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玥+張燁
一、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的發展脈絡
1.藏傳佛教的傳入
藏傳佛教,又被稱為藏語系佛教,或“喇嘛教”。一是狹義上的藏傳佛教,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并影響其他地區的佛教;二是廣義上的藏傳佛教,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在藏傳佛教的傳承中,顯宗與密宗并行,而漢地佛教則是顯宗傳承,所以密宗傳承是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藏傳佛教認為,若想達到“身口意”的境界,除了公之于眾的教法(顯宗),還有一套秘密的方法,這便是所說的“密宗”。
藏傳佛教是“召廟文化”②的核心,呼和浩特地區“召廟文化”的興盛體現著該地區人民對藏傳佛教的尊奉與信仰。闊端王子③最早信奉藏傳佛教。在窩闊臺④在位期間,闊端東征西戰,王城被元軍盡數征服,1240年,闊端派遣部將朵斡耳答帶領軍隊進入西藏,朵斡耳答了解到藏傳佛教在西藏雄踞一方,王權走向末路。他向闊端舉薦了薩迦班智達⑤,希望闊端設法邀請他。闊端采納部將建議,派使者邀請薩迦班智達。1244年,薩迦班智達帶侄子八思巴⑥北上與闊端會面并為闊端治病,而后闊端皈依佛門,藏傳佛教從此傳入蒙古地區西部。
2.藏傳佛教的發展
在蒙哥⑦統治時期,忽必烈組織了一次佛教徒與道士的辯論,最終佛教徒獲勝,八思巴闡釋了佛教的教義,并控訴道教徒貶低佛教,將其歸為道教的附庸的理念;加之忽必烈同情佛教徒,佛教逐漸開始盛行。然而,藏傳佛教在當時并未成為一種全民信仰的宗教,只流行于上層階級當中。直到明朝統治期間,藏傳佛教才開始從上層階級下移至平民階層。藏傳佛教領袖索南嘉措⑧進行宗教改革,鞏固格魯派⑨的根基并得到青海地區蒙古族的支持。16世紀80年代,阿拉坦汗⑩到青海邀請索南嘉措,索南嘉措在內蒙古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政治改革,格魯派發展壯大,并在蒙古各部傳播開來。1580年,在歸化城 (今呼和浩特市) 建立了供奉八寶裝飾佛像的弘慈寺,這是內蒙古的第一座格魯派寺院,現稱為大召寺。至明末,又在歸化城建立延壽寺、壽靈寺和慶緣寺。此城便成為明末清初蒙古地區傳播黃教 的中心。
3.藏傳佛教的興盛
清朝迎來了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發展的巔峰。內蒙古地區寺廟興建的力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呼和浩特地區,修建了慈燈寺(五塔寺)、無量寺等眾多供奉藏傳佛教的寺廟,其中大型寺廟有30余座,興建寺廟盛況空前。
除了大力興建寺廟,清朝也大力發展藏傳佛教,寺廟的喇嘛人數在清朝時期驟增,因當時朝廷向普通民眾大力推廣藏傳佛教,佛教的地位已處于非常高的位置,如果信仰藏傳佛教,家族會擁有無上的榮耀,所以除普通人家的男子響應朝廷的政策,出家成為喇嘛,處于蒙古內部統治階層的王公貴族們也努力使自己躋身于上層喇嘛中,以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
需要說明的是,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興盛的時期主要是清朝的前期及中期,到清朝后期,由于朝廷考慮到藏傳佛教日益興盛,有朝一日或可能會脫離政府的控制,因而,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設置理藩院,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監督與控制;再如,限制寺廟中喇嘛的人數,設置嚴格的獎勵、懲處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但不可否認的是,藏傳佛教的發展在清朝走向了頂峰。
二、宗教建設與社會的雙向互動
在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在社會中倡導愛國、友善、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諧社會的建設也需要規范宗教的建設和發展。在和諧社會的氛圍之下推動宗教自身建設,有利于宗教事業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充分發揮藏傳佛教的社會功能,可以正確引導僧尼、信眾,有利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開創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
1.推動藏傳佛教自身建設
(1)結合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蒙古語的保護與發展,積極推動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的開展。目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開展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時,一方面要注重推出漢語版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譯本,因為信仰藏傳佛教的信眾涵蓋多個民族,漢語版的推廣具有普遍性,能覆蓋的信徒較為廣泛;另一方面在推廣漢語版教義闡釋譯本的同時,也要注重蒙語版的推廣,要兩者兼顧。
在呼和浩特地區,藏傳佛教的主要群體之一是蒙古族,推廣蒙語版的譯本,一方面有利于蒙古族的信徒理解藏傳佛教的教規教義,因為部分蒙古族信眾在閱讀漢語版的譯本時會有些力不從心,蒙語版譯本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年輕的蒙古族信徒有著扎實的漢語基礎,但對于本民族的語言掌握情況有所欠缺,閱讀蒙語版譯本在保護與發展蒙語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2)積極建設內蒙古地區的佛學院、僧侶學校。內蒙古地區有眾多的藏傳佛教信徒,為提高眾多佛教信徒的素質水平,自治區政府在內蒙古地區創辦了專業的佛學院,內蒙古佛學院(位于呼和浩特市)除了開展培訓班性質的課程教育,還可以開辦本科性質的教學,有利于為內蒙古地區培養高素質的僧侶,為此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給予資金支持, 學校也需加強教師的引進。
此外,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內蒙古自治區佛教學校還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應加強官方網站的建設,利用網站這一平臺,讓更多當地有意潛心研究藏傳佛教的人士了解內蒙古自治區佛教學校。同時,佛教學校也可利用網絡平臺,在互聯網上普及藏傳佛教的教規教義。
內蒙古佛學院除了開設原典語言課程,還可以開設蒙古語相關課程,培養蒙古語人才,加強蒙古語譯文的翻譯工作。這樣有助于推廣蒙古語誦經,有利于當地蒙古族僧侶與信眾對于佛學經典的領悟與感知,同時有助于信眾更好地梵行生活,參悟本真,同時有利于加強具有地域特色的藏傳佛教的傳承與發展。
目前大多數佛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社會實踐環節,此類課程的缺失不利于僧侶將佛教與當代社會實情相結合,學僧思想停留在理念層面。內蒙古自治區佛教學校可以聯合內蒙古佛教協會適當開設一些社會實踐課程,如關于公益、慈善的社會工作,讓信教學生在扮演義工的角色中將佛教教義與現實社會情況相結合,也有利于僧侶圓融社會,救濟世人。
(3)完善對寺院制度的建設,使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目前,就寺院管理現狀而言,許多寺院存在的問題是“家族族長式”體制仍然存在“一言堂”的情況,一人獨斷的現象仍出現于寺院管理的金字塔上端。如呼和浩特的大召寺,寺院現代化管理體系中的民主性未能真正落實,換言之,在管理體制的運行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在現代與民主化的管理框架之下,未能明確寺廟管理機構及其人員享有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以及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針對寺院管理的問題,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現代寺院管理體制的建立健全工作,應將責任與職能細化,做到人事分配合理、財務公開透明,加強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訓,舉辦專題講座,提高干部管理層的業務水平與能力。此外,相關部門還應當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增強管理成員的法制意識,尤其在寺院的背景之下,應教導僧員合理認識與看待清規戒律與法律法規的關系。在寺院的管理體系中,僧侶的保障體系也顯得十分重要,應當建立健全針對僧尼的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僧尼的教育制度,在健全、長效的寺院管理機制之下,寺院管理體制朝著現代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
2.發揮藏傳佛教教規、教義積極作用
(1)藏傳佛教的教義蘊含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情懷。在《梵網經》中曾說道“若疾病、國難、賊難……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①。上述語錄教導僧侶、信眾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時,應有愛國精神,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用佛家的方式投身于愛國護國的大潮中。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提出四報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②。其中報國王恩在現在社會主義社會的背景之下,是指報國家恩,在藏傳佛教的諸多經典中均強調了愛國主義精神,僧尼除了注重個人的學修,應心系國家,報效祖國,在祖國遭受危難的時刻,應挺身而出,保家衛國,為國獻身。這樣的精神傳統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構建和諧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活動,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重走長征路”等主題活動。藏傳佛教教義體現的愛國主義與呼和浩特市的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為愛國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與此同時,在呼和浩特地區,藏傳佛教有著廣泛的信徒基礎,以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堅固的磐石,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推動首府民族進步團結事業蓬勃發展。
(2)懲惡揚善,理性信教。 在《成唯識論》卷五言中寫道:“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①順應佛理,不做違背法理之事,杜絕有損于他人與自身的行為,利他利己,自己與他人均可獲益。藏傳佛教教義宣揚人心向善,主張抑惡揚善。
近日,呼和浩特市致力打造“好人之城、誠信之城、文明禮儀之城”,藏傳佛教教義中蘊含的“抑惡揚善”的理念,有助于倡導僧侶信眾對他人施以善舉,以自身之行帶動身邊之人,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利于打造和諧向善的社會風尚。
在藏傳佛教的教義中,倡導僧侶、信眾樹立理性的信仰觀,慎思選擇。《律部經藏》有云:“眾比丘,眾善知識,猶如鍛煉切磨鑒別真金那樣,對我的言論經過鑒別進行取舍,不要因為我敬仰我而加以盲從。”②這段語錄體現出藏傳佛教教義蘊含的理性精神,告誡信眾切勿因個人崇拜而盲目信仰,應理性思考甄別。基于藏傳佛教“理性信法”這一理念,可以在信眾之間建立理性思維,告誡信眾不去盲從、輕信各類欺詐信息,讓他們學會篩選甄別網絡各色信息,有利于法律法規常識在信徒之間的普及,以點帶面,推動法律法規宣傳工作的順利進行。
(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藏傳佛教教義中,也闡述了人與自然二者的關系。《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云何由此外物衰損?……若不與取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有災有患,多遭霜、雹、塵、穢等障。”③藏傳佛教教義觀點認為,蕓蕓眾生的依報是自然環境與資源構成的“大環境”。眾生依賴于擁有山川河流的大千世界,從中汲取營養,從中獲得智慧。這一價值觀與當代社會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不謀而合。
首先,這一生態觀可以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使得呼和浩特市的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工作更上一層樓,有助于著力打造國家級森林城市;其次,藏傳佛教中蘊含的生態觀有利于農村牧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呼和浩特市生態新牧區的發展,如推進牧區草場的保護、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最后,藏傳佛教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這有利于推動呼和和浩特市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五化”④工作主題中的“綠色化”,同時生態的“綠色化”能啟發傳統工業向新型現代化工業的轉變,有助于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良性循環,達到人與自然的雙向和諧互動效果。
在藏傳佛教從元朝發展到清朝數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這一宗教逐漸在蒙古地區興盛發展,通過追溯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發展史,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一宗教的發展脈絡、興盛原因,同時,從這一宗教為切入點,藏傳佛教也為我們展現了其從元朝到清朝內蒙古地區的發展歷程,社會原貌,一種特定地域下的宗教的發展,實質上折射的是信奉這一宗教的民族的發展縮影、地區發展的剪影。
在現今的時代背景中,一方面加強宗教自身建設,推動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更大程度地發揮藏傳佛教的社會功能,從而推進民族地區的全面穩定發展,促進和諧魅力首府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法)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賴永海.佛教十三經:梵網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試講本)[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
[4]梅光羲.梅光羲著述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5]《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方立尺.佛教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王 堯.走近藏傳佛教[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賴永海.中國佛教通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9]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0]金 澤,邱永輝.中國宗教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1]郎玉鴿.清代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的本土化傳播[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6.
[12]潘春利.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召廟的布局風格[J].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2).
[13]宮學寧.內蒙古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五當召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2003.
[14]烏 云.近代內蒙古地區蒙古人對藏傳佛教認識的轉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4).
[15]哈斯其木格.藏傳佛教在內蒙古烏審旗地區的傳播與變遷[D].廈門:廈門大學,2008.
[16]錢占元.藏傳佛教在內蒙古[J].思想工作,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