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婕, 張少茹, 趙 蓓, 朱 楠, 張 穎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干一病區, 陜西 西安 7100042.陜西省人民醫院醫保辦, 陜西 西安 710068)
優化運動技巧訓練在恢復腦卒中患者手部精細功能中的作用
姚 婕1, 張少茹1, 趙 蓓2, 朱 楠1, 張 穎1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干一病區, 陜西 西安 7100042.陜西省人民醫院醫保辦, 陜西 西安 710068)
目的:研究優化運動技巧訓練在恢復腦卒中患者手部精細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康復科門診和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治療,研究組采用優化運動技巧訓練,六周后對比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手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簡單上肢功能檢查評分。結果:治療后研究組的FMA評分為(38.13±7.94)分,STEF評分為(58.24±7.83),均分別高于對照組的(29.92±8.57)分,(49.87±8.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49,4.015;均P<0.001)。研究組手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為(2.41±0.88)分,低于對照組的(3.51±0.7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211,P<0.001)。結論:優化運動技巧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偏癱狀況,更能促進腦卒中患者手部精細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優化運動技巧; 腦卒中; 上肢偏癱; 手部精細功能
據相關報道[1],我國每年因腦卒中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120萬,腦卒中是僅次于癌癥的第二殺手。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是上肢偏癱,上肢偏癱癥狀極大的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有相關報道顯示[2],有超過70%的卒中患者在發病初期存在上肢功能障礙,而且在發病4個月后,依舊有超過35%的患者存在手部精細功能下降的問題。運動再學習治療方案是目前提高腦卒中患者手部精細功能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腦卒中患者上肢偏癱后采用較多一種康復手段[3]。對此我院采用優化運動技巧訓練對卒中患者進行了手部精細功能恢復,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康復科門診和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采用隨機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兩組患者各30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為45~67歲,平均年齡為(51.76±10.05)歲,男性有24例,女性有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47~68歲,平均年齡為(52.09±10.76),男性有23例,女性有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損傷部位上等一般資料對比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詳見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不大于75周歲,且意識清醒,能夠配合研究;③有明顯的手部精細功能障礙,患者腕關節伸展角度大于20,一只手中有至少兩個手指的掌關節伸展角度大于10。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組別年齡(歲)病程(d)治療前FMA評分(分) 手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分) STEF評分(分)研究組51.76±10.0579±3426.66±8.094.89±0.8143.52±8.42對照組52.09±10.7682±4126.75±7.484.96±0.8441.29±9.03t0.1230.3080.0450.3290.989P0.9030.7600.9650.7440.327
1.2 研究方法:同時均給予兩組患者相同的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治療,傳統康復治療主要包括關節活動度保持、良肢位的擺放以及感覺刺激技術等神經易化技術。傳統康復治療1d進行兩次,每次不少于40min,一周進行5d,持續六周。研究組患者采用優化運動技巧進行康復治療,主要包括:①對患者腕、指的屈伸活動進行反復訓練;②放開物體的反復訓練,主要鍛煉患者手掌指關節的伸展;③抓取物體的反復訓練,主要鍛煉患者肩部上抬、關節外旋以及伸肘、伸腕等動作;④日常生活動作的反復訓練,包括抬臂、梳頭、喝水以及觸摸對側肩等動作。訓練每天進行一次,每次不少于40min,一周進行5d,持續六周。
1.3 參考指標:①Fugl-Meyer(FMA)評定標準:FMA是一種專門用于卒中偏癱的累加積分量表,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上肢運動、關節活動、平衡、疼痛以及感覺五個方面,共計113個項目,每項2分,滿分226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上肢功能越好。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患者手部進行功能評分,分數從0~5分,0分為正常,5分為手不能屈曲或僅有細微屈曲,分數越低,手部功能越好。③簡單上肢功能檢查(STEF):STEF主要是通過手在整個抓取物體的過程進行對手部功能的評價,整個檢查包括10項活動,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手部精細功能越好。

2.1 FMA評分對比:研究組治療后FMA評分上升幅度較大,且明顯大于對照組治療后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FMA、手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STEF評分對比
2.2 手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手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下降幅度較大,但研究組明顯小于對照組治療后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STEF評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STEF評分均有增大,但研究組小于對照組治療后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目前臨床上有許多關于腦卒中患者偏癱恢復的研究,研究主要從某一個動作是否能夠被誘發展開,往往忽略了患者自身的學習性[4]。優化運動技巧訓練主要結合了生物力學、運動科學以及人體大腦的可塑性,以大腦功能重組和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依據,是一套有效的腦卒中患者偏癱恢復的關鍵性運動技巧訓練[5]。患者可以通過功能性訓練學會最佳的運動控制,故在訓練方法上,強調環境和訓練的組織安排,應鼓勵患者主動參與練習[6]。
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對比發現,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均有上升,研究組治療后FMA評分上升幅度較為顯著,而對照組治療后FMA評分上升并不明顯,同時研究組治療后FMA評分也明顯大于對照組。這說明優化運動技巧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偏癱狀況,符合王靜等的報道[7]。雖然傳統的康復治療也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腦卒中患者偏癱癥狀的效果,但優化運動技巧的練習在促進卒中患者的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佳。這與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完全吻合。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手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下降幅度較大,但研究組明顯小于對照組治療后評分。實際上,優化運動技巧訓練不僅能夠提高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而且早期運動再學習治療可有效提高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8~10]。從本文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TEF評分對比來看,兩組患者治療后STEF評分均有明顯增大,但研究組明顯小于對照組治療后評分。這同樣能夠表明優化運動技巧訓練更能夠促進腦卒中患者手部精細功能的恢復。優化運動技巧訓練實質上是讓腦卒中患者在不同負荷下反復進行指和腕的屈伸活動,在治療中,因病情而異,適時注意患者的耐受程度去調整活動量,并不需要加大健側的代償訓練,強調循序漸進,反復使用,反復學習。此外,在Arakawa等的報道文章中也有類似結論。
綜上所述,優化運動技巧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偏癱狀況,更能促進腦卒中患者手部精細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郭根平,江玉權.優化運動技巧對腦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細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7):526~528.
[2] 洪翠翠,張孝靜.優化運動技巧對腦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1):120~122.
[3] S Tsujio,A Chono,K Kawahira,Y Yu, et al. 605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recovery training assistant system on one cerebral apoplexy paralysis leg : 2nd report : A method of inverse kinematic calculation and its e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5,39(6):605~606.
[4] 任云萍,蔡俊秀,徐世海,等.優化運動技巧的練習與訓練對腦卒中患者ADL及MAS評分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旬刊,2011,2(10):23~25.
[5] 樂趣,屈云.腦卒中后偏癱側手部運動功能康復技術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1):1084~1086.
[6] 許雪華,吳怡卿,梁淑云,等.分級運動提示卡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1,26(13):76~77.
[7] 王靜,朱琳,王瑞平,等.上肢機器人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22):73~74.
[8] 朱穎艷,孫瑩,郭靖,等.E-LINK評估與訓練系統對腦卒中患者手部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4(5):356~358.
[9] 郝靜,李萌.強制性運動方案對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障礙患者的療效[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1):84~85.
[10] 劉鳳杰,周達岸,高睿鵬,等.手部強化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7):801~803.
The Effect of Optimized Motor Skill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YAOJie,ZHANGShaoru,etal
(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haanxiXi'an710004,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optimal recovery of motor skills in fine h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the role. Methods: 60 cases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group was used the optimized motor skills training, after treatment for 6 weeks, Fugl-Meyer score, hand,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in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and a simple inspection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FMA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38.13 ± 7.94), and the STEF score was (58.24 ± 7.8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9.92 ± 8.57), (49.87 ± 8.3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3.849,4.015, P < 0.001). The scor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2.41 ± 0.8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51 ± 0.75)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5.211, P < 0.001).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motor skills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upper extrem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fine hand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it is worth spreading.
Optimizing motor skills; Stroke; Paralysis of upper limbs; Hands fine function
1006-6233(2017)04-0607-04
陜西省衛生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1D451)
張少茹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