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梅
摘要:我國皮影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是在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藝術。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俗逐步改變和更新,民間皮影也逐漸退出了舞臺。但作為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加以保護。現在有關方面已經把它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一種,并給予極大的重視,繼承與發展,從而體現出我國民間皮影的藝術價值以及相關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皮影;藝術價值
我國皮影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是在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誕生的一種綜合性民俗藝術,被稱為“藝術的先驅”或“卡通藝術的鼻祖”。
關于皮影戲的說法有很多種,其中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傳說,源自于漢武帝的一段凄美愛情故事:漢武帝的愛妃王夫人年輕美貌,不幸早亡。武帝非常傷感,甚是思念,宮中有個叫少翁的人,用素紙剪成王氏人形,將紙人放在燈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設置了一個“弄影還魂術”,武帝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綽綽看到了愛妃,病就好了,這就是皮影的雛形,后來發展成為皮制皮影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就形成了皮影戲。
一、民間皮影的造型特點
中國皮影造型的主要特點是影像造型。宋代皮影中的紙影與歷史悠久的民間剪紙有著密切的聯系且在表現形式上受到了剪紙的影響,于是就有一種說法是紙影戲就是活的剪紙。皮影與剪紙的藝術手法實際上是所謂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剪紙藝術的影像造型的特性滲透于皮影藝術中并使它更為豐富多彩。皮影假借剪紙兩度空間的造型特點并夸張其影像造型輪廓,成為我國獨特文化特征的典范。皮影的造型隨歷史的發展不斷完善,到清代時民間皮影造型已具有很強的裝飾特點和很高的戲劇化程度。因此,綜上所述,民間皮影的造型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造型平面化(因它假借剪紙的兩度空間的造型特點,所以不能塑造三維空間的皮影造型,因此只能平面化)
(二)造型藝術化(由于它是采取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進行設計,皮影人物的裝束造型與面部神韻形象生動,夸張幽默,浪漫詼諧,用線條鏤空法進行造型刻畫,用色簡單及簡潔,主要采用平涂著色法而顏色則主要采用紅,黃,青,綠,黑五中顏色)
(三)造型卡通化(我國皮影本身體現能動性,被公認為是“卡通藝術的鼻祖”和“電影的先驅”。它的造型里人物身體的比例通常是上身與雙臂偏長,以利于舞臺演示)
(四)造型戲劇化(體現出傳統皮影與戲劇皮影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民間皮影的結構
(一)頭茬
頭茬又稱“梢子”。分為生,旦,凈,丑,相貂,翎子,鬼怪,神頭等很多類別,而各類又包含種種,如旦角類有正旦,小旦,刀馬旦,老旦等。頭茬越多,影人角色越齊全,演出曲目就越豐富。影人頭部造型分臉譜與頭飾兩個部分,臉譜中的花臉臉譜紋飾華麗,色彩豐富,形象夸張,富有裝飾性和觀賞性,是皮影藝術的精華。一些民間老藝人將臉譜中的眉眼表現總結為:“眼眉平,屬忠誠。圓眼睛,性必兇。線線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而影人頭飾分為發飾和帽飾。發飾有披發,抓髻,辮子旦,花旦等,而帽飾分為冠,帽,盔,巾等這些是區別不同人物官階和身份的重要標志。
(二)身段
身段又稱戳子,分為龍袍,蟒袍,官衣,監衣和帥袍等,皮影戲的服裝款式紋樣受戲曲服飾的影響,身段造型與頭部造型的角度是完全不相同的。頭部是正側面即五分頭而身段則采用的是半側面即七分身子,做到了服飾外輪廓的豐富自然,有利于服裝的完整表現。
(三)襯景,道具
襯景就相當于舞臺背景,起著深化劇情,點綴環境的作用。皮影的襯景廣泛而不受限制,有天上,地下,水里均可表現,并且極盡夸張又富有表現力。然而它卻受影戲屏幕的限制,必須是平面的二維空間的。而道具則更為豐富,有龐雜,車馬船轎,飛禽走獸,室內陳設,儀仗,兵器等。
三、民間皮影制作工藝
(一)制皮
我國民間皮影的制作是皮影藝術的重要程序,從古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地制作工藝。且皮影的原料加工主要以夏季六七月份新宰殺的不滿三歲的黃牛牛皮為最佳,其次也可用羊皮或驢皮來代替。先刮皮把多余的脂肪和毛發刮掉,經加工后只留真皮,然后磨制平整光滑,以達到如玻璃般的透明。
(二)落樣
在已經制作好的透明皮革的下面放好準備雕刻的白描圖譜及臉譜,服飾,道具等圖譜,然后描摹,用鋼針尖刺圖,描繪出紋樣,為雕刻提供依據。
(三)雕刻
皮影雕刻是采用平面二維空間的裝飾表現方法,主要用線條處理,其線條又分為實線,虛實線,暗線和繪刻線。實線是用來表現形體輪廓的線,即表現生,旦,丑角等被稱為空臉的臉譜,同時也表現部分的裝飾圖案。虛實線是表現層次,塊面以及結構中的裝飾紋樣,沿形體實線旁邊飾以虛實線,凈角的臉譜也多為虛實線。暗線為實用線,即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皮影人物的活動關節處。如腰端,手腕,膝蓋等關節處,繪刻線是以筆代刀,用來表現更為細致的物體,如腰帶,胡須等同時也起到了裝飾點綴的作用。
(四)敷色
用雕刻好的皮影人偶經平整打光后敷色,顏色多用純色,主要用紅,黃,藍,綠,
黑等五種顏色,著色主要用平涂法,此外還有暈染手法和勾線相結合運用,上色要用透明色,這樣不影響光照。戲曲人物臉譜和服飾的敷色要按程式進行,顏色以黑色和深色為主,這樣通過光照,才能達到色彩濃郁,形體清晰可見的效果。
(五)定型
把上色后的皮影人偶熨燙平展,使其定型。熨燙又叫“出火”,是制作并整理皮影的輔助工序,具體做法就是用特別制作的土坯熨烙皮影,就是將皮影夾在兩土坯間,帶冷卻后取出,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皮影熨燙的不挺展,火候過了皮影會被燒焦,最后上清漆以防色彩脫落,還可防潮并定型。
(六)裝訂
裝訂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將各個部件組裝并固定,影偶頭部和身體的聯結是活動的,根據演出曲目的需要可以進行調換,并且各個部位的連接點要找準,才不至于組裝的皮影前傾后仰,影人領是用一根主簽連成的(又稱“命根”),兩手腕處各加一根活動簽,民間藝人稱為“三點一線選中選,栩栩神采從中顯,疏忽若差半分豪,有肉無骨影人殘。”
四、民間皮影所體現的藝術價值
(一)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皮影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所體現的文化價值又分為民間皮影戲劇的文化價值,皮影唱腔的文化價值以及皮影人設計與制作的文化價值等三點。
1、皮影戲劇的文化價值
皮影戲劇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影戲中所表現的內容,大多是源自于民間百姓生活的平常故事,以常見簡單的故事情節來刻畫一些深刻的道理。因此它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提供一些倫理的模式,所以劇目中蘊含的故事道理以及反映的民風是調查采集民間藝術素材的有效方法。
2、皮影唱腔的文化價值
皮影戲的音樂在不同地域的長期發展演變中,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融合了當地民族樂器,例如小調等音樂體系的精髓,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地方流派。所以影戲的唱腔藝術是從不同地區的音樂上發展而來,[2]它沒有統一的腔調。腔調越豐富,版式也就越豐富。
3、皮影人的設計與制作的文化價值
皮影人的設計與制作為美術設計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也提供了難得的寶貴素材。民間藝術與專業創作是一種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關系。現代藝術是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的,無論是表現形式,創作手法,還是作品中滲透的民族精神,都將成為新的物種產品并提供有用的啟示和積極精進的經驗。那它所體現的經濟價值是皮影所蘊含的豐富的民間手工藝品,因此成為了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偶可供人欣賞,點綴生活空間,也可作為裝飾品從而產生商業價值,也為在都市的人們帶去一些鄉土氣息。
(二)承載了民間皮影的傳承藝術價值
1、民間皮影是民俗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
2、皮影藝術與原始巫術,樂舞,民間藝術及圖騰,說唱等相互滲透融合并相互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和心理特征。
3、寓教于樂(有著重要的教育和審美意義)
4、皮影本身也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研究對象,換言之,它對中國民間習俗,民間文學和歷史,美術,戲劇的研究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三)民間皮影的美術研究價值
民間皮影的美術研究價值體現在以下幾點;
1、表現在造型的夸張體現。
2、體現在豐富的線條語言。
3、體現在純粹的色彩運用。
4、體現在細膩的動態語言。
5、體現在投影的表現形式。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一朵盛開正艷的奇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種影幕娛樂方式,因此我們要足夠的了解和掌握皮影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它的制作流程并親手對其加以研究實踐,以加深印象,參與到保護和發展皮影的這一民間藝術的行列中來,促進它走向世界舞臺。