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達
對于陶塑藝術來說,中國古代高階段的漢唐兩代,有這豐富的藝術作品。從宏觀上來看充分的體現了文藝理論中的經濟決定觀念。
一、經濟基礎決定文藝
隨著改革開放,我們藝術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影響。一步又一步的提高。馬克思曾經說過:下對于我們文藝、藝術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是發自內心的感謝鄧小平同志,你可以說我們是90后,不懂得建國之艱難,不懂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貢獻。但是我們90后真的切實的經歷也正在經歷著祖國最幸福的時代,雖然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從91年蘇聯解體到今天中國大步邁向富強民主的中國夢,我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思想水平正以中國速度走向世界的前列。對于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來說。改革開放開放的意義不僅僅是經濟,更是從思想上不斷的學習了外國的先進藝術理念,藝術作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于藝術的描述是具有準確的、先見性、總結性的在人類社會的任何歷史時期都是適用的。
在封建社會的頂期漢與唐陶瓷不管從技術水平還是發展速度都有著飛躍性的進步。漢朝采取的察舉征辟制、修養聲息極大的刺激了政治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從藝術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著漢朝的”說唱俑”是一個典型的描寫民間生活的藝術作品。唐朝的作為封建社會中經濟政治的又一高峰期,對應中的工藝陶塑也隨之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歷史
華夏文明的泥塑藝術源遠流長,如果真的單獨說一門學科是的形成的。這個問題好說,一切的意識都是伴隨著物質的發展而來的。物質決定意識。所謂意識的最高階審美藝術,可一門美的藝術形成的原理是復雜的。在形成問題上又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諸多的原因促進發展了陶塑藝術乃至文藝的形成,漢唐陶塑不是憑空跳出來的。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最早就發現了泥土與火的奧秘,雖然它不被用作于觀賞僅僅是出生于實用,但是它領先于其他金屬材料。因為獲取材料簡單,可以做成很多形狀的生活器皿。這時的陶塑不是文藝。因為不能上升到文化的層面上。一、是因為簡單的形狀和紋樣僅僅是裝飾。二、那時的人們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不能脫離使用。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厚葬習俗一直都存在。非常重視死后的禮數。厚葬風俗源遠流長,注重項目很多殉葬過程中陪葬品。
在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在自己的同伴去世后就已經開始把死者的生活用品散布在尸體旁邊。目的是為了表明死者的身份。在自給自足的漢王朝。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有了很多積蓄。為厚葬之風提供了很大的物質基礎條件,作為平民殉葬品手選的陶塑,備受青。
所以經濟基礎發展自給自足的漢朝,無形中刺激了文藝的進步與發展。
(二)內容形式
隨著青銅材料的出現。奴隸社會的發展。逐漸代替陶成為生活器皿,雖然在商周時期,青銅僅僅是上層統治階級使用的。但是生產力的發展,漢朝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發展經濟政治。人民可以自給自足。開始發展自己民間的審美的藝術,描寫民間娛樂生活的作品層出不窮,有雜技俑、民間生活勞動后的樂舞俑等。在統治階級生產生活的改善,統治階級為了不斷的加強鞏固自己的統治,一直都趨向于威嚴肅穆的藝術風格,這一點在青銅工藝中特別明顯。在秦漢時期最為突出的就是秦俑。所以說文藝的內容形式它的產生發展都收到一定社會基礎的影響。我們在談論漢代秦俑的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不得不說到,“漢承秦漢制”這一點不僅僅在政治制度上,在漢俑的制作中有很多秦俑的士兵題材的藝術作品。
(三)馬的淵源
馬作為古代戰備工具、交通工具、貿易、娛樂、運動、國家戰略儲備,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了趙國。從金屬材料上的銅車馬,到玉器材料上的羊脂玉羽人飛馬,馬則更加是工藝美術的刻畫對象。作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馬文化則更加的進步發展,馬的數量上的激增從不足萬匹到七十萬匹。馬匹的管理飼養更加集中到了國家興衰的政策的高度。統治者李世民一生戎馬生涯,十分愛馬。他的詩中寫到:“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這種馬文化的興盛,再加之李世民、李隆基等統治者的青睞。激發了藝術工作者對于馬的挖掘,才產生了這么多以馬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有舞馬銜杯銀壺等杰出的藝術作品。這種繁榮的馬文化為工匠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正是因為這種經濟政治上南來北往的“馬”文化,決定了陶塑藝術題材中馬的重要性。同時胡人俑、漢人胡裝俑大量出土在唐墓中。這與唐代兼容并包的思想密不可分,南北往來絲綢之路,中西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無形中刺激了文藝題材的創新。
二、風格比較
與漢朝粗獷、概括、洗練的藝術風格不同。唐代的陶塑文藝顯得更加寫實、細膩、內涵更加豐富。總體來說漢朝的生活水平和唐朝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雖然都為盛世,從不同的方面來看。農業大國的土地政策是最重要的,在兩漢時期,秉承秦的土地所有制政策。土地私有并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必須要相國家交稅,據史料記載:土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者三十分之一,并有算賦和口賦。后期地方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破產淪為佃農。地方豪強的實力逐漸增強。但是鐵制農具的出現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牛耕的普及水利設施。使得人民的經濟基礎還算說的過去,人們需要勞動滿足自己的生活。
唐代均田制沿襲了隋的土地制度,每人分地80畝良田20畝。具體的分地中照顧了不同層次的人老人、殘疾人、道士、尼姑等都有不同的分田方法。這一變化就漢來說適應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結構變化的情況。照顧到了更多了社會層面,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表現。使得人民的生活中開始有余糧。生活開始變得更加富裕起來。試問一個剛能填飽肚子的人,怎么能細下心來專心研究藝術,如何能做出精細的細節,對于寫實與內涵是需要大量的實踐研究、理論總結的。所以造成了漢代粗獷概括洗練的藝術風格。成就了唐代的寫實細膩。
三、結語
從漢唐中我們不難發現,陶塑藝術依托于經濟基礎所發展。毛主席說過:藝術來自于生活。在日常工作,勞動中。經濟的發展影響了我們藝術題材內容風格。亂世中出英雄,亂世中未必能成佳作,陶塑藝術作為文藝的一個分支。在其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遵循著文藝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參考文獻】
[1]鐘汝榮,史鑫.石灣陶塑[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14.
[2]周彝馨,呂唐軍.嶺南傳統建筑陶塑脊飾及其人文性格研究[J].中國陶瓷,2011(47).
[3]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