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掛淮南竹,堪能見四鄰。”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鑒盛水,直至銅鏡出現,在之后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里,銅鏡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平涼市博物館在幾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現已收藏歷代銅鏡249面。雖數量不多,但其制作工藝精湛,刻畫精細,銘文豐富,時代鮮明,能客觀反映本區域各時期銅鏡的制作風格和地方特色?,F遴選出一些頗具代表性的銅鏡,以饗同好。
【關鍵詞】歷代銅鏡 紋飾題材和風格 平涼市博物館
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出自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存。從齊家文化時期到西周時期,銅鏡始終處于原始狀態,數量稀少,制作粗糙,缺乏規制。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銅鏡的制作才有了質的飛躍。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鑄造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往。戰國之后,青銅鑄造業衰落,但銅鏡卻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其間,戰國和漢、唐是它的輝煌時期,無數紋飾精美、銘文豐富、工藝卓絕的銅鏡被創造出來。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各種社會文化需求。直到清代,西方玻璃鏡大量傳入中國,銅鏡的歷史使命宣告完成。
平涼市博物館珍藏的歷代銅鏡自戰國到明代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年,基本涵蓋了銅鏡藝術的興起、鼎盛輝煌直至衰落的各個階段。這些珍貴的銅鏡是通過平涼各地的墓葬發掘、個人捐贈以及博物館文保人員上門征集等途徑所收藏,如下表所示(見表1)。平涼市博物館藏銅鏡以漢、唐、宋、明四個時期為主,這些藏品清晰展現了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F從中選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銅鏡,分別介紹如下:
戰國云雷紋銅鏡
圓形,鏡身單薄。鏡背中心置三弦鈕,主體紋飾為四組勾連云紋間以草葉紋,云雷紋為地紋,素緣。直徑15.7厘米(見圖1)。
漢尚方七乳鳥獸紋銅鏡
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由兩周凸顯弦紋分為三區,內飾浮雕式二龍二虎,兩兩相持;中區環列七枚帶有內向連弧紋圓座的乳釘,其間分別為龍、虎、鹿、鳥及三只形態各異的獨角獸;外區為一周短直線紋。內弦紋圈帶上卵形與圓弧線相間環繞。外弦紋圈帶上為陽文隸書“尚方作意大……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鳥玄武順陰陽……系樂富昌兮”銘文。寬緣飾三角形鋸齒紋和平雕式青龍、白虎、朱雀、神獸、瑞鳥等圖案,斜緣微凸。直徑18.6厘米,緣厚0.5厘米(見圖2)。
漢七乳羽人鳥獸紋銅鏡
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九枚圓座小乳釘和花蕾紋相間環繞,其外為兩周短斜線紋夾一周寬弦紋帶,再外主紋為七枚帶有內向弧紋圓座的乳釘。其間以云氣紋為地紋,紋飾有飾以花草的羽人、昂首伏地的青龍、蟾蜍形的瑞獸、羊形的獨角獸、俯首奔走的白虎、鳴叫的神鳥和振翅欲飛的朱雀。最外一周短斜線紋,寬緣飾鋸齒紋和雙線復波紋各一周。直徑21.2厘米,緣厚0.7厘米(見圖3)。
西漢仙人不老羽人鳥獸博局銘帶紋銅鏡
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大方格中環列十二乳釘及十二地支銘,方格各邊外出“T”形紋,兩側各一乳,共八乳?!癟”形與“L”形紋對置,方格四角與“V”形紋對置。方格及“T、L、V”紋將內區分為四方八極,分別配置羽人與玄武、蟾蜍與白虎、山羊與朱雀、朱雀與青龍。外區隸書銘文“作佳竟哉莫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而兮?!便憥庖恢芏讨本€紋,寬緣飾鋸齒紋。直徑16.8厘米(見圖4)。
魏晉君宜高官銅鏡
圓形,圓鈕,圓鈕座。雙豎線上下直書“君宜高官”四字銘文,左右相對各一鳳紋,鳳紋簡化作S形卷曲。其外一周櫛齒紋,寬鏡緣。直徑9.8厘米(見圖5)。
唐瑞獸禽鳥葡萄紋方銅鏡
方形,伏獸鈕,鈕外由一凸起方框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四瑞獸追尾環列,角飾孔雀屏紋,其系空間點綴十四串枝蔓纏連的葡萄紋。外區飾三十三串枝蔓纏連的葡萄和十二禽鳥,禽鳥六飛六棲,造形生動,四角飾孔雀紋。邊長11.5厘米(見圖6)。
唐菱花形雙獸雙鸞鳥花枝紋銅鏡
八瓣菱花形,內切圓形,圓鈕。鈕周麒麟、鸞鳥各一對,以四株折花相間隔開,同向環列,緣區分別飾蝴蝶、折紙花和花草紋。直徑19.0厘米(見圖7)。
唐菱花形飛仙山岳紋銅鏡
八瓣菱花形,內切圓形,圓鈕。上下兩仙人各馳一天馬繞鈕同向奔馳,馬蹄張開,凌空飛奔,仙人飄帶舒卷,神情怡然,左右為兩組仙山祥云圖案(見圖8)。
宋纏枝四花紋銅鏡
八瓣葵花形,圓鈕,散點連珠紋鈕座。座外飾纏枝四花紋,每個花枝上一片大葉及數片小葉,枝頭一盛開的花朵?;ㄖν怙椧恢苓B珠紋,連珠圈帶及八瓣之間飾八組疊云紋,素緣。直徑11.1厘米(見圖9)。
宋散點式寶相花紋銅鏡
圓形,圓鈕,花瓣形鈕座。鈕座外飾寶相花六朵,分六瓣和十二瓣兩組,相間分布,花朵中心六個圓點表示花蕊,窄素緣。直徑13.7厘米(見圖10)。
遼四靈八卦十二生肖契丹文方銅鏡
方形,圓鈕。二周弦紋方圈將紋飾分成三區,鈕外的區內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線條流暢,體態優美。四靈外是道教八卦紋,其外一圈為順時環繞的十二生肖紋。最外一周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契丹文,字體古樸,現今已無法辨識,邊長14.1厘米(見圖11)。
金帶柄摩羯紋銅鏡
蓮瓣形,長柄。鏡背下部淺浮雕海水摩羯紋,上部一朵流云,云上一輪新月,窄素緣。柄上端鑄楷書陽文“鏡子局南京路鏡字局官一用”的銘文及官畫押。柄長9.3厘米,寬11.2厘米(見圖12)。
元許由巢父故事銅鏡
圓形,圓柱狀鈕。鈕右側峭巖竦峙,峰巒間有茅屋兩座,左側大樹枝葉蒼碧,其下一條小河,河水翻滾,上游岸邊坐一老者,俯首,下游處立一人,欲揖手離去。其外圍一周鋸齒紋,窄緣。直徑11.1厘米(見圖13)。
明伯牙鼓琴紋銅鏡
圓形,圓鈕。鈕對稱環列四座亭閣,伯牙端坐于亭閣之內,手撫七弦琴,神情專注,蜂鳥花卉點綴閣間,寬素緣。銅鏡直徑15.9厘米(見圖14)。
明福壽雙全銘文銅鏡
圓形,平頂圓鈕,二龍戲珠紋鈕座。鈕座外四方凸起四個方框,框內嵌“福壽雙全”楷體銘文,銘文間飾十二位仙人,或走,或坐,或立,姿勢各異。另有如意、仙鶴、瑞花、雜寶散布鏡面各處,雙線素凹圓緣。直徑49.0厘米(見圖15)。
清二龍戲珠紋銅鏡
圓形,圓鈕,鈕上一珠。鈕外兩側各一條龍,首尾相對,曲頸仰首作戲珠狀,鈕下一蓮花,窄緣。直徑12.7厘米(見圖16)。
今天銅鏡雖然已失去了鑒容作用成為歷史的遺產,但它以美妙的工藝語言揭示了我國古代銅器冶鑄技術的一個側面,并見證了數千年間人們審美觀念、情趣的變化與發展。光陰荏苒,經年更換,逝去的只是雜蕪塵埃,時光淬火的精華將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傳承。
參考文獻:
[1]張東.銅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2]李強.中國歷代銅鏡賞玩(三)[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3]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王保偉 平涼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