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2年2月28日,49歲的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在揭曉評委的決定時,普利茲克先生表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筑師,這標志著中國在建筑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要能與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不談建筑,只談房子,所以就是業余的,業余建筑。”這是王澍喜歡說起的兩句話。前一句,表現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認同。后一句,則道出他對當下的批判,應該抱著平常心,真心誠懇的對待建筑。王澍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他喜歡簫管,擅長書法和山水畫,執著踐行中國本土建筑學理念,享有“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筑家”的美譽。了解一個建筑師,就不能不說說他的建筑作品。
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占地60余畝,因校區中有一座小山名象山而得名。整個校區分為兩個部分,南區為老建筑改造部分,植被極好,大樹參天,隱有古意,北區為完全新建,大開大合,大氣與幽靜的統一。在建筑師的思考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象山已經在那里,所有的建筑,包括將要使用建筑的人都以這座山為觀看與思考的對象。
(一)整山理水
王澍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這種思想隱含的一個重要意思是:房屋不應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山水中,房屋應該質樸而謙遜,避免過分夸張的建筑體量與造型表現,建筑首先應考慮隱退。設計者營造出了一個半人工的緩坡谷地,與現代大學較大體量的建筑對應,不用傳統的小橋流水程式,而是選用類似與慶元、龍泉一帶的廊橋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藝術工作室群相連。但這種對景區進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傳統中國的,也是全新的當代創造,形成在喧囂繁華的市鎮中,一片寧靜曠遠的場所。
(二)交往空間
校園設計中特別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環路,建筑中的寬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邊、水邊小屋,都是某種既可步行,又可展覽,又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的地方,與它們相連,是連綿不斷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邊水上,使校園既是理想的教育場所。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兩側,方案為此專門設計了環山沿河的開放的藝術走廊,寬度從30m到120m不等,以林木花草為主體,間雜小型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環境藝術作品。
(三)生態環保
整個校園建筑的結構形式是選用當地最常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局部鋼結構加磚砌填充墻體系。建筑師在這種體系中,大量使用當地便宜的回收舊磚瓦,并充分利用手工建造方式,將這一地區特有的多種尺寸舊磚的混合砌筑傳統和現代建造工藝結合,形成一種可有效隔熱的厚墻體系。屋頂選用一種環保的中空混凝土現澆厚板,與回收舊磚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結合,形成一種可有效隔熱的屋頂體系。這種厚墻與厚板結合的結合,在這個夏季炎熱冬季陰冷的地區能有效減少空調的使用,同時整個校園建筑和景觀共使用多達700萬片回收舊磚瓦,節約了資源,也深刻影響著教師與學生的生態觀念。
三、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
2000年,王澍完成人生第一個主要作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這個作品體現了他的建筑哲學:對環境的密切關注,以及對蘇州園林造園思想的理解。基地北面靠山,南面臨水。這座圖書館將近一半的體積處理成半地下,從北面看,三層的建筑只有二層。矩形主體建筑既是飄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這個方向是炎熱夏季的主導風向。沿著這條穿越。路線,由山走到水,四個散落的小房子和主體建筑相比,尺度懸殊,但在這里,可以相互轉化的尺度是中國傳統造園術的精髓。而從一個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許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圖書館的“詩歌與哲學”閱覽室,便是一個中國文人看待所處世界的“觀點”,一個人與自然生態相互平衡的位置。
山走到水,四個散落的小房子和主體建筑相比,尺度懸殊,但在這里,可以相互轉化的尺度是中國傳統造園術的精髓。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圖書館的閱覽室,便是一個中國文人看待世界的“觀點”。
四、寧波歷史博物館
在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的評審詞中,專門提及了寧波博物館。評審詞稱“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難能可貴的特質———外表不失莊重威嚴的同時,又能完美運作,并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動創造出一個寧靜的環境。寧波歷史博物館就是其獨特建筑之一”。
場地處于一片由遠山圍繞的平原,不久前還是稻田,城市剛剛擴張到這里。這座建筑是被作為一座人工山體來設計的,思想首先來自建筑所處的環境。人如何與一座山共同生存是被反復描繪的對象,山是中國人尋找失落的文化和隱藏文化之地。整體建筑分割為參差不齊的五個部分,王澍接受采訪時說:“當我著手設計這座建筑時,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無法為這座城市設計什么,因為這里還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東西,最后我決定設計一座山,它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從設計手法上來講,它的結構充滿隨意性,從外觀上看像個盒子,但其側面卻是傾斜的,缺失了大塊面積。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種材料。
博物館在外觀設計上大量地運用了寧波舊城改造中積累下來的舊磚瓦、陶片,形成了24m高的“瓦片墻”,同時還運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墻,毛竹隨意開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顯現。王澍這樣談到自己的設計初衷:“使用‘瓦片墻,大量使用回收材料,節約了資源,體現了循環建造這一中國傳統美德,一方面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義在于對時間的保存,回收的舊磚瓦,承載著幾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消逝了的歷史,這與博物館本身是‘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
五、結語
貝聿銘先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師的當務之急,就是探索一種建筑形式,它既是我們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同時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王澍的理念無疑是與之不謀而合的。
通過對王澍的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一種看法:其設計作品的精髓則是從自然入手,尊重地方文化,注重文脈的傳承,對周邊環境始終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對文化有一種堅持,而且是骨子里的那種堅持。王澍的成功是中國建筑界的驕傲,從更深層次意義上來說,應該是中國文化的被認同,也許可以稱之為一種現象吧。我想我們的建筑創作應該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為了建筑,去套文化,謂之概念。
作者簡介:白洋,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歷史與理論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