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唐代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代,唐代書法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座奇峰,既崇尚法度又重情感表現,并且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同。楷書和草書體現著唐代的書法規則,也同樣是唐代書法的最高成就,唐人尚法書風的形成,不僅為書法確立了社會地位,并作用于其他藝術,現代書法仍然需要這種精神。
關鍵詞:唐代;尚法書風;書法
尋找書法的典范,自唐以前早已開始,從先秦到魏晉,各種書體的完成可以看作是書法規范的過程,甲骨文時期的參差不齊要向整齊劃一均勻努力,金文要從錯落有致走向規整。走向楷法,既是魏碑的發展從實用走向藝術追求,也為了利于對書法的應用與研究,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漫長的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唐代之所以會形成自上而下的尚法書風,不僅有二王書法的傳承,還有唐代政治經濟繁榮的歷史背景,唐代尚法書風已經滲透到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個時代,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書風并存,呈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唐代尚法書風上承魏晉余韻下啟宋意先河,樹立了書法史上的第二座豐碑。從魏晉的尚韻到唐代的講求法度,使極端工整的楷書和縱橫神逸的草書在同一個時期發出歷史最強音,并且書法理論在此刻也同時輝煌。
書法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范疇,因此,“法”作為一種規律規范,并不僅僅指楷書的法度。它“既是人們對書法整體性,本質性的智慧把握,又是人們感情的抒發,精神氣質的流露和知性的成果及理性的結晶,它極大的促進推動著書法藝術的向前發展”。所以,唐尚法的書法藝術特質是書法內在藝術規律中的一種體現。提起唐代書法,就會想起顏筋柳骨,初唐四家。唐代楷書,風格繁復,法度完備,規矩森嚴,令后世書法望而卻步。唐代書家及理論研究、技法、法度著作特別多,例如張懷瓘《論用筆十二法》,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智永的《永字八法》,張彥遠的《法書要錄》等等諸多對于書法的執運,結體,章法提出一系列的規則,范式,從這一方面體現了唐人的尚法意識。但是尚法只是唐代書法藝術的一個方面,并不能完全概括歷史近三百年的唐代書法藝術全貌,也不能準確揭示唐代豐富的書法藝術思想本質特征。后世習慣以“唐書尚法”、“晉書尚韻”、“宋書尚意”、“明書尚態”、“清書尚質”來概括不同書法發展時代的書風特色及審美變化,這樣的說法太過于片面,只是對一個時代書體的大體概括,單單指一個時代的書法藝術,就如同我們經常說到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只是一個時代的經典縮影。
人們習慣的認為,唐楷至顏柳,法度森嚴,結體謹慎,已經到了無以復加,另后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其實此看法只是看到了現象的表面性。實則顏柳二人推陳出新,在當時來講,是一種適應發展的新書風,是有創造性的。例如顏真卿追求的是一種“自然雄媚”的審美理想,其楷書《自書告身》結字大小錯落,行距疏密有度,字矩上下參差,不追求形式的整齊,但整篇筋骨疏朗,血脈通暢,充滿了雄渾博大之氣。顏氏行書《祭侄文稿》,圈涂抹改,惟見滿腔憂憤,不工而工,猶現蒼穆之氣。柳公權則給后人留下了一句“心正則筆正”,書如其心,字如其人,謹嚴法度間傳出一種堅貞鐵骨的力量,這是他學識、修養、人格的整體體現。
在各種書體中,草書便是拘束最少,最能抒情展意的一種書體,到盛唐也已經到了巔峰狀態。張旭的草書豪邁瀟灑,連綿婉轉。懷素行筆如疾風驟雨,使轉流暢,結構奇異多變,把狂草推向極致。從二人所流傳下來的真書看,他們的楷書流露著一股陽剛之美,正由于在楷書上的嚴格訓練,才會對草書筆意有獨到的見解。他們的草書雖是以“狂”為特色的,但是是不亂法度的,是在熟練技巧的法度上“從心所欲不逾矩”。揮毫自在灑脫的外在不逾越形式美的規范,是尚法與尚意的完美融合。
書法要表達的最終在于抒情性,通過創造文字的外在形式結構表達情感,用自己的形式和語言,用現下新時代的精氣神結合法度將其規范下來。唐代書法藝術,繼承了六朝書法傳統與名家墨跡,是六朝書法的發展,富含金石氣質,顯露流美風韻。唐代書法的這種書法面貌,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開放的心態和寬容的文化氛圍,有利于書法家在思想上從不同的文化傳統中汲取精華,從而造就了書法藝術的多元性和共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