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博物館學校是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館校合作深入發展的高級階段。目前,我國的館校合作正處于全面發展時期,我們可以從美國博物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借鑒經驗,力求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館校合作之路。
【關鍵詞】博物館學校 館校合作 博物館 中小學教育
自2008年全國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后,博物館作為大眾教育機構的形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其教育功能日益突顯。特別是作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成效顯著。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校意識到:單純依靠學校的正式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素質教育的需求,應該充分利用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獨特的場所優勢,加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開展館校合作是值得博物館界與教育界共同探討的話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美國博物館學校的發展經驗中借鑒,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館校合作道路,為博物館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開拓新的視野、開啟新的思路。
一、美國博物館學校經驗分析
美國是世界上擁有博物館學校數量最多的國家,在博物館學校的運營方面一直處于領先的主導地位。可以說,美國博物館學校是博物館界與教育界深入合作的產物,標志著館校合作發展到高級階段。下面我們將從美國博物館學校發展的背景和運行模式分析其特點,借鑒并實踐到國內的館校合作中來。
(一)美國博物館學校簡介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博物館聯盟出版的《新世紀的博物館》中提出:“博物館和學校之間還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尤其是在當前學校急需教育伙伴來加強科學、藝術、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情況下……”隨著美國社會各界對博物館教育的關注和支持,1990年和1991年紐約州的布法羅科學博物館與明尼蘇達州科技館率先開始運作。學校初期的管理權由所在學區管理,但學校與博物館間的合作關系十分密切。學生的教學課堂被轉移到博物館內,同時,學生們也在校園內設計別具特色的博物館。這樣一來,打破了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界限,將學習過程轉變成創造的過程,同時在創造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和技能。截至2015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大約有40多所博物館學校建立。博物館學校的大量涌現,促進了美國教育體制的變革,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卓著的教育成果贏得了廣大學生及家長的歡迎。
美國的博物館學校以公立學校為主,通常分成“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和“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兩種。“磁石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比較獨特,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設置課程,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材施教。并且,“磁石學校”在促進教育機會平等、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特許學校”是學校與州政府簽訂合約,合約里詳細地闡述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管理模式、管理機構設置、資金的分配與使用等,學校自身擁有管理上的自主權。這兩種類型的博物館學校都是中小學與博物館進行合作的結果,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為目標,把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美國博物館學校的運行模式
美國博物館學學者Kira King根據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深入度,將博物館學校的運行模式分為三種:機構協作(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戰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和虛擬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
“機構協作”模式下,博物館與學校有著清晰的界限,博物館專家依據自身的館藏資源對學校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教師再將博物館的知識和技能傳達給學生,博物館專家不直接與學生產生聯系。“戰略聯盟”模式中,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更加密切,博物館的專家長期駐扎在學校里,與學校的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完成教學任務,但不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虛擬公司”模式較之前面兩者合作深入度最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沒有界限,雙方共同負責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工作,包括課程規劃、職業能力拓展、行政、評估等工作等。
(三)美國博物館學校的特點
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美國博物館學校呈現以下特點:
1. 社會合作廣泛,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
博物館學校與社會上的藝術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多家教育文化機構有合作關系,具有比較廣泛的合作層面,而且這種合作不是短期的,通常以合約的方式構成長期的合作。在長期的合作中,實現共同管理和教學的模式,較傳統教育更為靈活,運營模式更為新穎。
2. 教學理念先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博物館學校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變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博物館教學的模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分析,策劃展覽、完成教育目標,將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完美地結合,同時注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團隊意識的養成。可以說,博物館學校的出現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
3. 依托博物館的文化資源,設置靈活新穎的課程
博物館學校較傳統學校而言,最大的優勢是擁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學生可以利用博物館的實物展覽、多媒體技術開展體驗性學習。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制作不同的課程模塊,突出課程的藝術性和科技性,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
4. 教師與專家互換角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在博物館學校里,博物館的專家要長期駐校,與教師共同研究教育課題,設置教學課程以及進行評估監督等工作。而學校的教師要定期去博物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博物館的專家進行業務交流,雙方互相彌補短處,發揮各自的優勢,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當下,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學校,但是美國博物館學校可以為我們開展館校合作提供一些好的模式和經驗。我們不妨以此借鑒,開辟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館校合作道路。
二、博物館與中小學館校合作的路徑探索
我國的館校合作始于20世紀全國博物館“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立,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與完善,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與美國博物館學校相比,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筆者以自身所在的遼寧省為例,通過省內各家博物館官方網站的調研,以此來了解博物館與中小學開展館校合作的情況。
(一)博物館與中小學館校合作的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遼寧省共有博物館一百余所,擁有官方網站的博物館僅有20%,如遼寧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張氏帥府博物館等。其中遼寧省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于一體的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其組織構成中設有社會教育部,其官方網站設立了社會服務專欄,專欄內包含志愿者服務、三下鄉、互動社區、小講解員天地及公眾活動預約五大專題,同時特別開設兒童博物館二級網站。可以說,遼寧省博物館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博物館的教育職能。2016年,遼陽省博物館共開設青少年實踐課程14次,組織志愿者及專家團隊進校園宣講5次,開展小講解員假期培訓2次,博物館展廳內教學活動2次。此外,筆者還瀏覽了沈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鞍山市博物館等不同級別的博物館官方網站,以期對全省的博物館中小學教育活動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經對比發現,國家一級博物館整體發展水平較好,館內多設有教育機構和教育服務區,并有專職人員負責青少年的教育活動。而區縣級的博物館發展水平一般比較落后,由于人員配備不足,資金缺少,很少開展青少年的教育活動,甚至沒有建立官方網站。
(二)博物館與中小學館校合作存在的問題
1.地區經濟差異導致博物館發展不平衡
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各省份呈現出不平衡的現象,遼寧省也是如此。像沈陽、大連這樣的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經濟條件好,博物館的規模和發展速度較快,因而,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自然就比較頻繁。但是反觀遼寧西部經濟落后的朝陽、阜新等地,轄區內的博物館很少開展中小學的社會教育活動,即使開展也是以參觀展覽和講座活動為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館校合作。
2.缺少復合型專業人才
館校合作的基礎是博物館的專家與學校的教師通力合作,這要求雙方既懂得博物館的專業知識,又掌握教育學的基本規律。然而,我國的博物館教育人員主要由講解員組成,其年齡結構、知識層次、學歷背景很難勝任館校合作的教育工作,極大地阻礙了館校合作的發展進程。同時,中小學的教師也不能只研究單一學科,需要擁有交叉學科的知識面,才能設計出吸引學生的課題和活動。因而,對于館校雙方來說,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勢在必行。
3.課程開發不科學,難以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
目前,博物館所開設的實踐課程多圍繞傳統節日舉辦,課程設置主要是結合館內的藏品或者展覽來設定。這些課程本身并沒有內在的聯系,無法形成連貫系統的教學模塊,更無法與中小學的教育目標相匹配,所以對傳統教學難以形成補充和提升。此外,博物館的課程開發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歷史、文化、藝術等學科,還應該拓展天文、數學、化學等學科,形成更加適合素質教育的科學課程體系。
(三)博物館與中小學館校合作的策略
1.政府倡導,政策先行
中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博物館與中小學實行館校合作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保證。明確博物館與中小學的合作關系,確定博物館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社會職責和地位,并在專項資金上給予必要的保證,以便于館校合作課程開發、人才培養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值得深思的是,館校合作究竟要不要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我們未來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2.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設計特色課程
館校合作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設計的好壞。博物館課程的開發與傳統教育課程開發不同,既要體現博物館特有的文化資源,又要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相切合,同時還要有吸引學生興趣的能力。這就要求博物館的專家與學校的教師成立課題組,專門針對館校合作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博物館課程。
3.組織專業培訓,加強館校交流
館校合作是通過一所或多所博物館及教育機構普惠整個中小學教育,如果單純依靠博物館的專家進校園,其覆蓋面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學校的教師開展專業培訓,讓教師隊伍加入到博物館教育中來,培養教師成為博物館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時,還要注意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讓文化與科學不同領域的教師成為交叉學科的專業人才,這樣將有利于博物館教育課程的開發和設計。
4.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
完善的評估機制將為館校合作提供可靠的指導意見,同時也為政府部門提供教育體制改革的準確信號,我們不妨從博物館、學校、學生、教師、家長等方面來設計評估反饋機制,不斷提升館校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也可以從美國博物館學校的經驗中借鑒,讓社區參與到館校合作的評估工作中來,廣泛聽取社會意見和聲音,使館校合作具有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館校合作任重道遠,在國家全面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下,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博物館與學校各自的教育優勢,加強合作交流,為提升全民素質培育優秀人才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Kira S King. Museum Schools: Institutional Partnership and Museum Learning.Case Studies,1998:9.
[2]美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管理叢書:博物館教育與學習[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教育體驗項目案例分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4]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美)珍妮特.馬斯汀.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6]郭俊英,王芳.博物館以教育為圓心的文化樂園[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7]王宏均.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陳平.關于博物館向學校推行教育功能的思考[J].博物館研究,2007(2).
楊靜坤 遼寧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