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截至14日,由陸川執導的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右圖)北美票房累計1232萬美元——不但超越該片在中國的票房紀錄,還成為北美自然類紀錄片影史票房第8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末代皇帝》《霸王別姬》《西游記》等包含中國元素的影視作品成為海外民眾認知中國的光影教科書。今年年初,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在爭議聲中收獲3.3億美元全球票房。隨著中國影視作品加快揚帆出海的步伐,觀眾日益國際化,如何滿足國際化觀眾的需求,是急需探討的課題。近日,《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發起并執行了“中國影視作品海外認知度”調查,以美國民眾為典型代表,探究海外民眾對中國影視作品的了解情況。本次調查的數據采集方式為美國在線樣本庫,通過郵件邀約的方式進行收集數據。調查為期7天,共收回美國有效問卷1060份。
1.近四成美國民眾聽說過電影《長城》
此次調查為受訪者提供了9部中國影視作品,分別為電影《長城》《葉問3》,電視劇《西游記》《甄嬛傳》《人民的名義》
《瑯琊榜》,以及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6.0%) 的美國受訪者聽說過由張藝謀執導的《長城》,認知度最高;陸川執導的《我們誕生在中國》排名第二(15.5%);《葉問3》排名第三12.8%)。其他選擇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西游記》(10.8%);《舌尖上的中國》(9.0% ) ;《甄嬛傳》(7.1%);《航拍中國》(6.1%);《人民的名義》(3.9%) 和《瑯琊榜》(2.8%)。此外,48.2%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影視作品不熟悉”(如圖)。
為何《長城》的認知度和觀影比例最高?影評人鴻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長城》雖然是由中國導演執導的以中國為背景的電影,但其使用的是北美的制作團隊,主演也是美國影星馬特·達蒙,因此該片在美國的認知度和觀影比例最高合情合理。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張沖認為,《長城》認知度較高除了有馬特·達蒙的加盟,還有類型元素、“中國第一部魔獸片”的海外宣傳及魔獸類型片在西方熱映的營銷基礎。另外,中國動作片或武打片早已形成一個穩固的美國觀片基礎,也是《葉問3》認知度較高的原因,“但最有利的是中國元素的吸引——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斷牽動和吸引著美國人的注意力,這是最重要的元素”。
在觀影比例中,看過《長城》的美國受訪者人數同樣接近四成(38.1%),排名首位;15.5%的受訪者看過《葉問3》,排名第二;《我們誕生在中國》排名第三(12.6%)。此外,31.0%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以往沒有看過任何中國影視作品”。
為何在國內人氣口碑爆棚的《甄嬛傳》《瑯琊榜》等電視劇在國外的認知度不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佳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美兩國在電視劇的制作方面不是一套邏輯:“《甄嬛傳》和《瑯琊榜》這種作品在美國能有些知名度已經很不錯了。這類題材的電視劇更接近中國網絡文學的邏輯,也更貼近中國青年的欣賞習慣,說明美國觀眾對于中國新興的影視題材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
2.功夫片不再是觀影首選
有趣的是,當問及“您喜歡或希望收看哪些類型的中國影視作品”時,“歷史類”題材以41.6%的選擇率排名第一;“紀錄片”以40.8%位列第二;“動作類”排名第三,選擇比例為40.0%,其他選項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功夫類”(33.7%)、“中國戲劇類”(16.2%)、“文藝類”(16.1%)、“科幻類”(14.3%)、“中國現實類”(14.3%)、“中國動漫類”(13.6%)和“懸疑類”(9.1%)。
鴻水認為,無論是動作類還是功夫類,好萊塢這些類型的電影都已太成熟,這些片子對于美國觀眾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這使得他們在觀看外國影片的時候,往往希望換個口味,比如通過歷史類題材了解中國。孫佳山認為,電影本身對于中國來說算是“比較新的發明”,中國比較擅長的幾種影視劇類型就是清宮劇、諜戰劇,以及家庭倫理劇。諜戰劇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傳播有限;家庭倫理劇過于復雜,美國觀眾看不懂;所以中國可以對外提供的劇集類型多為包括清宮劇在內的歷史類題材,這種類型更易被美國觀眾接受,從商業角度看也更容易成功。
張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誕生在中國》類似BBC的紀錄片,對中國更深遠的自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記錄與介紹,滿足了西方對他者文化獵奇的觀影需要,同時因為影片制作精良,異域風光與珍奇動物成為兩大看點。這也是“紀錄片”能位列第二的原因之一。▲
3.為什么有人對中國影視“不感冒”
在問及“您對中國影視作品(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感興趣嗎”時,超六成(63.5%)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感興趣”,其中選擇“非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比例分別為18.5%和45.0%。表示“不太感興趣”和“完全沒興趣”的美國受訪者人數分別為22.5%和14.1%。由此可見,大多數美國受訪者對中國影視作品感興趣。
對中國影視作品“不感冒”的原因是什么?超六成(62.4%)受訪者表示“對內容不感興趣”。其次為“平時收看不到中國影視作品”(24.2%)和“中國影視作品的制作字幕翻譯水平差”(20.1%)。“中國影視作品的配音質量差”以16.1%的選擇比例排名第四,其余選項選擇比例不足15%。
孫佳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外國觀眾對中國影視作品“不感冒”很正常。他提出一個問題——做“二流的好萊塢”還是做“一流的自己”?顯而易見,做“二流的好萊塢”是沒有意義的,保持中國特色對海外傳播至關重要。對此張沖認為,中美觀眾對于“一流作品”的認同標準不一樣,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影視劇的敘事技巧、敘事策略有待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影評人鴻水認為,中國制作方容易走上一條偏離的路,即效仿好萊塢、拍攝“可能容易受到外國觀眾喜歡”的電影,“這樣的效果反而不佳,實際上中國特色濃厚的作品在國際上比較容易得到關注”。鴻水舉例稱,就好比外國人來中國旅游,就是希望看到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景觀,并非“小紐約”“小巴黎”。
鴻水對中國影視劇走向海外保持樂觀。“中國海外傳播的一大優勢是巨大的市場容量。中國大銀幕數量已全球第一,電影市場也成為繼北美之后的第二大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受到的關注度高了,可能性和機會也隨之增長,對中國影視劇輸出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事實上,大部分美國民眾近年觀影中都接觸過中國元素。當被問及“您最近幾年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是否含有一些中國元素”時,近六成(59.3%)受訪者表示“含有”,其中選擇“經常有/很多”和“會有一些”的比例分別為13.4%和45.9%。此外,25.2%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有,但是很少”,僅有15.5%的美國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有”。▲
環球時報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