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義桅教授的《“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 立足于學術研究的推動,著眼于國內外輿論的引導,辯證地解讀了“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務實地提出了相關挑戰的應對策略,凸顯了“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的主題,堪稱學術界解讀“一帶一路”戰略的領銜之作。
【關 鍵 詞】“一帶一路”;機遇;挑戰
【作者單位】林雪珍,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風險積壓,矛盾集聚,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我們需要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使我國成為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但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和運輸渠道相對集中,比較單一,加之近年來南海局勢變得緊張,我國的能源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于是,實現我國原油進口的多元化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和投資、貿易格局出現深刻的調整,世界經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國迫切需要調整與轉變自對外開放以來主要面向西方發達國家的格局;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我國周邊東盟、南亞、中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資源豐富,前景廣闊,亟須通過深化合作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和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國際輿論特別是西方主流媒體對我國的發展抱持疑慮、擔憂、戒備甚至敵視的態度,這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崛起不以損害他國利益為代價,不以侵犯他國主權為階梯;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白熱化,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妄圖遏制中國的良好發展勢頭,這需要我們有效化解美國的戰略圍堵,實現合作共贏。為此,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10月間先后在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呼吁相關各國一起打造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平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戰略,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賦予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1],是我國最高決策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戰略決策,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外界對它的誤解、曲解層出不窮,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稱之為中國的“新朝貢體系”“馬歇爾計劃”“西進戰略”等。因此,中國理論界有必要及時圍繞這一戰略做出權威性的論證、闡述和宣傳。王義桅教授的《“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立足于學術研究的推動,著眼于國內外輿論的引導,辯證地解讀了這一戰略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務實地提出了相關挑戰的應對策略,且在戰略提出后不到兩年即完成相關課題的研究并出版,堪稱學術界解讀“一帶一路”戰略的領銜之作。本書出版后,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于2015年7月推薦為“中國好書”,并入選中組部干部教育局、中宣部理論局向黨員干部推薦的第11批學習書目,得到學界的普遍好評。
一、《“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之特點分析
1.為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政策參考
(1)本書力圖為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的順利轉型提供可行的建議
我國西部地區擁有全國國土面積的72%、全國人口的27%,陸地邊境線達1.85萬千米,與13個國家接壤,但對外貿易總額僅占全國的6%,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所占的比重均不足全國的10%。因此,西部地區在我國的擴大對外開放中具有最大潛力,是我國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主攻區域。未來的西部大開發,需要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國西部地區與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的經濟合作。本書從基礎設施、交通、物流、人文交流等領域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增進中國—東盟戰略互信的路徑;從以歷史交往為基礎、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為契機、以民間和地方的交往為補充等方面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減少中國—印度戰略互疑的手段;從資源及產業結構互補性的提升、交通物流互聯互通的增強等方面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在中亞地區構建連接歐亞的戰略通道的方式。這對于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戰略在引領我國未來西部大開發、實現東西部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2)本書力圖為我國對外開放中產業和領域的拓展提供應對之策
長期以來,我國奉行“出口至上主義”的外貿戰略。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在惡化貿易條件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貿易的摩擦。本書從促進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雙向投資、推進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融資平臺、健全溝通機制等方面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在致力于經貿合作之外的相關基礎產業合作的措施。這為充分顯現“一帶一路”戰略在打造利益共同體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論上的索驥之圖。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落實,尤其是絲綢之路基金建立以來,西方從本國立場出發,把中國推行該戰略的努力錯誤解讀為在亞太地區謀求控制力乃至霸權。這要求我們“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契機,對口培訓一批專業人才,組建一支中國文化傳播基金,分期、分批建設一批中國文化體驗設施等,從而打造對外傳播新格局,真正提高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2]。對此,本書提出文化先行的倡議,把文化年、電影周、藝術節和旅游推介活動等作為文化交流中可以靈活運用的方式與方法。這為充分顯現“一帶一路”戰略在打造命運共同體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啟示。
(3)本書力圖為我國參與國際經貿機制轉型與經貿合作提供政策參考
新世紀之初,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遏制。但是,近年來國際經貿機制又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并出現了新的動向。例如,美國推行的基本上囊括當前全部國際經貿新規則的TPP和TTIP談判,意圖通過面向21世紀的貿易新標準新規則的制訂,將自身的價值觀、發展理念、管理優勢轉化為經貿規則,并逐步在全球范圍內推行[3]。為了因應這種局面,目前我國正在建立自貿區,已經涉及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大部分處于“一帶一路”沿線上。顯然,“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密切相關。本書從重塑世界對中國的認識與定位、使中國紅利和中國模式惠及世界、帶動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升級和整合等方面探討了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方向。這為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戰略在構建一個開放性的合作平臺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2.在國內率先從國際關系的視角來解讀“一帶一路”戰略
(1)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從國際關系的視角來解讀“一帶一路”戰略的學術著作
本書從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的重構、全球地緣經濟秩序的再建、全球化時代中國文明自信與文明自覺的充分展示等方面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推動中國從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轉型中所處的地位;從推動全球化向更具包容性的方向發展、推動歐亞大陸重新回歸人類文明中心、實現全球再平衡等方面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海洋文明的開創中的作用。這是從全球化格局和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待“一帶一路”戰略的現實效應,容易給人一種高屋建瓴的感覺。本書從深度參與全球化出發辯證地解讀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推行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既全面地探討了這方面的機遇,如全方位開放機遇、地區合作機遇、周邊外交機遇、全球發展機遇等,又客觀地分析了這方面的挑戰,如經濟風險、政治風險、安全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等。全面地分析機遇,有助于增強人們的信心,使人們及時把握歷史性的機會;冷靜地看待挑戰,有助于提升人們的風險意識,促使人們高度警惕潛在的風險,并對現實的風險做出周全的因應。顯然,相關成果具有較大的研究意義。
(2)本書采用歷史的方法探討“一帶一路”戰略的理論淵源,采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其特色,體現了開闊的研究視野
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們在走每一步的時候都應當考慮:昨天的路是怎樣走的,明天的路應該怎樣走;別人的路是怎樣走的,自己的路應該怎樣走。本書不僅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對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性傳承和創新型發展,而且展望了它的未來擔當。本書從“親善之路”“交流之路”“繁榮之路”三個方面考察了古今絲綢之路存在的一脈相承;從“時代性”“先進性”“開拓性”等方面詮釋了“一帶一路”戰略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創新性發展;從注重發揮優勢、促進互聯互通、提供載體平臺、打造節點城市、形成發展合力等方面展望了“一帶一路”戰略的未來擔當。本書不僅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對美國歷史上馬歇爾計劃的超越,而且分析了當前其他一些國家的類似戰略。本書從時代背景、實施意圖、參與國構成、內容、實施方式等方面比較了“一帶一路”戰略與馬歇爾計劃的差異,從內涵、境界與周期方面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對馬歇爾計劃的超越,從而有力地駁斥了那種把“一帶一路”戰略視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說法。本書較為全面地考察了當前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戰略、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俄羅斯的“新絲綢之路”、伊朗的“鐵路絲綢之路”、哈薩克斯坦的“新絲綢之路”項目,從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的角度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對上述類似戰略的超越。
3.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1)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具有較強的學理性
為了闡釋“一帶一路”戰略所面臨的政治風險的因素,本書借2015年2月在泉州召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上與會沿線國家學者的發聲,道出了這些國家所懷的各種心態,如弱國心態、小國心態、大國心態、強國心態等,真實而生動地突顯了“一帶一路”戰略牽涉的地緣政治矛盾和地緣復雜性。本書還分類探討了“一帶一路”建設在不同地區面臨的政治風險,如該戰略在中亞面臨顏色革命的影響、三股勢力的干擾以及中亞國家“平衡外交”形成的大國博弈等政治風險;在非洲面臨大國間的角力、非洲國家自身的一些問題、當地一些非政府組織的沖擊、非洲極端主義勢力的破壞等政治風險。這些風險關聯所有相關國家,具有全面性;涉及域外大國與域內小國、政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等,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本書從合作架構的兼容、域外力量的包容、相關國家落實該戰略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解決有關國家領海主權的雙邊談判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推進相輔相成、雙邊合作與多邊經濟走廊相得益彰等方面提出了應對相關政治風險的具體對策。這些對策倡導化敵為友、變對抗為合作的理念,暗含唯物辯證法的原理,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2)本書中的一些結論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成果,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作者講解和分析2005年“中石油并購PK公司案”的來龍去脈后指出,一旦所在國對特定項目的中國投資抱有猜疑態度,它們甚至會借助臨時立法的方法來限制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從而對中國投資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法律風險。此外,作者還以近年來跨國公司或在境外投資的中資企業所經歷的一連串事實為典型案例,闡釋了“一帶一路”戰略由于勞工問題、環境問題,因經營不善、沿線國法律不完善、貿易等因素而可能面臨的一系列法律風險。現實是冷酷的,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讓人們對于“一帶一路”戰略落實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不敢疏忽,不敢懈怠。吸取現實教訓,總結實踐經驗,有助于“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推進。
4.具有較強的專業性
2014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烏魯木齊舉辦了“共建、共享、共贏、共榮絲綢之路經濟帶”會議。會議開幕后的第—天,國際與會嘉賓對中方的“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什么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包含哪些國家?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和風險?中國想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如何與已有的地區架構兼容?國外學者的這些言論,基本反映了各國對該戰略的態度:歐美冷嘲熱諷,俄羅斯冷眼旁觀,中亞滿腹狐疑,南亞一頭霧水。經過中國官員、學者的耐心解釋,第二天會議氣氛和諧了不少。這說明,“一帶一路”戰略在國際上存在認知風險。為了避免陷入“文明的沖突”,作者從“一帶一路”是戰略、是中國的、是重“路”輕“帶”、是借復興以復古、是輸出過剩產能、是中國版全球化、是中國中心主義的復活、是中國周邊外交、是一個封閉的環、是中國以經濟合作掩護軍事擴張等方面歸納和分析了各種認知風險。顯然,本書從宏觀視角和理論層面對人們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疑問與誤解做了闡釋和糾正,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陸續推出英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韓文、中文繁體字等多種版本之后,成為一部面向國際講述21世紀絲路故事、傳播“一帶一路”聲音、弘揚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著作。
二、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以絲路夢成就中國夢,助推世界夢。落實這一戰略的關鍵,需要扎實開展絲路公共外交。關于絲路公共外交,本書從絲綢之路本身、域外國家、域內國家三個角度闡明了其對象,從傳播絲路文化、講好絲路故事、闡明絲路精神三個方面分析了其內涵,從復興、包容、創新等視角探討了其精髓。本書將“一帶一路”定位為中國的國際合作倡議及國際公共產品,全面分析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相融相通的“一帶一路”路徑,凸顯了“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的主題,既展示了寬大開闊的歷史視野,又奉獻了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是人們了解“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讀物。
|參考文獻|
[1] 吳敬東.“一帶一路”:引領中歐共筑夢[J]. 黨建,2014(12).
[2] 冼國義. 如何看國際經貿規則的新動向[N]. 學習時報,2013-12-23.
[3] 何明星,李紅杰. 以“一帶一路”,打造對外傳播新格局[J]. 出版廣角,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