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易得、技工難求。日前,人社部召開會議,要求貫徹落實《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指出,“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如何補齊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的短板、打造更多“大國工匠”,成為經濟轉型升級必須面對的課題。(3月20日人民網)
@輪回:擁有一群有經驗有責任心的熟練技工,無疑就擁有了殊為寶貴的競爭優勢。緩解“技工荒”,政府應從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出發,從政策層面強化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同時,提高技工的待遇和地位,喚醒全社會對工人的職業認同感。
@六月飛雪:高級技工的獲得感,不僅應該體現為物質待遇,更應該體現在社會尊重上。少一些“好聽點叫工匠,客氣點叫藍領”的偏見和戲謔,高級技工才能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社會也才能涌現出更多大國工匠、激發出更多工匠精神。
@缺月照九州:要培養大國工匠,須拆掉技工培養的隔離墻,打破高級技工成長的天花板,當高級技工在自主創新中發揮更多創造力,駛上快車道的中國制造,就能不斷升級為中國智造,在世界舞臺上占有—席之地。
@春風秋雨:千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只有全面落實國家的人才制度,爭取發展的主動權。但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大國,無論通過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還是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高級技工都不可缺。
食品標準誰說了算?
“標準一大堆,不知用哪個”——2013年起,國家衛生計生委全面啟動食品標準清理工作,梳理出近五千項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最后整合發布為約一千項標準的各類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目錄。但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我國食品標準長期存在的交叉、重復、脫節、矛盾等問題依然沒有完全解決。(3月20日《工人日報》)
@口袋藏貓:沒有標準,這不符合建設法治市場體系的要求。但是標準過多、過濫甚至是相互打架,也不是—件好事情。科學界定食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標準,不能囫圇吞棗,尤其是不能混淆人為制造食品安全上的危機。
@左手拉右手:監管部門時常扮演“救火隊員”,哪里出了問題才忙著組織力量去清查、檢驗。雖然大多數違法分子都得到了及時查處,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監管模式只是治標,卻無法治本。監管部門給公眾留下了“失察”的壞印象。
@消失的地平線: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同步、相適應的政府監管制度建設的嚴重滯后,才是我國目前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本質原因。要通過“三管齊下”,努力提高政府監管的有效性。一是政府監管專業化;二是制度建設剛性化;三是監管方式立體化。
@雨錯過了風:將各種紛繁錯亂的標準統一,落后的淘汰,不斷地完善質量標準,這樣食品安全才會有堅實的保障。讓更多的“散兵游勇”成為正規軍。有規范的操作量化標準和足夠的規模,或許是破解食品安全“重癥”的重要一環。
改革帶來的民生紅利
今年底,跨省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將擴大到符合轉診規定的人員。通過國家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平臺,使用社會保障卡,完成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在外地就醫的患者只需要在出院時繳納住院費用個人自付部分即可,不再需要墊付全額治療費用,更不用再為報銷跑腿。(3月20日《人民日報》)
點評:“醫療”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一直以來都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
過去,需要異地住院的,不外乎兩種情況:—種是在外地經商、務工或其父母隨其在外地暫住的;另一種是特殊重大疾病確實需要在大城市專科醫院進行治療的。
在沒有實行異地住院直接結算前,這兩類人員必須自己先全額墊付住院費用,待后期回到家鄉參保地再行報銷。現在患者只需要在出院時繳納住院費用個人自付部分即可,對廣大異地就醫患者來說,這是人民群眾切切實實地享受到了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
市場經濟呼喚“同城同價”
每到節假日,“天價機場餐廳”、“天價景區餐廳”的新聞就頻頻見諸報端,引發熱議。上海的虹橋和浦東兩大國際機場、迪士尼度假區內60多家餐廳、便利店等今起承諾執行“同城同價”,其在相對封閉區域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將不高于其在相對封閉區域外的價格。(3月16日《珠海特區報》)
點評:有過在國內各大機場、景區內消費經歷的人都知道,同樣的商品和服務,只要一進了這些機場和景區,價格都會翻上好幾個跟頭。
商品還是原來的商品,服務還是原來的服務,而之所以到了機場和景區內就身價倍增,顯然和商品、服務的質量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利用自身天然的地域壟斷優勢,賺取市場暴利。
既然上海能夠實行“同城同價”,砍掉部分租金和利潤,讓利于民,那么其他城市的機場、景區,也完全可以做到。“同城同價”屬于真正的市場經濟,也保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和期待。
法律是最好的保護手段
房產中介為什么知道我有房要賣?保險公司怎么知道我最近買了新車?電信詐騙犯為什么知道我近期有快遞上門?廣告投放者又為什么知道我姓甚名誰?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愈演愈烈,僅在最近,就有數起涉及上億條個人信息的泄露案件被破獲,作案人員達上百人。說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個人隱私泄露的威脅,恐怕并不夸張。(3月22日《中國青年報》)
點評:在日常生活中,誰都知道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輕易向外人透露底細。這種防范意識,是保護個人隱私的第—道防線。
然而,在另外一個層面上,我們又仿佛信息時代的裸奔者,網上購物、注冊賬號、填寫問卷、參加抽獎……在不經意間,我們就把個人信息交給了互聯網運營商,而且幾乎沒有拒絕的余地。
在互聯網上,要求個人不透露任何隱私信息并不現實。但法律的“第二道防線”一定要筑牢,讓法律這把“利劍”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網絡犯罪無處可逃。
“提價打折”監管不能缺位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北京舉辦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主題活動,并發布了“網購誠信與消費者認知”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網購時最不喜歡遇到“提價打折”,反對率高達47.5%。這表明,很多網友都在網購時遇到過“提價打折”的騙局。(3月15日中國新聞網)
點評:“提價打折”手段非常隱蔽,如果消費者不提前觀察,認真記錄,你就很難發現商品在節日促銷前哨悄地提價了。
讓消費者時時刻刻與電商斗智斗勇,提防合有水分的虛假打折,這是多么尷尬且無力的防范措施。其實,作為電商的管理者,電商平臺應當承擔起防范“提價打折”的重擔。
誠信經營才能贏得消費者信賴,這一點,不只是對實體交易的要求,也適用于電子商務領域。用技術手段跟蹤網售商品的價格變化,已經不是什么難題,關鍵看政府職能部門和電商平臺是否有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