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代中國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凝聚中華民族智慧和氣質的傳統繪畫也在不斷的發展與創新,時代要求我們創作出更多有價值且符合當代人民的優秀作品。其中工筆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繪畫形式,是以人物為主要的表現對象,用精謹細膩的筆法去描繪自然景物以及現實生活中人民的場景。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民族性;時代傳承
工筆畫作為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運用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自然景物以及現實生活場景,在不忘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世界多方文化,展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持久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工筆人物畫萌芽時期
戰國時期發現的《人物馭龍帛畫》是湖南長沙楚墓中發現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三幅帛畫之一。畫面中龍的狀態被畫成像船舟的形象,龍的下面有像白云形狀的物象對其烘托,并且和龍的形象巧妙的組合在一起。使之形象生動。在畫面分布處理中,把龍的體型畫的占到了畫面的一多半,不受畫面的束縛,而畫中男子衣帶飛揚,彰顯灑脫之氣,反映出當時人們內心對自由不受拘束的向往,以及對權威的向往。這屬于民族藝術傳統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強調表現出理想,從而塑造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來抒發情感。由此可見藝術的形式、內容和創作方法體現了藝術的歷史繼承性。習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作品要反映時代,反映廣大人民心聲是極具代表性的理論。在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發展時期戰國時期,出現的最早的工筆人物畫也強烈表現出對安定社會的崇拜向往。
二、工筆人物畫發展繁榮時期
到秦漢時期,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至隋唐呈現典雅整潔的成熟繪畫風格。而工筆人物畫真正走向成熟的時期是在唐代。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步輦圖》,即形象的反映出這個現象。《步輦圖》畫面描繪的是唐太宗坐在步輦上,去接見頌贊干布派來的迎親使者的場面。圖中步輦周圍有隨從侍女打扇,且服飾莊重典雅,反映出當時的經濟基礎以及民族傳統文化,和戰國時期的畫跡相比來看,畫面加強了物象的寫實性,注重人物個性的描寫。對人物角色進行仔細的刻畫,人物面部線條圓潤飽滿,對當時的民族文化和經濟基礎進行很好的塑造。直至宋朝翰林學院的建立,把工筆畫推上了巔峰,表現出了細膩逼真的繪畫風格。
三、工筆人物畫的蕭條衰落時期
元明清時期隨著花鳥和山水畫的興起,工筆人物畫的發展較為緩慢,雖然期間也出現過一些優秀作品,但整個工筆人物畫壇還是漸趨衰落。隨著社會的發展,更新思想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從歷代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設色以及對色彩的運用、線條的把握三方面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思想發展意識,且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思想信仰也不同,即作品表現形式也是多樣化,正是這種差異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藝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局面。藝術文化的多樣性使文藝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優秀的作品不僅蘊含當時的文化底蘊還彰顯著時代特征。
四、工筆人物畫體現出的繼承與創新
(一)分析何家英作品反映出的繼承性
何家英是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杰出的代表之一,何家英在工筆畫人物畫領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這與他獨特的創作理念分不開。在他眼里,繼承傳統和創新哪一個都不能丟,丟了一個也就丟了另一個,何家英認為傳統是命脈所在,要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中探求相同的規律和彼此的契合點并且優秀的作品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廣大人民。他的作品《山地》見給人很震撼的視覺信息,《山地》這部作品的創作素材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真實的去反映廣大勞動人民,類似西畫的構圖,追求畫面的充實,重對實的表現,以實求虛,畫面中的農民背部極具感染力,形象的反映了農民在土地里勞作時的場景。畫面中的石壩是農民祖祖輩輩汗水壘起來的,代表了一個歷史以及時代。給我們傳達出在當今社會幸福生活中要不忘過去,銘記歷史且珍惜當下得幸福生活。創作來源于生活,素材來源于廣大人民,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座談會說到“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優秀的作品要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要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的共鳴,在創作的路上我們要善于去發現,要不斷地去為創作而構思,去積累一些有價值有文化底蘊的素材創作出人民共賞的優秀作品。
一件藝術作品的完成,包含了藝術家的情感,要不斷的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里,用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去刻畫最美的人物。作品也是為了交流而產生的。在藝術的園林里,每一個民族藝術都是園林里的一員,彼此有自己的優劣點,各民族藝術要以身作則,承擔起自己的社會功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
(二)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工筆人物畫創新
徐悲鴻先生曾說“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可采入者融之”。我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工筆人物的線條剛勁不阿,用色典雅莊重,我們要繼承發揚,并在此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藝術,與世界融合的同時保持自己傳統畫體的獨特性。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中西方思想文化大熔爐,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認真學習借鑒西方文化,在不斷的自我更迭的過程中才能保持永久的精神活力。
工筆人物畫要在內容和形式上革新,作品的當代性要強,藝術家要對前輩和同輩以及自己革新,革新程度體現在同一風格的延續或者突破,銘記藝術創新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在堅持繼承傳統繪畫技法的同時去發展創新,創新的同時不要失去自我,在多元化的今天,優秀作品必須融匯了中西方的思想。在堅持優秀的傳統的同時又不固步自封,在西方繪畫的思想潮流下也不隨波逐流,時刻保持我國工筆人物畫的勃勃生機。
五、結語
作為文藝工作者的一員,我們要時刻關注了解中國畫的最新狀況,傳統民族文化與世界綜合文化,腳踏實地,走進生活,在繼承傳統民族精神的同時尊重現實反映現實,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道路,正確的對待外來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鄭小娟.工筆人物畫技法[M].長沙:湖南出版社,1989.
[2]《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R].2014年10月15日.
作者簡介:武丹丹(1991.11-),女,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