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莞麻涌是一個具有百年粵劇文化底蘊的水鄉,20世紀20年代成立于麻涌漳澎村的小英雄粵曲班就是東莞乃至廣府千百個粵劇戲班的縮影。1929年小英雄粵曲班在廣州太平戲院首次登臺演出后,一炮走紅,頓時聲名鵲起,在廣東粵劇曲藝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幾十年來,小英雄粵曲班培養了曾師馬、丁公醒等大批粵劇界的名師大家。隨著社會動蕩,小英雄粵曲班歷經了聚散離合,由于歷代小英雄粵曲班的學員們不斷努力和堅持,種種磨難并沒有使其湮滅,改革開放后,小英雄粵曲班得以重獲新生,其優良的文化傳統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關鍵詞】麻涌 小英雄粵曲班 歷史
一、歷史背景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流行于兩廣、港澳等粵語方言區的地方戲劇。眾多粵劇研究者認為,粵劇在明成化年間孕育于專業的本地戲班,成熟于梆黃聲腔使用之時,至咸豐年間已發展成特點鮮明的地方劇種。粵劇發展過程中先后有“本地班”“廣班”“鑼鼓大戲”“廣腔版”“廣府戲”“廣東大戲”等稱謂,清光緒年間國內外開始有“粵劇”之稱,民國年間逐漸傳開[1]。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東莞就有梨園活動。明崇禎張二果《東莞縣志·卷八》記載:“正德末,東莞橫坑鐘家。忽有鬼狎其婢……曰‘行矣,盍演戲以餞我?如其言,不肯去。曰‘……盍更演之?……再餞,……遂不復見。”民國陳伯陶《東莞縣志·雜錄》載: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粵劇《鐵冠圖》。東莞麻涌是離廣州最近的鄉鎮之一,也是古代連接東莞與廣州的水路要沖和紐帶。生活極度艱辛的麻涌祖輩們除了留在鄉間耕種外,也有相當部分人員到廣州、東莞等地謀生,與外界人士廣泛接觸。受粵劇“紅船”文化傳播的影響,道光《東莞縣志》記載了明天啟二年,麻涌進士蕭奕輔在家鄉的事“梨園演武宗游幸事,亟起立,戒伶人罷去”,此段記載證明當時麻涌就有伶人進行戲曲表演。
麻涌以水田耕作為主,隨潮漲潮落作息。每當農閑和潮漲時候,鄉民三五成群聚于樹陰下或是涼棚、祠堂里談天說地、說書彈唱。有天分的曲藝愛好者越來越多,興起時自家出錢或眾人集資從省城買回部分樂器與服飾,后逐漸形成自娛自樂的民間組織。之后有的外出拜師學藝,有的請師傅教習基本功,各村的曲藝隊伍逐步擴展,藝術水平逐步提高[2]。早年的麻涌田疇、埗頭河沿遍布的涼棚成為唱粵曲、彈奏粵曲的主要休閑場所。當時在麻涌泡涼棚非常流行,當地民眾通常把泡涼棚稱為“扎水寮”。在河邊的茅寮里、蕉林月夜中時常傳出二弦橫簫聲,悠揚入耳。在這種“粵韻悠揚村村樂,絲竹鑼鼓處處聲”的粵劇文化熏陶中,麻涌各村大都成立了粵劇曲藝社,涌現大批的優秀粵劇曲藝人才。漳澎作為麻涌的一個村莊,先后誕生了雙英艷影粵曲班及小英雄粵曲班等粵劇戲班。
二、戲班初創
清末民國正是粵劇發展的鼎盛期,在同村雙英艷影粵劇班的影響下,陳凎于1926年在徐家廳招收近30名12歲至15歲左右的男童,正式創立了小英雄粵曲班(見圖1)。
陳淦,生于1899年前后,卒于1929年,漳澎舊村七坊人,是一個粵劇愛好者,懂得粵劇的唱念做打,有時還在棚面客串二弦。他早年曾依靠搶劫過往漳澎的船只為生,是漳澎當地的土匪頭目,江湖上號稱“大天二”。1920年,他曾聯合麻涌其他勢力攻陷縣衙門,自封為縣長,十天后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落荒而去,后退居漳澎。縣城的敗落經歷使陳淦知道做土匪非長久之計,加上同村雙英艷影粵曲班的出走,漳澎村民無戲可聽,作為粵劇愛好者的他逐漸萌生了招收學員創立粵曲戲班的想法[3]。
小英雄粵曲班成立后,聘用的第一批老師都是當年遠近聞名的粵劇名角,如花映紅、蘭花米、陳天縱、靚賢亨、揚州興等人。其中人稱“大戲師傅”的花鼓江執教時,訓練十分嚴格。他要求學員上早功前不能上洗手間,憋尿練功,直到汗水出盡,無尿可出,才結束訓練。1929年,按當時“八和會館”的行規,小英雄粵曲班首先在太平戲院的華光大帝神像前演出《八仙賀壽》①,演出得到了粵劇前輩的首肯,旋即轉場至太平戲院演出。隨后,戲班學員們就登上紅船,開始了四鄉巡演之路,一路出演的主要劇目有《薛仁貴征東》《岳飛》《十三歲封王》《花蝴蝶》《風流知縣》《一曲成名》等,其中《十三歲封王》一戲享譽省港澳。由于戲班成員青春靚麗,演戲認真,戲金低廉,所到之處深受當地民眾歡迎。
三、歷經磨難
小英雄粵曲班成立后,陳凎本打算金盆洗手,專心經營自己的戲班。然天不遂人愿,1929年,陳凎在香港帶班學戲時,土匪同伙將他召回并殺害。這場突如其來的劫難,使得屆時剛滿三年的戲班不得不解散。戲班解散后,部分學員返回漳澎村,還有一些學員投靠大戲班,拜名師繼續深造,這為他們日后躋身名伶重建戲班埋下了伏筆。例如李滿成回到漳澎村,除參加當地業余粵劇團演出外,還到村外做教戲師傅十余年,足跡遍及東莞洪屋渦、廣州蘿崗及韶關等地,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粵劇骨干。劉秀球則投奔素有“千面笑匠”之稱、粵劇“四大丑角”之一的廖俠懷門下。丁公醒、林驚鴻、曾師馬(原名曾淦泉)(見圖2)均投奔到以陳非農為首的南國新生劇團,參加了很多大戲演出劇目,這使得他們逐漸走向成熟,并為日后成為戲班成就最高的前臺演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50年新中國建立后,以丁公醒、林驚鴻、曾師馬等為代表的原小英雄粵曲班第一代成員聯合雙英艷影粵曲班的原班人馬,在漳澎村成立了“漳澎文娛社”。文娛社成立后,演出了不少粵劇劇目,同時還參加當時各級的粵劇比賽,獲得不少榮譽。1966年,正當漳澎文娛社的各種表演進行得如火如荼時,突逢“文革”,宣揚封建才子佳人的粵曲自然難逃厄運,不僅優秀傳統劇目不能上演,就連各種珍貴的劇本都被沒收甚至付之一炬。“文革”后期,粵劇的表演開始復蘇,但著名的傳統曲牌、曲目、劇目仍被看作是“封資修”的產物,嚴加禁止,不得上演。漳澎村的粵劇積極分子在原小英雄粵曲班人員的帶動下成立了漳澎文藝宣傳隊(見圖3)。宣傳隊在“文革”期間的各種匯演、比賽上爭金奪銀,贏得殊榮。如1973年宣傳隊自編粵劇小戲《化肥問題》參加東莞縣文藝匯演,獲一等獎;1974年自編劇目《麥收以后》參加惠陽地區文藝匯演,獲一等獎。
四、鳳凰涅槃
改革開放后,粵劇迎來了第二個黃金發展期,大批優秀傳統劇目得以恢復、排練和上演。1993年第二代小英雄粵曲班成員黃日輝、曾鎮安、趙愛成、劉漢華、曾金堅、黃瑞娥、林玉珍、鐘靜宜等在第一代成員的帶領下,重組漳澎文娛社,并排練上演了《一張白紙告清天》《十五貫》《九紋龍史進》《附薦何文秀》等近百個粵曲劇目。
為更加系統、全面地培養粵劇人才,傳承小英雄粵曲班的藝術精神,2011年退休后的黃日輝、曾鎮安夫婦用辛苦存下的100多萬養老金修建了小英雄藝術紀念館,并在2013年成立小英雄少兒粵劇團。幾近百年的小英雄粵曲班得以再發新枝,綻放新花。少兒粵劇團自成立以來,發揚“小英雄粵曲班”勤學苦練的優良傳統,相繼取得省市以及全國各類賽事的獎項,多次在“放飛夢想”全國藝術人才教育成果展示盛會的分會場和總決賽中獲金獎。同時,劇團還積極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如2014年劇團參加在韓國舉辦的第二屆“亞洲國際藝術節”中韓國際獎交流比賽,獲得金獎;2015年劇團赴臺灣參加“臺灣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比賽,表演節目《荔枝頌》和《春草上路》,分別獲得比賽曲藝類與粵劇類的金獎。
小英雄少兒粵劇團秉承“弘揚曲藝,服務群眾”的宗旨,在鎮內和市區進行巡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展示了粵劇曲藝文化的魅力與麻涌“小英雄粵曲班”的藝術風采。■
注釋:
①華光大帝俗稱“火神爺”,忌火的粵劇伶人奉華光大帝為祖師爺,凡新戲臺落成、開新戲或戲班出外演出必祭拜華光大帝。在每年農歷九月二十八日是華光大帝的誕辰,粵劇戲班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師活動。時至今日,許多粵劇藝人仍保留著過“華光誕”的習俗。
參考文獻:
[1]龔伯洪.粵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2]《東莞市麻涌鎮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麻涌鎮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張振江,陳志偉.麻涌民俗志:嶺南水鄉社會研究[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
鄭穎 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