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波
摘 要:養老包括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村空巢老人物質生活已基本得到滿足,但是其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關懷等方面的精神生活還未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有效的幫助,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養老問題日益凸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的因素,也有政府、社會的因素以及空巢老人自身的因素,靠單一途徑是不能有效解決的,需要政府、社區、家庭以及個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積極推進精神贍養方面“他養”與“自養”的統一。
關鍵詞: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2-0037-04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快速轉移,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群體。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主要包括自我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四種類型,但是無論哪種養老類型,目前都只是側重解決生活保障和日常照料的問題,而忽視了精神慰藉。學術界針對精神慰藉方面的研究也較少,而且從現有的研究內容上來看,較多關注老年人精神贍養問題的“他養”問題,較少關注老年人的“自養”問題[1]。筆者認為,解決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不僅需要政府、社區、家庭的支持,也需要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只有將“他養”與“自養”的統一起來,才能使農村空巢老人真正擺脫精神贍養問題的困擾,擁有一個安詳、歡樂、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背景分析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后的中老年人。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農村空巢率已經接近40%,部分農村空巢化已高達70%~90%,養老問題日趨突出。養老包括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物質生活已基本得到滿足,但是其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關懷等方面的精神生活還未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有效的幫助,這一點,在農村空巢老人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2013年7月22日,家住重慶石柱縣橋頭鄉馬鹿村的74歲老太太向大蘭因孤獨寂寞在家中上吊自殺;2015年8月,杭州莫邪塘西村的85歲包大伯因擔心自己生病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另據河北省鉆石公益基金會與河北大學聯合發布的《河北省農村空巢老人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農村空巢老人由于無子女或者與子女長時間分居,普遍存在孤獨、抑郁、無助等心理健康問題,老人精神生活呈現“荒漠化”趨勢。因此,高度重視和關心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并給予心理上的慰藉,這是老年人及家人、養老從業人員乃至全社會都應該充分認識和積極應對的問題。
二、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缺乏的原因分析
農村空巢老人精神養老缺失是多種現實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家庭精神養老支持削弱
1.孝文化的缺失。孝是家庭倫理關系的根本紐帶,然而受多元價值觀念及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正在滑坡,一些年輕人往往只顧及自己的生活,很少關注父母的情感需求,甚至在養老問題上,出現了許多歧視、拒養、遺棄、虐待老人的現象發生。
2.經濟基礎薄弱。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家外出務工賺錢,由于打工生活的艱辛以及激烈的工作競爭,他們無力將老人接到自己的身邊進行照顧,從而減少了空巢老人能夠從家庭中獲得的精神慰藉。
3.家庭結構的變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結構呈小型化、核心化趨勢,尤其是“四二一”家庭模式中,老年人數多于年輕人數,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供養容易實現,而精神慰藉就很難實現。
(二)精神贍養法律法規不完善,精神贍養宣傳不到位
我國于2013年7月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然對精神贍養做出了法律性的規定,但這只是一種“倡議性”的條款,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及不履行精神慰籍義務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2],致使精神贍養落不到實處。同時,由于農村的普法宣傳工作不到位,人們的養老思想僅局限于物質贍養,意識不到精神贍養的重要性,更不知道老年人精神贍養的需求,目前該法實施了三年,社會對其不完全知悉,這說明我國精神贍養宣傳很不到位。
(三)農村“空巢老人”精神贍養社會支持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養老供給缺乏。政府在農村“空巢老人”精神贍養問題上處于缺位、不作為的狀態。相比較而言,在城市,政府為“空巢老人”提供了相對完善的精神養老服務設施,如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圖書館、老年健身場所以及老年人興趣組織、老年人心理咨詢中心、老年人協會等等,而農村在這些方面幾乎一片空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的心理空虛。
2.養老機構建設不足,服務水平偏低。目前存在的部分敬老院只是停留在提供生活照料服務的層面,缺乏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關注和精神慰藉。而且服務人員嚴重短缺,文化程度較低,多為臨時工,大都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老年護理培訓,很難給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導方面的服務[3]。
3.志愿者服務缺乏。目前我國大多數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在城鎮社區開展,定期為高齡“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健、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心理撫慰等服務,而農村地區卻沒有這樣的服務,有些村委會會自發組織一些類似的服務組織,但是由于缺乏指導,這些組織多會隨著項目的完成而終止。
(四)“空巢老人”自我精神養老不足
自我精神養老即精神自養,是指老年人自身憑借主觀進取的人生態度,通過積極有益的活動交往,實現精神的愉悅、滿足和發展[4]。農村“空巢老人”自我精神養老不足的原因有:
1.存在感的缺失。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存在感的缺失容易導致人的無意義感、無價值感。老年人隨著身體的老化,在家庭中從權威主導變成附屬,其心理會產生落差,尤其是退出生產舞臺,他們會認為自身對社會失去了價值、被社會所拋棄,從而對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目的和追求,容易產生自卑感和孤獨感。
2.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農村“空巢老人”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經歷的制約,普遍缺乏閑暇消費的知識、技能,無法像城市老人一樣可以通過讀書、看報、上網來打發自己的閑暇時光,“蹲墻根、找樹蔭、聊聊天、看電視”就成了很多“空巢老人”的生活軌跡。
3.身體機能下降。人到老年,肌體的各項功能都在逐漸老化,功能減退,出現如視力模糊、兩耳失聰、行動不便、表達含糊、代謝蛻變等現象,這些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出現的改變,也會給“空巢老人”帶來精神上的困擾[5]。
三、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實現路徑
在社會急速轉型的形態下,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
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在家庭精神養老支持逐漸削弱、自我精神養老不足、機構養老質量不高的情況下,完善對該群體的養老保障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
1.加大對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的公共投入。可以設立精神贍養專項資金,專門用來解決“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并在各級政府的預算中進行單列。同時依托社區,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精神養老硬件設施,比如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圖書館、老年健身場所、老年棋牌室等,再如老年人協會、老年人心理咨詢中心等,以豐富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解決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
2.加強立法,明確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可借鑒瑞典、芬蘭等國的有關法律,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的周期與頻率,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同時,增設處罰性法律規范。對那些冷落、歧視、侮辱、漫罵、誹謗父母的子女或家庭提出具體懲罰措施,從而防止子女對父母進行精神虐待。
3.采取特殊的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辦法,即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是指政府作為出資方,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托、邀標等形式向社會組織或企事業單位購買養老服務,并為需要的老年人群體提供服務。政府購買的經費從公共財政預算中支出。現階段應根據農村“空巢老人”的實際需求、個人條件、家庭狀況等做出綜合評估,對于不同“空巢老人”做出合理的劃分,并分層分類提供相應的精神養老服務。對于那些物質有保證但精神需要慰藉的農村“空巢老人”,可以發動社會的力量,組織社會義工團體和志愿者定期到這些老人家中走訪;對于有一定支付能力的“空巢老人”,可以幫助他們自行購買家政公司或養老機構的有償慰藉服務,如情感交流、生活陪伴、心理咨詢、健康生活指導等。供需雙方的對接、溝通以及服務協議的簽署和執行由村委會負責具體實施;而對于經濟比較困難符合政府居家養老條件的農村“空巢老人”,則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照顧和精神慰藉。
(二)社區推動,探索 “銀齡互助”居家養老新模式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政府財政有限的情況下,單靠政府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空巢老人”精神贍養問題的,必須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社區參與養老保障可以充分依托社區內物質經濟資源和社區內人際關系網絡,甚至包括老年人本身等多方面的資源,彌補政府養老的不足,同時也可以使社區成員為了一個共同事業緊密頻繁互動,增加社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養老保障方式。
目前,“銀齡互助”就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養老保障方式。所謂“銀齡互助”,就是在社區的組織和推動下,組織健康的、文化層次比較高的低齡老人,幫扶社區內高齡、空巢、獨居、失獨家庭的老人。當前,農村大部分“空巢老人”養老都以居家養老為主,在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且社會養老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社區如果能充分利用好這些“銀齡”資源,合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開展有效的“銀齡互助”,對于解決“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問題,也是寶貴的良法善策。“銀齡互助”這種形式目前在城市社區比較流行,農村地區還處于探索階段。可借鑒北京市豐臺區西洼地社區的做法,該社區于2008年成立了一個為老服務的自治組織,即居家養老互助會。該互助會現有志愿服務隊7支,志愿者125人,服務內容包括購物、理發、拆洗被褥、家庭衛生協理、談心交流、看病陪護、平安家庭7項。為加強長效管理,互助會實行“雙卡”會員制。分為持紅本、綠本兩種會員,持紅本者為志愿者,持綠本者為受助者。紅本和綠本上面都印有“互助會”的服務電話,居民可以提前預約。凡本社區60歲以上的空巢、特困、殘疾老人,每年每戶交10元會費(困難戶免交),便可隨時享受志愿者提供的各項服務;而志愿者的無償付出,將作為“愛心儲蓄”,義務服務滿五年者,可終身享受服務[6]。西洼地社區的“互助會”形式,為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農村社區一定要因地制宜、未雨綢繆,將這筆可觀的“銀齡”資源利用好。
除了大力推動“銀齡互助”,社區還應積極宣傳有關精神贍養的法律、法規,通過電視、廣播、板報等多種形式,讓子女明白贍養老人不僅包括物質贍養,還包括精神贍養,精神贍養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還要加強孝德文化教育,通過開展評比表彰,建立褒揚機制,營造尊老敬老的文化氛圍。對于“空巢老人”成立老年人興趣小組,社區要提供場地和經費的支持。
(三)強化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服務意識與行動力
我國《老年法》第10條規定: “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這說明解決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家庭成員負有主要責任[7]。因此,家庭成員要強化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服務意識與行動力,在實踐中努力做到三個方面: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人,多傾聽他們的意見,多讓老年人參與家庭決策;二是在情感上慰藉老人,在外務工或求學的子女要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多與父母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節假日盡量回家陪伴父母;三是在心理上滿足老人,盡量順從老年人的意愿和尊重老年人的選擇,比如支持老人再婚,引導老年人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支持老年人參加各種老年活動等。
(四)創造條件豐富老年人晚年生活,鼓勵老年人“精神自養”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因是事物的決定性因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所以,即使家庭、政府、社區對老年人進行了充分的精神撫慰,老年人的自我慰藉仍然不可缺少[8]。
1.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活動理論認為,老年人通過新的參與、新的角色可以改善老年人因社會角色中斷所引發的消極情緒,也就是重新找回自信[9]。因此,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應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可以憑借其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優勢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有才藝的可以組織村里的老人開展各種娛樂活動,身體健康的可以從事各種有償和無償的社會公益活動,有技能的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為村里的其他老人服務,諸如理發、電器維修等等,從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社區應努力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提供條件,幫助他們進入新的角色。
2.實行“文化反哺”,提高老年人精神自養能力。“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10]。面對社會的急劇變遷和技術進步,農村“空巢老人”受知識文化水平和自身能力的制約,無論是在價值觀、生活態度、行為模式乃至于電視、手機和電腦等器物的使用方面,與子輩或孫輩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從而加劇了新舊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寂寞。因此,子女在情感上,應該用讓父母能夠接受的方式,及時對父母實行知識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反哺,將新事物的意義和使用技能,如上網、網購、視頻聊天、微信聊天、發送手機短信等傳遞給父母,以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老人也應該放下身段,主動向年輕人學習,借助他們的“反哺”及時而全面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改變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養成與現代社會相吻合的行為模式,從而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精神自養能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培養新的興趣愛好。興趣和愛好是老年人充實生活的妙藥和良方,能使人重新找到自己晚年生活的位置,而且能夠從中獲得自我價值感。老年人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比如,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種花、養鳥、釣魚、下棋、跳舞、繪畫、剪紙、吹拉彈唱等,這些愛好能使靜與動很好地結合,不僅有利于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減少孤獨寂寞感,而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良好作用。
四、結語
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在社會急速轉型的形態下,今天的“精神贍養”已經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家事 ”,解決他們的精神贍養問題,需要政府主導、社區推動、家庭支持、個人參與。唯有四方協同作用,發揮自身的優勢、正視各自的責任才能解決,才能真正使農村“空巢老人”擺脫精神贍養問題的困擾,擁有一個安詳、歡樂、幸福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 于長永,李敏.我國老年人精神贍養問題研究綜述[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2] 王宇琳,戴平安.“空巢老人”精神贍養的法律保護[J].當代經濟,2011,(7).
[3] 趙巧鳳.農村“空巢老人”精神贍養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4).
[4] 周湘蓮,周勇.農村“空巢老人”精神養老問題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
[5] 袁也豐.淺談老年人心理健康[J].老友,2015,(7).
[6] 時華.“互助會”溫暖“空巢老人”[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08,(12).
[7] 潘劍鋒.對加強農村家庭養老文化功能的思考[J].求索,2004,(1).
[8] 張靜.論我國老年人精神贍養[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8.
[9] 吳仙.探析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有效途徑[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5).
[10] 周曉紅.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J].青年研究,1988,(11).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