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晶 蔣芳
編者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內核。文化之功,猶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層文化活起來,百姓精神才能富起來。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出臺實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將實現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
圍繞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近年來,各地不斷進行探索。
用文化點亮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豐富基層百姓的生活。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5年多來,參與城市近百個,已初步形成集群效應。抓住群眾需要,依托已有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項項群眾文化活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在一些地方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6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作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省級區域全覆蓋的“互聯網+公共文化”平臺正式上線。運行以來,平臺活躍用戶量達到近100萬,每月訪問量達1500萬人次。上海市群眾藝術館2016年依托文化云平臺采購3000場節目,吸引了近2000家社會機構報名參與比選,230萬人次參與投票,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百姓點單”,使供需精準對接成為現實。
“都說咱老百姓啊,是那滿天星啊……”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洞街道的社區文體中心里,一曲中氣十足的《咱老百姓》給社區氛圍增添了濃濃暖意。
秉承“你點單,我服務”的宗旨,焦作市于2015年5月開始在全市實施“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隨著工程的擴容,借助“互聯網+”理念,一個服務更加全面、更加精準的“百姓文化超市”已逐步成型。
“我們采用‘超市化供應、‘菜單式服務、‘訂單式配送的方式為廣大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武陟縣文化局副局長馬震霞說。從農業技能培訓到電影點映再到戲曲表演,群眾可以享受及參與的文化服務十分豐富。
“群眾基本不需要為這些訂單出一分錢。”馬震霞說。荊辛莊村文化管理員荊紀征介紹,諸如請劇團為老人祝壽之類較特殊的個人訂單,通過文化超市下單,群眾能享受30%左右的優惠。“按照一場商演三四千的價位來算,通過我們下單,群眾能省下一千元左右。”
現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國家鼓勵扶持社會力量承辦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扶貧離不開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貧,文化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2016年,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啟動,文化對發展的促進帶動作用不斷彰顯。
為進一步加大文化扶貧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不少地方持續精準發力,努力實現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部分供給端仍存短板
盡管不少地方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進行了改革探索,但一些地方同樣面臨諸多難題和問題,亟待從供給側持續改革創新。
目前基層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仍較短缺,一些群眾文化活動仍停留在簡單娛樂層面。
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科負責人袁玉明說,一些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單一明顯,花燈小戲廣場舞居多,一些地方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唱唱跳跳,搞活動就是喊一喊、湊一湊,送文化下鄉的內容存在雷同、低質的現象。
因為從事文化工作,袁玉明走過不少地方,他說,農村都會建文化活動廣場,依托這個場所搞一些活動,但一些地方缺乏新型方式去介入服務,內容也較陳舊。比如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一些地方放的都是老片子,造成有時候放電影的人比看電影的人還多。
好的文化精品是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價值觀多元,更需要優秀文藝作品來引導人們的價值觀。
盡管一些省份已經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需根據社會結構變化進行調整,避免形成資源配置錯位和城鄉差距的情況,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均等化趕不上社會結構變化”的情況。
甘肅省廣播電視網絡公司廣河縣分公司總經理馬小平介紹,2013年他們為農民工送溫暖,選擇在城市周邊和城鄉接合部放電影,沒想到此舉受到熱烈歡迎,除了下雨,幾乎天天都要放電影,一年放了200多場。“外出打工的人沒什么娛樂,文化生活非常單調,需要特別關心。”
專家表示,部分地區的需求主體青壯年已轉移到城市,有的舉家搬遷到城郊居住,甚至整個村都轉移出去。一些農民工大量聚集的社區、城鄉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務存在不足,成為“真空地帶”,在這些地區,資源配置需要重新定位。文化資源配置錯位,少數“送文化”就可能帶來浪費。
專家認為,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防止地區和城鄉之間的不平衡,也要防止人員流動帶來新的不平衡。
在一些地方,盡管硬件配備齊全,但由于人手不足、資金短缺問題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無法高效開展。
“我一外出辦事,文化站就得鎖起來,說是免費開放,但沒人在,老百姓連門都進不了。”在重慶三峽庫區一基層文化站,雖然該文化站是全國一級文化站,但實際開展工作卻很困難。
該文化站站長介紹,文化站硬件設施完備,兩百多平方米的文化站配有電腦、圖書資料、健身器材、樂器和文體用品,對居民也是免費開放。但現在問題在于專人不專用,文化站最早有5個編制,如今真正上班的就自己一個人,其他同事不是借調到鄉鎮和縣里,就是考入其他部門,平時自己還有駐村任務,一旦去駐村就是幾天甚至一周,文化方面的本職工作反而顧不過來。
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副局長俞祖彬說,現在一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不高,有客觀因素制約:一方面,基本上一個社區就只有一個文化專干;另一方面,現在基層的文化隊伍管理也存在不足,一些文化活動和場所存在“放任自流”的現象。
公共文化大餐從讓群眾“點菜”開始
專家表示,群眾文化生活“奔小康”,需要以質量和內容為基準,以更新和多元為目標,落實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從讓群眾“點菜”開始。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國家文化部表示,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貫徹落實,督促各地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服務效能提高的關鍵在于公共文化服務思路的轉變,要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但不是政府包辦,只有讓群眾“點菜”,群眾才能給公共文化服務“點贊”。
文化的競爭其實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競爭,文化人才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靈魂和支撐。只有在文化人才隊伍上形成優勢,才能在文化生產、經營、管理和發展上具有競爭力。
專家建議,要發揮政府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引導作用,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力度。
一些基層干部認為,鑒于基層文體人才缺乏、又無編制的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招聘一批熱愛文化事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基層志愿者隊伍勢在必行。
專家認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杜絕低俗供給。既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是減少低端供給。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
三是清理僵尸供給。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
四是盤活僵化供給。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僵化供給進行盤活,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要讓群眾主動參與到文化創作中來,群眾才是公共文化的根本。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過程或許漫長,而改革將如何圍繞群眾一步步展開,亦必將牽動著所有基層民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