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苑
廉價勞動,辛勤付出,背土離鄉,帶著農民身份,走向工人的崗位。農民工是他們共同的名字。但如今,這個群體已悄然發生諸多變化,傳統農民工時代正漸行漸遠。
從技能白丁到技術工人
依靠毗鄰港澳的優勢,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三來一補企業來到廣東生根,它們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以便依靠人力成本的優勢,獲取規模生產的效益。
于是,“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大量的農民兄弟來到城市掘金,并一直在城市里打拼,離農民這個詞的真正意義漸行漸遠,慢慢的也就成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批農民工。
20世紀90年代,張喜洋擠綠皮火車,站了三天兩夜從四川來到廣東打工。
“高考落榜只能回家種地,一年勞作僅夠糊口,沒剩啥錢,就想著隨打工潮南下找機會,那時候進工廠沒熟人介紹還進不去呢!一個月掙的錢比在家種地一年都多。”
那是一個人力資源供大于求的年代。“每逢招聘,幾乎所有工廠門口都排起長龍,用工根本不是問題。”來自廣西天等的第一代農民工韋秀群說。
但是,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產業在努力升級轉型,制造業的內部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技能白丁正逐步被機械手取代。
剛剛結束的廣東省人大十二屆五次會議披露,2016年廣東的高新技術企業新增8000家。而對用工的監測顯示,2016年技能技術人員缺口占總缺口的18.2%,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達到近年的最高水平。
“總的來說,我們不缺常規工人。”廣東東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龍說,企業更需要高端研發人員和高端技能人員與企業一起進步。
在“世界工廠”東莞,2015年傳統推進的“機器換人”項目,累計減少用工約7.1萬人,相關企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5%。
“賣體力不如賣手藝。”來自湖南懷化的唐劍飛和族兄弟一起來到深圳的一家電子工廠,“我在流水線,每天加班2小時,一個月掙不到3000塊。我堂哥做電工,不加班工資起薪都比我高1000塊。一技傍身是硬道理,所以我要去培訓班。”
一線工人真切感受到了這股向上的浪潮,許多工人都踴躍參加公司的內部培訓,甚至從工資中擠出學費進修。在廣東中山一家工廠工作的張夕武剛從電大畢業,下班后他經常要學習到凌晨2點。“有所長才不會被淘汰,機會也要自己去爭取。”
有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勞動者的職業培訓。自2008年開始,廣東省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用于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并打破戶籍限制,勞動者從初級工到高級技師,每提升一級職業技能等級給予一次培訓補貼。僅2015年,廣東就有超過26萬的勞動者培訓后獲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并領取技能培訓財政補貼。
走下流水線,流向新行業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產業梯度轉移穩步推進,農民工的打工半徑和就業選擇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中西部傳統勞務輸出地的農民工正在不斷回流,就近就業。他們的就業領域從制造業轉向了服務業和新興行業。此外,隨著雙創升溫,打一份工不再是農民工的唯一選擇。
這個春節,在佛山打工已經十年的蘇勁鋒決定不再出來打工。家在廣西藤縣農村的他說,家鄉也辦起了陶瓷產業園,家門口的工資比廣東差不了多少,還可以照顧家里。“消費沒有廣東高,可以存下更多的錢,離家近覺得安心很多。”
從市場供求看,2016年第三產業用工需求占市場總需求的50.1%,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3個百分點。工廠和流水線不再是農民工的就業首選,許多勞動者流入一些新興的服務行業,例如電商客服、快遞物流、掃碼員等。
廣東省勞動學會副會長羅明忠說,數據顯示,廣東省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對就業的吸納作用也隨之發生變化,新興行業創造出更大的用工需求。
新生代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個性特點也加速了農民工從制造業流向服務業。湖南邵陽20歲的姑娘劉雪嬋就不樂意父親給她找的流水線工作,做起了化妝品推銷。“雖然每天要站8個多小時,但是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可以有人和我說說話,怎么都比工廠強。”
隨著雙創政策的持續發力,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正走下流水線,嘗試創業。根據廣東省人社廳對粵東西北1000個行政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監測情況,近年來農村自主創業人數在持續增加,2016年第三季度已經接近4萬人。羅明忠認為,大眾創業的社會氛圍已深入人心,創業成為勞動者的職業夢想。
從外來工到新市民
沒有技能、沒有城市戶口,擠在工廠提供的逼仄宿舍里,農民工生活在城市的底層,靠著加班和節省,在城市賺取幫補家里的生計。他們在努力地爭取一個平等的待遇,一個融城的機會。
2010年,廣東率先在全國出臺農民工積分入戶城鎮的政策,用“積分”的考核指標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此舉得到了農民工的積極響應。至2015年底,廣東積分制入戶人數超過70萬人。
前不久,國務院出臺《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城區常住人口不到300萬的城市取消“積分人戶”,這使城鄉區域間戶籍遷移壁壘加速破除,新生代農民工的融城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同時,為了解決農民工進城務工造成的子女留守問題,也為了讓農民工子女能夠平等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農民工輸入地普遍實行了“積分制”入學,城市公辦學校向農民工子女同等開放。
2016年,廣東全面開放異地高考,近萬名農民工隨遷子女與廣東戶籍考生同考同錄。“進城務工人員為廣東的建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子女在廣東具有完整學籍,我們必須照顧這些孩子的需求。”廣東省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說。
來自四川的鐘夢瑤是首批享受到全面開放異地高考福利的隨遷子女,她的父母在廣州做環衛工已20余年。盡管自幼兒園開始,鐘夢瑤就在廣州上學,但從小她就知道自己沒有廣州戶口,總有一天要“打回原籍”,因此不敢和同學們處得太好。得知自己能在廣州參加高考,鐘夢瑤長長舒了口氣。
戶籍、教育、社保、就業、培訓……城市待遇逐步向農民工均等化開放。農民工NGO組織“珠海協作者”常務統籌楊玳瑁認為,農民工的融城腳步正在加快,他們不僅渴望新市民的身份,與城市人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更希望能在情感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重建社會支持。因此,協作者一方面通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另一方面,也推動農民工參與社區生活,培育其社會服務能力,幫助他們真正與城市融為一體。(來源:半月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