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雪旦
1.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漸進滲入理想教育
當下許多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遠離鮮活的社會生活,致使課堂教學枯燥而又乏味。雖然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脫離實際的照本宣科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一定要有意識地聯系現實社會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感知社會,讓學生知道自己其實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只有聯系生活實際的思想品德課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漸進滲入理想教育。例如,我在教授蘇人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一課“關心社會發展”時,先請學生談談對“社會”的感受,從正、反兩方面談,學生談了好的方面之后教師要給予其肯定,正面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反面的感受有看病貴、住房難、貧富差距大等,此時教師便要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 為這些問題的解決盡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樣學生的熱情便能被點燃,從而積極地努力學習,勵志為國為民做出貢獻。
2.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抓住合適契機,自然融入理想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許多方面,理想教育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雖然也單獨作為一個專題來講,但是我覺得還遠遠不夠,理想教育應該貫穿整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下一代接班人才能有大的氣魄。那么,怎么將其貫穿于整個思想品德課程之中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敏銳的目光,在合適的時機不斷感染學生,讓學生自然地融入理想教育之中來。例如,我在教授蘇人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課“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時,就搜集并展示了“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材料,學生在感受土爾扈特部的這種民族認同感的同時也增強了自我的民族認同感,從而引到中華民族文化上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割舍不斷并融入血脈之中的,繼而引出錢學森拒絕美國優厚待遇回國奉獻的故事。再提出問題:“每一個人都應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那么,作為中學生的你們有什么理想呢,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呢?”這樣一來學生對理想就有了一次感性的認識,并從內心萌發從小要立志報國的愿望。
3.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注重學生體驗,輕快浸入理想教育
體驗式教育是當前最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之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地方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理想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不容忽視。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不可一味地說教,說教只能讓學生產生抵觸的情緒,教師應讓學生親身體驗。理想教育更適合以體驗式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可觸可感,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理想與成功、艱辛與喜悅。如在教授蘇人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十二課“理想伴我成長”時,教師應從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16歲寫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等說起,給學生講授什么是理想。這樣一來,學生會在前人的激勵下,勇于拼搏,勵志成才。
4.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走進學生內心,順勢滲透理想教育
當下的學生有時很讓教師頭痛,由于社會的浮躁,學校、學生似乎也有浮躁的苗頭。有教師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學生越來越難管理,更不要說理想教育了。我想說這是事實也不是事實。學生群體確實發生了變化,但是無論怎么變化,只要教師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一定能打動他們。這個時候思想品德教育就不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以多元的方式嘗試走進學生的內心,這樣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如在教授蘇人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十一課“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時,教師應該從當下社會典型的人物出發,例如馬云和俞敏洪兩個人立志考大學,雖然多次落榜,但是他們始終堅持,最終圓了自己的夢想,也創造了輝煌的人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選擇典型的生活事例,只有這樣學生內心深處才能受到震撼,從而順勢滲透理想教育。
總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應該始滲透穿理想教育,學生只有樹立了遠大的 理想,才能更好、更積極地去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吳海波.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運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1).
[2]林廷建.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方法研究[J].新校園(學習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