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閔高昌
通向駕駛室的道路 汽車門中門
文_閔高昌
自從1886年德國人發明了第一輛汽車之后,
一百余年時間里,汽車逐漸變得“豐滿”起來,也智能起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觸最多的一個部件——車門,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經典設計更是精彩紛呈。


勞斯萊斯
其實所謂的自殺門和“自殺”根本扯不上什么關系,之所以人們這么稱呼它,是出于汽車發展初期因技術條件的限制而對這種開門方式安全性的顧慮。
事物的發展總要遵循延續與傳承,汽車也不例外。由馬車時代過渡到汽車時代的初始階段,馬車上的很多元素就被廣泛借鑒了,這其中就包括了向后開啟的車門。因為馬車時代車速并不會很高,而且向后開啟的車門具有更大的敞開角度,更加方便乘客上下車,因此在汽車發展的早期,這種車門開啟方式的設計非常普遍。
但隨著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車速也在不斷提高,加上早期汽車上的安全配置也很不到位,當乘客因疏忽而未真正關緊車門后,車門極易在高速氣流的作用下意外打開,給乘客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就是人們稱向后開啟的車門為“自殺門”的原因,也是后來眾多廠商“改投別派”的一個理由。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之后,汽車的安全性得到了長足進步,安全帶、電吸門、門鎖警示等使得車門意外打開成為一個笑談。盡管不再可能是主流,但這種向后開啟車門的優雅與便利開始被一些豪華品牌重新重視起來,比如今天的勞斯萊斯。

1938年Delahaye-135MS

1961年lincoln-continental

勞斯萊斯古斯特
雖然今天我們一提到剪刀門,立馬就會在腦海里浮現一頭肌肉飽滿的公牛——蘭博基尼,但剪刀門卻并非是蘭博基尼的首創,這個天才的設計要歸功于亞平寧半島上的另外一家汽車制造商——阿爾法?羅密歐。
1968年,汽車制造商阿爾法?羅密歐推出了一款由 Marcello Gandini設計的Carabo概念車,在這款概念車上我們第一次見到了剪刀門的真身。當然,拉風與帥氣只是一方面,據說Marcello Gandini設計剪刀門的初衷是為了方便駕駛員倒車時觀察車后狀況。不過Carabo概念車最終并沒有量產,倒是剪刀門這種經典設計被蘭博基尼借鑒了過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逐漸發展成為了蘭博基尼的一個標志。
剪刀門具有炫酷的造型,配合車身流線造型,能夠營造出跑車特有的肌肉感,并且對車身橫向空間要求較小,不會給后向來車造成威脅,且鉸鏈處于常規位置,敞篷車依然可以使用;不過剪刀門鉸鏈所需強度更大,因此成本也更高,并且在車翻轉時無法打開車門,會給乘客造成安全威脅。
除了蘭博基尼外,布加迪、世爵等豪華跑車上也有配備。

Lamborghini Aventador

Alfa_Romeo_Carabo

Lamborghini_Diablo_SV_Roadster
蝴蝶門的鉸鏈安裝在A柱或靠近A柱的翼子板上,車門通過鉸鏈朝前上方開啟,斜向揚起的車門就如同蝴蝶展開的翅膀,因此得名“蝴蝶門”。
和剪刀門一樣,雖然目前它也在高性能跑車市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其創始者,同樣是阿爾法?羅密歐。這家公司在那個階段似乎有著超越時代的眼光和魄力,其于1967年9月在意大利蒙扎發布的阿爾法?羅密歐33 Stradale第一次為世人展現了蝴蝶門的魅力。該車總共出廠了18輛,極速逼近300km/h,0~100km/h加速在5.5s內完成,是當時最昂貴的公路跑車之一。在之后1968年的巴黎車展上, Marcello Gandini設計的Carabo概念車帶著剪刀門來到了人們面前。雖然二者有相似之處,但從鉸鏈結構上講有很大不同。其車門鉸鏈位置較高,一般布置在與車輛A柱或者靠近A柱的車頂前緣。較之剪刀門,蝴蝶門開度更大,乘員上下車更為方便,但其對于狹窄空間的適應能力有所下降。
其代表車型有法拉利恩佐、邁凱倫F1、MP4-12C等。

McLaren_F1

Alfa Romeo 33 Stradale

McLaren_MP4-12C
鷗翼門,通常也被叫做鷹翼門。當車門向上打開時,這種從視覺上給人振翅欲飛的感覺已經演化成了一種浪漫又富有古典風味的標志。
鷗翼門第一次亮相需要感謝的是梅賽德斯-奔馳。1954年奔馳推出了經典的Mercedes-Benz 300SL ,該車第一次使用了車門向上開啟的設計,在此后的數年間,這種設計逐漸成為了潮流,十分受一些高性能車輛青睞。
不過鷗翼門在Mercedes-Benz 300SL上的設計在當時卻是出于無奈的選擇。作為一款高性能跑車,Mercedes-Benz 300SL為了保證強度需求,在底盤左右兩側設置了兩根粗大的平行梁,再加上低矮的車身,使得安裝常規的車門變得異常艱難。這時,奔馳天才的設計師干脆提出了向上開啟車門的創意,即將鉸鏈布置在車頂,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平行梁的設計不被推翻,又滿足了駕乘人員的上下。
雖然鷗翼門的設計十分酷炫,但采用這種設計的車型并不是很多,因為這種設計有個天然缺陷,那便是當車輛發生事故時,車門很難打開(采用這種設計的車型多會在鉸鏈處安裝定向爆破裝置以方便事故時的逃生)。搭載鷗翼門的經典車型有保時捷 TAPIRO、寶馬E25、梅賽德斯-奔馳 SLS AMG等。

Mercedes 300SL

Mercedes-Benz SLS AMG

Gumpert Apollo
實際上筆者也沒能找到這種車門最權威的一種命名方式,生活中大家對這種形式車門的叫法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氣泡門”、“車頂門”、“車艙門”等。這種車門的打開方式通常是將車頂掀起,就像宇宙飛船的機艙蓋,其連接處和開啟方式也并不固定,可以和前部發動機蓋相連,可以像百寶箱一樣從側面開啟,也可以像坦克那樣與車后部相連。
由于其設計的復雜性及制造工藝難度,并且考慮到實際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至今還沒有量產車型使用這種設計,我們倒可以從一些概念車型里一睹風采。

Kaiser_Darrin_

BMW Z1

起亞嘉華
其實滑動門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雖然我們經常會在MPV車型或者小型巴士上看到滑動門的出現,但實際上滑動門的定義并不僅限于此。從廣義上來看,滑動門可以分為口袋門、垂直門、側滑門三類。
口袋門
美國Kaiser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把口袋門設計在自己車型上的汽車公司,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1953年推出的Kaiser Darrin。口袋門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能夠在開啟的時候,向前滑動到特制的夾層中,從而將自己藏起來。

Saab Aero X Concept
垂直門
作為滑動門里的一個小類,垂直門的開啟與關閉能夠像今天的電動窗簾似的上下移動。開啟后能夠完全隱藏在底部。比較有代表性的車型為寶馬在1989年推出的Z1。這種設計需要車身側面預留一定的空間,而且車門完全收縮至底部時“門檻”依舊較高,并不是十分便利。

大眾L1概念車
側滑門
不同于口袋門與垂直門,側滑門無需預留空間來隱藏開啟后的車門,而且車門打開后空間很大,更加方便乘客的上下,因此在MPV車型及小型巴士中應用十分廣泛,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滑動門也基本上全部為側滑門。

Maserati Birdcage 75th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