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健志
一、憂患意識教育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需要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穩定進步承擔著重要責任。然而,當代的一些中學生,只想著“居安”,而不懂得“思危”。他們生活優越,很多學生都不用為衣食擔憂,也缺乏心系民族前途和國家命運的崇高精神。面對這樣的現狀,學校應收集我國國情的相關材料或鼓勵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通過加強對中學生的國情教育,使他們在認識國情的基礎上確立憂患意識,真正看清國家民族的憂患所在,激發學生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和使命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使其成為為國家發展、民族興旺而奉獻的強大動力。
總之,對中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是確保他們能順利完成偉大歷史使命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需要,是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需要。
二、憂患意識教育是增強學生國防意識的需要
青少年學生既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也是祖國未來的保衛者。增強青少年學生的國防意識,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社會穩定發展的大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國防教育,特別是對中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他們是國防建設的后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將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國防素質的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和前途的光明與否,對社會安定發展起著巨大的“輻射”作用。青少年學生必須努力提高自身國防觀念和國防素質,積極參與國防建設。
我國在進行國防教育時,可以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使國防教育與語文、思想品德、歷史、體育等課程緊密聯系。為此,各學科教師應主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防教育。通過加強國防教育,使中學生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激起他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增強其保衛祖國的責任感,激發年輕一代的報國熱忱,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他們的愛國覺悟,增強其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及使命感。使學生了解我國國防的歷史、現狀及其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激發他們愛軍習武、獻身國防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三、憂患意識教育是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筆者在一次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很多中學生心理脆弱,缺乏憂患意識,這是現階段中學生身上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主要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時輕易退縮,經不起挫折的考驗;沉迷享受,缺乏吃苦精神;攀比家庭優越程度。另外,由于缺乏憂患意識的體驗環境,中學生在心理上變得脆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就難免了。我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一位家庭條件很好的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學校一放假就把孩子送到農村的親戚家中,讓自己的孩子與農村的孩子共同勞動、共同生活,這位家長的做法可謂用心良苦。從社會環境來看,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會無論是精神生活還是物質生活,其優越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在這種優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下成長的中學生,嚴重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更缺乏憂患意識。
由此可見,在當今社會各方面條件較為優越的環境下,要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高度重視對中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引導他們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內涵。憂患意識,就是要幫助中學生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學校可定期組織一些活動或在節假日讓學生參加義務勞動來磨練他們的意志,增強他們的體質,使他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接受鍛煉。
參考文獻:
[1]詹文都.論切實加強對青少年憂患意識的教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5).
[2]劉 蓓.我國青少年社會教育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30(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