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長征途中的年夜飯
1935年1月29日,土城戰役失利后,紅軍分3路縱隊第一次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此時,距農歷春節不到5天,但全軍上下沒有一點過節的氣氛。
2月3日(大年三十)清晨,部隊行至敘永城外營盤山時,偶遇一片橘林,守林的老大爺看到大隊軍人過來,先是有點害怕,可是觀望了一會兒,他發現連地上的橘子他們都不輕易拿,心里明白了幾分。大部隊過后,軍委先遣隊上來,守林大爺見到,便抬了一筐橘子非要送給他們,并告訴他們,這片橘林不是他的,他是窮人,只是受雇于地主守林子。
聽他這么一說,紅軍進一步偵察得知,這片橘林屬于當地一個被稱為“張老爺”的大土豪,而此人是品行極差的劣紳。如此一來,這些橘子就成了“打土豪、分財物”的沒收對象。紅軍找來木板,寫上:“這橘子林是土豪的,現沒收。各部隊路過這里時,應有組織地在指定地點采摘。”橘林被劃分成了若干塊,并專門留出了一塊給當地群眾。
這份意外的收獲可算是大年三十部隊置辦的最大一宗年貨,而且也開了個好彩頭。摘下來的橘子很快也送到了隨后而來的中央縱隊。
早上9時許,中央縱隊從宿營地摩尼鎮出發,此次行軍非常順利,經安吉亭、樂洼溝,走走停停70多里,下午5時左右,先遣隊的10余人就抵達了一個小山村。
村里有漢、彝、苗民70戶,400余口,村子雖小,但有條件的人家也“新桃換舊符”準備著過年。先遣隊到達后立刻著手調查、宣傳……在安頓和忙碌中,除夕的夜幕降臨了。各個炊事班也開始忙著做“年夜飯”。紅軍在相對比較富庶的土城籌集了不少食物,到石廂子后又沒收了當地民憤極大的彭姓、周姓兩家土豪的糧食、財物和年貨,這些東西先由窮苦鄉親分享,之后沒收委員會再根據需求分配。而駐守在離石廂子10多里的前衛部隊將吳橋鎮團總吳聯山家的肥豬殺了,選了一部分送到了中央縱隊。
“有米”自然好做炊。專門負責軍委首長伙食的軍委三科炊事班做出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油亮亮的臘肉、肥瘦相間的紅燒肉、水鹵的大腸……做好后分送到各位領導人住處。住在肖有思家的毛主席比別人特殊一點——多一份辣子。而窮苦的群眾則集中在壩子上吃了這頓“開心飯”。
曾用茅臺“洗腳”
1935年3月16日,地處赤水河岸邊的茅臺鎮上來了一群衣衫襤褸且略顯疲憊的軍人。他們安靜地睡在百姓的屋檐下,與老鄉禮貌地打招呼。歷經戰亂的百姓從起初的驚恐中慢慢平靜下來,他們看出這是一群不一樣的兵。他們就是準備三渡赤水的紅軍。
隨后到來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告誡紅軍戰士,這里出產的茅臺酒曾獲得國際金獎,為中華民族爭得過榮譽。酒雖好,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然而,看到紅軍用現大洋買酒的茅臺鎮老百姓,卻在此時主動獻出了家中的陳年佳釀。
紅軍戰士用小搪瓷碗、小口缸盛著奇香撲鼻的茅臺酒咂吧咂吧,舍不得大口喝掉,一些戰士用它來細細擦拭傷口。在那個缺醫少藥的艱苦年代中,茅臺酒奇跡般地給長途跋涉的紅軍戰士減輕了許多痛苦。由此還在當時傳出了一段紅軍用茅臺酒洗腳的流言。
被做砸了的宣威火腿
1935年4月27日,由羅炳輝、何長工率領的紅九軍團打下宣威。宣威是云南東部有名的富庶城市,當時宣威產的火腿馳名全國。紅軍搜查了一家反動的大土豪,他家的火腿堆滿了幾房子,被大批地沒收并分給群眾,許多人說:“云南的火腿這一次總算給我們紅軍和老百姓吃夠了。”
可惜的是炊事班不太會做火腿,把它們剁成塊狀,放進大鍋,摻上幾瓢水,一煮。結果火腿肉毫無味道,剩下一大鍋油湯。有的紅軍戰士很精,申明不向公家打菜,分一塊生火腿,自己拿去一蒸,大家這才知道宣威火腿之所以為宣威火腿也。
不與人分吃炒面
在二、六軍團到達甘孜后,紅軍內部反對南下、要求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的力量壯大起來了,加上甘孜地區太貧窮了,部隊在這里確實難以生存,張國燾決定還是北上。于是部隊開始做北上的準備工作。部隊開始收集糧食和御寒的東西,政工干部開始講政策做動員。部隊給每個班、機關每個科發了一個鍋,每個人10斤左右的青稞炒面,紅四方面軍在前,二、六軍團殿后,從甘孜向阿壩出發。
離開了甘孜后,就進入了高寒地區,氣候變化很大。部隊出發后到達的第一個縣城是德潤。說是縣城,才幾戶人家,在縣城根本找不到可以讓部隊宿營的房子,政治部就找了一個干水溝,戰士們又冷又餓地睡了一晚上。因為饑寒交迫,戰士們太累太虛弱,有紅軍戰士躺下后就再也沒起來……部隊這樣走了十幾天,才走到阿壩。
到了阿壩之后,情況也不見得好。糧食已經吃完了,青稞也被前面的部隊收割完了。紅二軍團的劉月生和另一個干部一商量,跑到地里去拾青稞穗子。餓了就把青稞放在瓦片上,烤熟了吃。連續拾了三四天,弄到了不到40斤的青稞,磨成炒面才七八斤。但他們就是要靠這點糧食吃一個月,才能走過雪山、草地。
從甘孜出發,每天宿營后,戰士們第一個事情就是找野菜,用水煮了后,像撒胡椒面一樣撒一些炒面。當時紅軍戰士中,再好的關系也不接受別人的炒面。因為誰都不夠吃,如果一個人吃,可能還能活下來,如果分給其他人,那兩個人都活不了。
一張牛皮
1936年6月下旬,紅二、六軍團在甘孜休整了幾天后向草地進軍。
因為4月底過金沙江,到7月底到阿壩,部隊在雪山、草地行軍已經3個月了,大家的體力消耗到了極點,雙腿軟得邁不開步,就像害了大病一樣,每走一步,都要用盡全身力氣。這樣行軍十多天,又有一些戰友倒了下去,最后幾天,口糧已經吃完,野菜也被前面的部隊挖光,戰士們只好空著肚子走路了。
就在這絕境之中,有戰士在宿營地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張牛皮,大概是前面部隊丟下的,它看起來又臭又臟,但對餓了很久的戰士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大家急忙拿水洗了洗這張牛皮,用牛糞火烤黃,用刺刀刮去牛毛,割成小塊,全連每人分了三塊。
一塊牛皮含在嘴里嚼,嚼來嚼去嚼不爛,但總有那么一點點肉味,珍貴得很!這樣三塊牛皮,戰士們嚼了三天。
就是這樣空著肚子,嚼著牛皮,拄著棍子,還能走得動的戰士們背著兩三支槍(那是倒下的戰友留下來的武器),互相攙扶著前進,終于脫離了這渺無人煙的“絕地”。
本欄編輯: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