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蘇曉清,謝勇麗
(1.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2.萍鄉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西 萍鄉 337055)
血清ICAM-1、VCAM-1與糖尿病足的關系研究
陳露1,蘇曉清2,謝勇麗2
(1.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2.萍鄉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西 萍鄉 337055)
目的研究探討細胞間粘附分子-1、血管間粘附分子-1炎癥因子等相關生化指標與糖尿病足(DF)的關系。方法收集113例糖尿病足患者為DF組,DF組參照國際Wagner分級方法,分級WagnerⅡ級(21例)和WagnerⅢ級(63例)、WagnerⅣ級(29例)。85例2型糖尿病無糖尿病足的患者為T2DM組的臨床的基本資料,收集入組患者的空腹血檢測ICAM-1、VCAM-1、FPG、2 h PG、HbAlc、GA-L、脂蛋白(α)[Lp(α)]、CRP、WBC和NEUR,所有指標結果在DF組T2DM組之間、DF組不同Wagner級別之間進行對比,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結果DF組和T2DM組之間分析性別構成、BMI、FPG、2 h PG、HbAlc和GA-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DF組ICAM-1、VCAM-1、RP、WBC、NEUR、Lp(a)均高于T2DM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DF發生的獨立風險因素有ICAM-1、VCAM-1、WBC和NEUR、DF組不同Wagner級別之間性別構成、年齡、糖尿病的病程、BMI、FPG、2 h PG、HbA1c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WagnerⅣ級組 FPG、2 h PG濃度顯著高于 WagnerⅡ級組和WagnerⅢ級組(P<0.05或P<0.01)。DF組不同Wagner級別之間WBC、NEUR、CRP有差異,Wagner分級高級別組WBC、NEUR、CRP高于Wagner分級低級別組(P<0.01)。結論DF患者外周血清中ICAM-1、VCAM-1的表達程度明顯升高,促進了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監測ICAM-1和VCAM-1炎癥因子濃度的變化,為改善 DF的治療提供一定的幫助。
細胞間粘附分子-1,血管間粘附分子-1,糖尿病足,糖尿病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糖尿病(DM)患者最嚴重且痛苦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據估計,DM患者一生中患DF風險高達25%[1],目前,我國有將近1億的DM患者,是全世界發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下肢截肢的危險是正常人的40倍。在我國,DM患者DF潰瘍的年發病率為8.1%,DF潰瘍患者的足潰瘍年復發病率為31.6%;DF潰瘍患者的年死亡率為14.4%。由于DF發生、發展的病理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因此,深入了解DF的發生、發展的機制對于DF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往研究發現,炎性反應在DF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2-3],ICAM-1、VCAM-1、能夠參與到多種炎性疾病的病理過程中,本文通過探討ICAM-1、VCAM-1、在糖尿病足患者血清中的表達,以期為DF患者的診斷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間在萍鄉市人民醫院住院的DF患者113例(DF組),男72例,女41例,年齡47~73歲,85例無糖尿病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組)男52例、女33例,年齡50~75歲,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 tion,WHO)頒布的《糖尿病診療標準(1999版)》。DF的診斷標準參照國際DF工作組(Intern 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 DF)2011年發布的《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4],DF的分級參照國際Wagner分級[5]。
1.2 納入標準 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選取DF患者中Wagner分級從II級到IV級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患者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1型糖尿病患者;近半年內患有腦梗死或腦溢血者;急性心肌梗死發作;合并有嚴重腎功能障礙。嚴重肝功能異常肝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血液造血方面疾病、大動脈炎、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精神疾病、雷諾氏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代謝系統疾病患者;與上述糖尿病診斷標準相符的但為其他足部感染性疾者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完善患者;所有選取入組的病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入組及標本收集過程均達到倫理學要求。
1.4 方法
1.4.1 臨床資料采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臨床資料進行及時的采集,資料包含姓名、性別、年齡、DM病程、高血壓病等疾病既往史、個人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飲酒史、吸煙史、足部護理、日常運動及教育程度等情況)、DPN病變、腰臀比值、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等內容,認真記錄患者T2DM及DF臨床癥狀(包括典型三多一少代謝癥狀及下肢發冷、疼痛、麻木、足部感覺異常及間歇性跛行等);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確定患者DF Wagner的分級。
1.4.2 實驗室指標測定:以下指標測定均按照說明書進行嚴格操作,并進行質量控制把關,在空腹8~12 h采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法進行檢測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時血糖(2 h PG);采用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lc)、糖化白蛋白(GA-L);采用免疫發檢測脂蛋白(α)[Lp(α)];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采用儀器分析法測定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EUR)。ICAM-1、VCAM-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全血標本室溫放置2 h后于3 000 g離心10 min,取上清5 mL,將標本放于-80℃低溫冰箱保存,試劑盒購自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國BMI公司,酶標儀為Anth os2010酶標儀(Austria Anras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并且方差齊的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的資料以中位數(范圍)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風險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DF組和T2DM組之間性別構成、BMI、FPG、2 h PG、HbAlc和GA-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DF組和T2DM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DF組和T2DM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DF組T2DM組例數113 85性別(男/女)72/41 52/33 BMI(kg/m2)23.62±3.68 23.72±3.25 FPG(mmol/L)8.75±4.21 9.54±4.67 2 h PG(mmol/L)14.54±6.14 15.62±4.57 HbA1c(%)9.05±2.87 8.87±2.45 GA-L(%)24.45±17.19 21.46±8.45
2.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DF組ICAM-1、VCAM-1、CRP、WBC、NEUR、Lp(a)均高于T2D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或P<0.01)。見表2。
表2 DF組和T2DM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DF組和T2DM組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T2DM組比較,aP<0.05,bP<0.01,以中位數(范圍)表示
組別DF組T2DM組P值例數113 85 ICAM-1(ng/L)259.08±98.59b212.20±118.73b0.000 VCAM-1(ng/mL)135.05±442.32b729.69±201.62 0.000 CRP(mg/L)15(0.39~254)a3(0.39~19)0.000 WBC(109/L)8.76±3.94b6.56±1.68 0.000 NEUR(%)71.08±9.89b57.39±9.16 0.000 Lp(α)(mg/L)176(13~1540)a92(3~1017)0.01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DF發生的獨立風險因素有VCAM-1、ICAM-1、WBC和NEUR。見表3。
2.4 DF組不同分級之間性別構成、年齡、糖尿病病程、體重指數(BMI)、FPG、2 h PG、HbA1c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WagnerⅣ級組 FPG、2 h PG濃度顯著高于 WagnerⅡ級組和WagnerⅢ級組(P<0.05或P<0.01)。見表4。
2.5 DF組不同分級之間WBC、NEUR、CRP有差異,Wagner分級高級別組WBC、NEUR、CRP高于Wagner分級低級別組(P<0.01),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3 DF組與T2DM組多因素分析比較
表4 DF組Wagner分級間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4 DF組Wagner分級間相關指標的比較(±s)
注:與Ⅱ級比較,aP<0.05,bP<0.01;與Ⅲ級比較,cP<0.05,dP<0.01
組別Ⅱ級組Ⅲ級組Ⅳ級組例數21 63 29性別(男/女)15/6 39/24 18/11年齡(歲)67.86±10.86 70.48±10.54 64.20±11.57糖尿病病程(年)15.63±8.59 14.50±9.16 15.30±7.76 BMI(kg/m2)22.29±3.67 24.54±5.64 22.18±3.65 FPG(mmol/L)8.24±3.58 7.49±3.54 10.87±4.80ac2 h PG(mmol/L)12.77±5.34 11.07±5.38 16.81±5.68bd

表5 DF組不同Wagner分級指標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DF組ICAM-1、VCAM-1、CRP、WBC、NEUR、Lp(a)均高于T2DM組。其DF患者的發生發展中可能的是免疫炎癥反機制在起到重要的作用,ICAM-1、VCAM-1作為粘附分子的成員,而AM是一類起粘附作用的糖蛋白,在DM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6]、靜息狀態下,血管內皮細胞、白細胞上的ICAM一1呈低水平表達、然而炎癥狀態下,使得ICAM一1的表達水平迅速上調[7]、在DM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中作為重要的因子細胞間粘附分子-1起著重要作用[8]。有研究表明,DF患者按國際Wagner分級中發現ICAM-1濃度水平在Wagner低級別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水平明顯低于高級別患者[9]。DF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受到炎癥刺激后活化受損的標志可由VCAM-1在DF患者外周血中高濃度所致。外周神經組織可因VCA M-1的表達水平增加而損傷,而后引起血管損傷,最終炎癥反應加劇,同時還可以誘導胰島素抵抗發生,以及造成血管內皮功能受損[10]。有研究表明患者體內長期高血糖可導致AGES與其受體結合后,從而激活NF-Κb信號轉導通路,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終致使VCAM-1的表達水平迅速上調[11]。
本研究結果顯示,DF組不同分級之間WBC、NEUR、CRP有差異,Wagner分級高級別組WBC、NEUR、CRP高于Wagner分級低級別組(P<0.01),研究結果與大量研究結果一致,提示上述指標與DF的嚴重程度及Wagner分級密切相關。在DF的病變過程中單核巨噬細胞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足部感染時單核細胞在外周血中表達出特定的促炎免疫表型,促炎細胞因子表達升高,抗炎細胞因子表達減少,以及共刺激表面分子表達增高[12]。本研究結果表明在DF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水平高于T2DM,并且C-反應蛋白表達水平隨Wagner分級越高也隨之升高,呈現正相關,提示炎癥反應在DF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關文獻報道C-反應蛋白的基因多態性也與DM的病理生理有相關性 。本研究中C-反應蛋白的表達水平與ICAM-1、VCAM-1濃度呈正相關,其機制ICAM-1、VCAM-1的分泌可能在DF感染時C-反應蛋白濃度升高進而促進兩者的釋放,導致內皮細胞受損遷移,新生血管被刺激生成。有研究進一步發現潰瘍面嚴重程度大小與CRP表達相關,表明DF潰瘍面與炎癥因子水平在機體誘導表達升高相關[13]。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ICAM-1、VCAM-1、WBC和NEUR為DF發生的獨立風險因素,提示DF發生、發展中ICAM-1、VCAM-1、WBC和NEUR在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這些指標進行監測可能可以反應DF患者足部潰瘍的病變嚴重程度并且可能與Wangner分級相關。
本研究結果提示,血糖檢測相關指標在T2DM和DF患者中無明顯差異,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有出入,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充足可能是其原因,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可能可證實該結果的出入。有研究表明慢性高血糖狀態是引起DF患者血管病變慢性并發癥的基本因素[14]。已有研究顯示,HbA1C水平大于7%與DM患者并發DF潰瘍時間大于6個月的T2DM患者的足部潰瘍面大小及潰瘍深度明顯相關[15]。在相關的臨床研究中發現HbAlc對于早期預測及早期診斷DM并發血管病變和DN中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度。
DM機體內脂肪內分泌的異常,以及其他諸多病理生理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DM發病過程的基礎環節。大多數學者認為DM患者合并有血清中脂蛋白(α)水平增高,在DM有血管合并癥組明顯高于沒有合并癥組[16]。可以據此猜測出,脂蛋白(α)水平的增高可能與DFU的進展密切相關,但是還需要大量研究來進一步證實該可能性。DF組性別構成、年齡、DM病程、體重指數(BMI)、FPG、2 hPG、HbA1 c在不同Wagner分級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WagnerⅣ級組FPG、2 h PG濃度顯著高于WagnerⅡ級組和WagnerⅢ級組(P<0.05或P<0.01)、對DF組的性別構成、年齡、DM病程、BMI、FPG、2 h PG、HbA1c指標在Wagner分級三組間之間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查閱大量相關研究文獻后,結果同其他研究有矛盾,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每個分級之間的樣本數量差異較大,也可能與地區限制有相關性。根據相關文獻報道,DF患者的DM病程、年齡、高血糖、高血脂、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等是DF發生的高度危險因素[17-18]。DM血糖代謝指標結果在本研究中提示Wagner高級別組高于低級別組,其提示DF的發生與血糖控制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研究顯示表明,截肢發生的高危因素是HbA1c,DF患者嚴格的血糖控制是治療過程中之根本所在[19]。先前也有文獻報道,血糖控制不良與DF的潰瘍愈合時間密切相關 。
DF機體一直處于一種炎癥狀態,本研究的結果發現ICAM-1、VCAM-1等炎癥因子指標在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清中表達量明顯升高,并與DF患者的嚴重程度呈顯著相關性,在DF的發生發展進程中起到重大作用提示我們在DM患者預防DF發生及已發生的DF患者進行這些指標的監測將對疾病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判斷預后有很大的幫助。在T2DM患者監測上述指標可反應患者的炎癥狀態,指標越高提示DF的發病危險性越高,DF的治療上采取針對炎癥因子信號通路選擇特異性阻斷劑對DF患者有重大臨床意義,應注重DF患者的抗炎治療,有利于縮短治療周期、改善預后。對上述的研究結果可表明,ICAM-1、VCAM-1及相關炎癥因子在T2DM組患者的血清中表達升高,與DF患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并且DM患者血糖的控制也與DF發展有密切關系,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且是單中心的,未來需要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期進一步明確DF發生、發展中ICAM-1、VCAM-1起的作用。
[1]張妲,關小宏.糖尿病足潰瘍與炎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93-495.
[2]Weigel TC,Rose B,Poschen U,et al.Immune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abetic foot syndrome[J].Diabetes Care,2009,32(8):1491-1496.
[3]Donath MY,Shoelson SE.Type 2 diabetes a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at Rev Immunol,2011,11(2):98-107.
[4]Bakker K,Apelqvist J,Schaper NC,et al.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 2011[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2, 28(1):225 231.
[5]Wagner FW Jr.The dysvascular foot:a syste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oot Ankle,1981,2(2):64-122
[6]Clausen P, J acobsen P,et al.Plasma concent rations of VCAM-1 are elevated in patient s wi th Type1 diabetes mellitus with microalbuminuria and overt nephropat hy.Diabet Med,2000,17:644-649.
[7]Matowicka-Kama J,Kemona H,et al.Activation of blood platelets in echinococcosis-CD62P and CD63 expression[J].J Paraitol Res 2006,98,3:214-217.
[8]Khalfaoui T, Lizard G, 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ICAM-1, VCAM-1)and VEGF in fibrovascu-lar membranes of patients with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relimi-narystudy[J].Pathol Biol,2009,57(7):513-517.
[9]趙國成,王阿靜.糖尿病足患者血流變與粘附因子變化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5):2123-2127.
[10]李丁,賈偉平.血糖波動與血管并發癥[J].上海醫學,2011,34(5):401-403.
[11]徐茂錦,鄒大進,葉江洪.高糖 晚期糖化終產物對微血管內皮細胞VCAM1表達的影響[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2,27(7):618-619.
[12]Uccioli L,Sinistro A,Almerighi C,et al.Proinflammatory modulation of the surface and Cytokine phenotypeofmonocytesinpatientswithacuteCharcot foot[J].Diabetes Care,2010,33(2):350-355.
[13]Weigelt C,Rose B,Poschen U,et al.Immune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abetic foot syndrome[J].Diabetes Care,2009,32(8):1491-1496.
[14]Harvest F,Karolin T,et al.Associat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with diabetes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review article[J].published, 2013,22(1):103-109.
[15]Musa HG,Ahmed ME.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abetic foot ulcers exceeding 6monthsduration[J].DiabetFootAnkle,20l2,21(2): 185-189.
[16]侯澤,崔玉鮮,沃興德,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與載脂蛋白(a)基因多態性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1,9(3):223-225.
[17]Shahbazian H,Yazdanpanah L,Latifi SM.Risk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for foot ulcers according to risk classifica-tion consensus of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roup on Diabetic Foot(IWGDF)[J].Pak J Med Sci,2013,29(3):730-734.
[18]Leese GP, Cochrane L, Mackie AD, et al.Measuring the accuracy of different ways to identify the 'at-risk'foot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f[J].Diabet Med,2011,28(6):747-754.
[19]Miyajima S,Shirai A,Yamamoto S,et al.Risk factors for major limb amputations in diabetic foot gangrene patient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1 (3):272-27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