾和客戶,需要媒體人自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
看得見青山、望得到綠水、記得住鄉愁……旅游廣播一方面連接著聽眾,一方面連接著田野街巷、連接著旅游產業,責任很重、空間很廣、道路很長。泰戈爾說:“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飛過”,旅游廣播,讓我們不但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看到翅膀振顫的美妙,更可以追尋心中的詩和遠方。
用聲音記住鄉愁,旅游廣播,讓我們一起出發!
(作者系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