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李瑞敏
摘 要:局部解剖學是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樞紐,學習局部解剖學是將理論知識轉變成實踐操作能力的主要環節。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傳統醫學課堂內容的設置隔離了外科學和局部解剖學二者之間的關系,導致課程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為了更好地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應將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深度整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此提升教學質量。文章主要從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教學的現狀出發,提出對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進行整合教學改革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局部解剖學;外科手術學;整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R6 文獻標識碼:A
1.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是現代化醫學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學校將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分別設立成兩門不同的課程,由解剖學教研室單獨講授局部解剖學有關的內容,大部分安排在系統解剖學之后,涉及內容廣泛、層次繁雜。外科手術學則是由外科教研室教師教授,課時安排較少,甚至沒有列入教學內容中。兩門課程之間的實際教學內容脫離,缺少外科手術學的實際操作,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給學校實現培養實用性醫學人才的目標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必須不斷進行探索實踐,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建立一個完善的綜合性實驗教學體系,為學生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2.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整合教學改革的建議
(1)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觀念,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將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學深度融合,通過人體層次構筑滲透到臨床手術外科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有關知識的熱情,讓學生了解掌握局部解剖操作的知識,實現知識的應用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例如,在“甲狀腺癌根治術——頸淋巴結清除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頸部體表標志、淺層血管與部分神經的分布規律,然后通過觀看手術視頻,讓學生對解剖和手術有整體概念,知道局部解剖如何應用于手術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2)建立一支局部解剖手術學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中堅力量,要想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建立一支局部解剖手術學“雙師型”師資隊伍,讓局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整合教學真正指向臨床應用。例如,為了建立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局解—臨床—手術”的目標,某學校單獨設立了局部解刨手術學教研室,安排臨床醫生與解剖學教室負責講授局部解剖手術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并進行實驗指導工作。同時加強對臨床醫生與解剖學教師的溝通,由臨床醫生給解剖學教師講授臨床外科手術的基礎操作要領;由解剖學教師給臨床醫生講授人體形態的層次結構與操作技能,利用專業交流切磋的作用,提升教師綜合素養,達到提高臨床醫療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3)探索新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對局部解剖操作的積極性。局部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想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必須積極探索新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對局部解剖操作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教學基礎理論的同時,提升動手操作能力。例如,某學校為了摸索出體現與反饋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習效率的考核方式,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習問題,將平時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分配比例從原本的2∶8調整到4∶6,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活躍度,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將出勤和完成作業的情況納入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中,縮短了學生學習成績的差距,還可將局部解剖操作的熱情度、操作結果的展示能力和操作結果的準確度納入平時的考試成績中,避免培養出只懂死記硬背不會動手操作的“高分低能生”。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要求各個學校應結合實際要求,正確把握教育教學的“深度”與“寬度”,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建立一支局部解剖手術學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探索新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對局部解剖操作的積極性,加強教學效果,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從而實現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吳仲敏,李伯友,梁 勇,等. 局部解剖學與外科手術學整合教學改革研究[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1):106-107.
[2]李 芝,黃華興,李 雷,等.以外科臨床為導向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改革實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4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