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古代人物畫對于人物的描繪,不僅僅是滿足于外形的相似,而是更注重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揭示。“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心境往往可以通過特定的面相表現出來。可到了元明清,文人畫家更青睞于山水畫和花鳥畫。面相學也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被人遺忘。當代人物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繪畫的沖擊,而繪畫者常說的“三庭五眼”,其實最早為相學術語。這些都可以論證中國人物畫和面相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嘗試淺析元明清后人物畫與面相學的關系。
關鍵詞:相學;元明清;人物畫
一、元明清繪畫題材的側重
雖然元代畫人物的畫家中不缺乏高手好手,但文人畫突顯出來,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文人們較多喜歡畫山水和花鳥,此時竹石、梅蘭等題材也逐漸在畫面中出現。元代的人物畫家王擅長人物畫,且造型精準生動。他的著作《寫像秘訣》中有記“凡寫像者需通曉相法”,這可以很明確推斷于王繹而言,相法相對于人物繪畫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王繹本人也是以擅長畫人物肖像而出名的,他畫的人物,造型生動精準。
元代雖然人物畫還是不如山水受推崇,但還是存在很多畫家繼續堅持著人物繪畫,如趙孟頫、錢選、衛九鼎等人,都是人物繪畫中的高手。
二、丁和《傳真心領》
繼《寫像秘訣》后,又有了一本對于人物繪畫影響不小的著作誕生,也就是清朝丁皋著錄的《傳真心領》。書中有記載“寫真一事,須知意在筆先,氣在筆后,分陰陽,定虛實,經營慘淡”[1]。丁皋提出在畫畫前應先觀察寫生對象,對其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開始動筆,有胸有成竹之勢,這種先觀察再動筆的作畫步驟,就是將面相學融入到了觀察的步驟當中。《傳真心領》中還收錄了“三停五部圖”、“起稿論”、“染法分門”、“面色論”、“氣血論”及面部五官的“天庭論”、“鼻準論”等,是畫人物者必看的一本面相學的著作。
丁皋《傳真心領》中對人物面部理論的分析,恰巧與西方科學繪畫的“三庭五眼”相類似。
三、明清人物的發展
明清之際,西方列強國家的入侵,使得中國的傳統國畫和西方的油畫相碰撞,而且中西相學也產生了一定的交匯。傳教士來到中國,更帶來了歐洲的藝術,傳統人物繪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比較著名的是乾隆時期從意大利米蘭來到清宮中成為宮廷畫師的郎世寧。他將乾隆皇帝一身中經歷比較大的事情一一在畫面上記錄下來。但中國人一直不喜歡油畫,因為油畫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得渾濁不干凈。所以郎世寧等其他外籍畫師為了適應宮廷中對美的要求,開始學習中國的傳統繪畫,使用礦物質顏料在絹上作畫,且一改西畫中對陰影使用的繪畫習慣。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達88高壽。那么通過圖1乾隆帝的畫像來看看慈眉善目乾隆帝是不是真的有長壽的“標志”。
(一)臉型
擁有長方形臉,整個臉型橢圓且長的人,這種人可得長壽。畫像中乾隆帝的臉橢圓且長。
(二)人中
神相全編中說“人中深而長著,長壽”。人中深長、端正而直的人可以長壽。乾隆帝雖然人中兩側長了胡須,深長的人中還是依稀可見的。
(三)中停
中停是指從眉毛到鼻準的部位。中挺豐滿端正,鼻梁挺直,有“年壽隆起者壽”的說法,就是指鼻梁中部隆起者可以長壽。畫像中乾隆帝的中停較長,鼻梁直挺,是長壽之面相。
清光緒年間,將古代的“門神畫”正式成為“年畫”,年畫娃娃(圖2)可愛的造型,以及美好的寓意,使得其深受我國農村老百姓的喜愛。年畫娃娃的造像,也對嬰戲圖中兒童形象的表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圖2中兩個年畫娃娃均有抓髻,抓髻在民間既有繁衍和生育的寓意。兩個娃娃手舉著蓮花,騎在金魚和鯉魚的身上,寓意著“闔家歡樂,年年有余”。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娃娃那紅撲撲的臉頰,寓意著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很多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要考慮所表達的情感和作用,所以研究繪畫對象的面相,來探究其內心世界,對繪畫作品的闡述尤為有效。
四、元明清人物畫與面相學的關系總結
上文中描述了元明清后,西方繪畫對于傳統國畫的影響。西方繪畫對于比例和光影極為講究,同為刻畫人物,西方繪畫中對比例把握越精準,所刻畫的人物就會越惟妙惟肖。中國傳統國畫對于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但通過刻畫外表來展現內在,必然離不開面相學對繪畫的指導。明清后,西畫中畫互相影響,面相學的學習對于畫好人物畫而言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當代的繪畫人,大多是過早接觸西方的繪畫方式,利用光影去完成素描作品,而較晚接觸國畫去完成一幅完整的人物畫。人物畫的畫面形式也逐漸變得過于寫實,而缺失了國畫人物的韻味。如果重新拾起面相學,我想會對今后人物畫的發展帶來全新的面貌和氣息。
作者簡介:唐夢玲,女(1991-),民族:漢,籍貫:安徽。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