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煜
摘要:財務重述本是一種對前期發布的財務信息進行補充和更正披露的合法行為,如今卻淪為上市公司管理層操縱利潤,影響市場預期的工具。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現象有愈演愈烈之風,其主要驅動因素包括外部融資條款限制,管理層逐利行為以及資本市場制度壓力,要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行為,必須要改進融資行為的限制性條款和指標,建立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的統一規范與格式,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外部審計責任,建立財務重述的“失信懲戒”制度,并將其與我國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相聯系,保持我國資本市場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從根本上制止濫用財務重述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重述;信息披露
一、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現狀探析
華電重工于2017年1月24日披露了2016年度業績預告,在預告中稱預計2016年度所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相比將有大幅度縮水,但總體仍是盈利的。而2017年2月23日,華電重工發布重述公告稱由于其對市場風險估計不足,相關項目存在減值風險,原2016年度業績預告中預計取得盈利的經營業績將出現巨額虧損。而吊詭的是,早在2016年8月到12月之間,其發起人股東已經陸續出清所持股份。整場“黑天鵝”事件中,唯一蒙受巨大損失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們。財務重述雖然是一種合法行為,但是上市公司發布財務重述公告往往意味著前期財務信息的失真,內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公司治理的落后,這種行為嚴重地損傷了投資者的信心,甚至已經淪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影響市場預期的“遮羞布”。
二、上市公司財務重述驅動因素
國內外學者對上市公司財務重述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企業的財務重述行為會引起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帶來負面市場反應。美國會計總署(GAO)選取的1997~2002年間的689個重述公司的股價在三個交易日內的跌幅接近10%,累計市值損失達1000億美元、。Palmrose,Richardson和Scholz(2004)則發現在(-2,2)的窗口期內,上市公司因為發布重述公告而產生了-9%的累積超額收益率。盡管如此,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數量仍然逐年增加,那么出于自利動機考慮的上市公司為何會冒著損害公司股票價值的風險而進行財務重述呢?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曾將企業進行財務重述的理由簡單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簡單的技術失誤、對會計準則的理解和應用存在偏差、忽視了財務報告日前已存在的對企業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的交易和事項等。但由于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投資者無法了解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重述的真正原因。
(一)外部融資條款限制
翟曉燕(2015)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證明了融資需求較大的企業,發生財務重述的可能性也較大。融資需求是許多上市公司面臨的主要需求。而為了符合進行外部融資的條件,許多上市公司往往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更改企業的財務信息,使其符合外部投資者或者債權人對企業價值的預期,進而則以較低的資本成本或者較寬松的融資限制條款來獲取外部融資。為此,上市公司往往會選擇以財務重述的形式來使企業短暫性地滿足外部融資的條件。
(二)管理層逐利行為
我國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實現了所有者與經營者相分離的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管理者過分追逐自身利益的行為很容易產生委托代理問題。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管理者逐利行為又可分為基本物質層面上的自我滿足和再高一層次的自我價值的實現。管理者在物質上所追求的自我滿足即為追求薪酬契約的兌現,許多上市公司在管理層的薪酬設計中會加入股票期權和錨定股價的紅利收入。管理層客觀上存在著為了增加自身利益而采取不當手段提高公司盈利、拉抬公司股價的動機,而財務重述就是管理層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杜興強(2002)以中國上交所為研究樣本,發現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與財務重述顯著正相關,上市公司出于股權激勵而進行財務重述的可能性顯著高于基于業績動機而進行的財務重述,由此導致的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盈余管理動機會因為相應的股權激勵措施而變得強烈。而管理者在精神上所追求的自我價值實現則很少有研究涉及。行為學認為,人并不完全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企業的管理者天生便充滿了自信,激進行為和冒險主義是管理者的標簽,這種性格是成就優秀管理者的必備條件,然而,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行為意味著管理者傾向于借助高財務杠桿迅速地擴張經營規模,追逐更高的業績要求,從而拉升股票價值,獲得一種自我價值的滿足,而當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并不足以支撐過分樂觀的市場預期時,管理者們很有可能不擇手段,先美化企業當期財務報表,然后再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進行財務重述。另外,許多管理者也受到機會主義的慫恿,看到別的公司通過重述“扭虧為盈”,紛紛跟風重述,這些都促進了財務重述現象的發生。楊祝婕(2014)認為指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特殊背景,國有企業的管理層為追求自我價值的滿足和累積政治資本,在任期內極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企業的繼任者面臨前任遺留的財務“黑洞”時,更傾向于進行財務重述。
(三)資本市場制度壓力
Haiyan Jiang,Ahsan Habib(2014)認為盈余管理動機增加了中國企業的非現金流財務重述,但是較高的審計質量可以約束這種行為,但在現金流財務重述方面仍沒有獲得明顯證據。張為國和王霞(2004),韓洪靈和顏志元(2008)認為以會計差錯變更為理由而進行重述的上市公司往往存在盈余管理的動機。李常青等(2008)對1999~2009年進行財務重述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后發現,重述公司所發布的重述公告內容中涉及調減公司盈余的約占公司總數的1/3,且調整盈余的幅度讓人驚訝,從平均數來看,其重述報告中調整利潤為-2500萬元,從中位數來看為-600萬元,最大調增數額為3.7億元,最小調減為-4.07億元,與原披露的財務報告相比,賬面盈余相差很大。喻焱文(2014)認為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調整收入、成本、費用等會計科目的調整來最終調整利潤。在我國資本市場中,利潤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核心指標, 利潤指標決定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否能夠增發、配股、ST甚至退市。中國證監會于2001年2月23日發布了《虧損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其中規定“公司出現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情形,證券交易所應自公司公布年度報告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暫停其股票上市的決定”。已經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為了逃脫“戴帽”或者退市的命運,往往會選擇財務重述的手段進行盈余操縱。對于出現前期會計差錯的上市公司,為了不影響當期利潤,我國會計準則并不允許上市公司直接將更正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而要求其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采取追溯調整法。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重大會計差錯是指企業發現的使公布的會計報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金額比較大的會計差錯,通常某項交易或事項的金額占該類交易或事項的金額10%及以上,則認為金額比較大。非重大會計差錯一般是指金額比較小,通常某項交易或事項的金額占該類交易或事項的金額10%以下,則認為金額比較小。”如果某家上市公司預計到本年度可能會出現虧損,可利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標準故意少計應計金額10%以上的成本或費用,同時少計應計收入總額的10%以下的收入,少計的收入與成本費用抵消之后,不僅實現本年度立刻轉虧為盈,也為下一年度的利潤操縱留下了空間,之后的會計年度里,一旦上市公司發現本年度存在虧損壓力,可對以前年度少計的成本與費用執行“重大會計差錯更正”追溯調整,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如果企業發生的會計差錯屬于重大會計差錯,應將其對損益的影響數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數也應一并調整。此時企業僅需要調減年初未分配利潤項目,對本年利潤無任何影響。同時,少計的收入金額不到應計收入總額的10%,屬于非重大會計差錯,而對于非重大會計差錯,準則規定不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但應調整發現當期與前期相同的相關項目,屬于影響損益的,應直接計入本期與上期相同的凈損益項目。此時企業可將收入的調整金額計入當期損益,本會計年度如愿轉虧為盈,且無需負擔任何法律責任。由此可見,企業的財務重述行為并不影響本期利潤,沒有后顧之憂,若是使用得當,完全可以實現企業利潤的跨期分配,滿足資本市場對凈利潤指標的制度要求。
三、規范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政策性建議
綜上所述,上市公司之所以冒著損失股票市場價值的風險而進行財務重述,主要是存在著深層次的外部融資需求,內部管理層自發的逐利行為,以及資本市場大環境中的制度壓力,因此,要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行為,應從其財務重述的動因出發,分析對其重述行為的政策建議。
1. 改進融資行為的限制性條款和指標,建立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的統一規范與格式,減少債權人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引入上市公司財務重述風險評級制度。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公告并無統一格式,更正前與更正后的財務信息缺乏準確性,企業具體調整了哪些報表項目,調整幅度多大,所調整的報表項目是否對企業持續經營構成潛在風險,所做的調整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風險,投資者和債權人往往無法判斷。另外,我國上市公司獲取外部融資的渠道也比較單一,而債權人所參照的財務指標存在較大操作空間,極其容易造成上市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為此,必須改進外部融資所參照的指標體系,同時構建全面可靠及時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財務重述機制,針對上市公司的每一份重述公告引入風險提示機制,提高財務信息使用者防范風險的能力。
2. 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外部審計責任,發揮董事會,監事會,尤其是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職能,建立制約機制,約束管理層自利行為。我國公司制度發展不夠成熟,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復雜,股東更替混亂,監事會基本形同虛設,而獨立董事處于“花瓶”的尷尬位置,無法對管理層的權力形成有效制約,加之許多上市公司股東過分追求股價高企,對財務重述行為認識不夠,與管理層沆瀣一氣,對其利潤操縱行為往往視而不見。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財務重述公告發布的內部審核機制,由上市公司財務部門報送管理層批準,而管理層應詳細說明財務重述的類型,涉及的調整科目,對公司未來經營和聲譽的影響,由董事會進行嚴格審查,并報監事會備案。
3. 建立財務重述的“失信懲戒”制度,并將其與我國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相聯系,保持我國資本市場的生機與活力。財務重述雖然是一種對前期財務信息的更改和修正的合法行為,但是卻被許多上市公司濫用,其本質上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使用重述手段調節利潤方便好用,無后顧之憂,也無制度懲罰,只有從制度上杜絕這種機會主義的可能性,使得故意操縱利潤的行為得到應有的懲罰,徹底凈化資本市場的歪風邪氣,營造風清氣正的制度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制止濫用財務重述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GAO,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 Trends,Market Impacts,Regulatory Responses,and Remaining Challenges[R].Report to the Chairman,Committee on Banking,Housing,and Urban Affairs,U. S.Senate,2002.
[2]Palmrose Z,V Richardson,S Scholz.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Vol.37,2004(59).
[3]杜興強.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及時性:公司業績與審計意見的影響[J].財貿研究,2009(01).
[4]楊祝婕.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動因分析[J].會計師,2014(03).
[5]Haiyan Jiang,Ahsan Habib,Donghua Zhou.Accounting restatements and audit quality in China[J].Advances in Accounting incorporating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2015(31).
[6]張為國,王霞.中國上市公司會計差錯的動因分析[J].會計研究,2004(04).
[7]韓洪靈,顏志元.會計估計變更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08(03).
[8]李常青.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研究——基于年報重述視角[R].上證聯合研究計劃第十九期課題,2008.
[9]喻焱文.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強度,動因及影響分析[J].財經縱橫,2014(14).
[10]證監會.虧損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S].2001.
[1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28 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S].2006.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